正文 第五章 一九三九年至戰爭爆發時的關鍵性的幾個月

在前一章我闡述了對當時軍政形勢和潛艇部隊任務的看法,並且還談到了有關潛艇訓練和潛艇建造的建議以及有關的結論等問題。

我作為一名下級前線指揮官,直到一九三九年夏才得知海軍總司令部當時已制訂了與我的意見不一致的計劃,其大體內容如下:

一九三八年五月底,希特勒通知海軍總司令,應將英國列為可能之敵,儘管當時還沒有直接與英國發生衝突。於是,海軍總司令在一九三八年秋在海軍總司令部成立了一個計劃委員會,專門研究由於這個新的潛在之敵而產生的海軍的任務及完成這些任務所需要的海戰兵器。

計劃委員會研究結果認為,破壞英國的商船運輸是德國海軍的戰略任務。為完成這個任務,海軍總司令向希特勒建議,建立一支具有強大戰鬥力的均衡艦隊。這支艦隊必須以戰鬥群的編隊形式攻擊大西洋公海上的英國航線,並以這個方式實施經濟戰,同時摧毀敵人的護航兵力。海軍為組建這支艦隊擬訂了一個長期的造艦計劃,也就是所謂的「Z」計劃。按照這個計劃,預計到一九四八年將建成下列艦艇:

一、五萬噸級的戰列艦,六艘(不含「俾斯麥」號和「蒂爾皮茨」號);

二、二萬噸級的裝甲艦,八艘(後改為十二艘);

三、二萬噸級的航空母艦,四艘;

四、大量的輕型巡洋艦;

五、潛艇,二百三十三艘。

一九三九年一月希特勒批准了上述計劃,並要求在六年內完成。

海軍總司令指示,在執行該計劃時優先建造戰列艦和潛艇。預定的巡洋潛艇應於一九四三年建成。

由此可見,「Z」計劃的重點是建立一支水面艦艇部隊。

這個方案與我當時對整個形勢的看法及根據這個看法所提出的建議是不相符合的。我認為「Z」計劃存在以下缺點:

一、實現該計劃至少需要六年時間。在這期間德國海軍若與英國作戰勢必處於無裝備狀態,何況這段時期的政治局勢又相當緊張。

二、如果我們著手建造大批的戰列艦、巡洋艦和航空母艦,那毫無疑問敵人也會急起直追。在隨之而來的軍備競賽中我們肯定會處於劣勢,特別是剛開始時我們服役的大型軍艦還遠遠不到敵人的三十五%。

三、由於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出現了空中威脅,在停泊港和修船港的德國戰鬥群易遭英國空軍的攻擊,而且距離很近無法躲避。對於潛艇,我們能建造鋼筋水泥洞庫來加以防護,而對於大型水面艦艇則不可能。相反,英國艦隊卻能疏散到英國北部海區,而使德國空軍鞭長莫及。

四、該計劃沒有考慮到與英國相對的我國的地理位置。德國所要打擊的英國生命線位於英國本島以西的大西洋公海上。德國海軍兵力要在這裡發揮作用,就必須進入這些海區,並能在這裡站得住腳。因此,在選擇我方的海軍兵力時要考慮它們是否完全符合上述先決條件,這是十分重要的。

可想而知,德國所處的地理位置十分不利於德國海軍向大西洋海域推進。相對於英國的海上航線而言,我們可以說是處於後院。位於我國對面、依靠其天然地理位置控制著北海水域的就是英國。由於戰時英吉利海峽難以通行,因此德國海軍部隊在經北海向昔德蘭—挪威海峽航行的過程中,從一開始就極易被敵人發現和遭到襲擊。而且,當英國的飛機和海軍輕型部隊發現了德國艦艇的行蹤時,即可在與其南北走向的島嶼平行的漫長的航線上,對德國艦艇進行輪番攻擊。由於航空兵的發展,德國艦艇出海航行時的處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相比是每況愈下。只有在特別有利的條件下才有可能悄悄地進入大西洋。德國水面艦艇在大西洋公海上逗留和作戰期間戰鬥力所受到的損失和限制必然比敵人更加嚴重,因為受損的德國艦艇必須冒著敵人的襲擊危險通過漫長的航線經北海才能返回本國修理,而可供英國艦隊使用的修理場所就在鄰近大西洋戰區的大不列顛的西海岸。

與英國相比,德國在地理方面所處的不利的海洋戰略位置,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就明顯地暴露出來了。

一九一四年我們的海洋戰略思想是,通過海戰來完成對英國作戰的任務。因為海戰的勝利必然會產生巨大的軍事和政治後果,足以對英國的制海權問題產生決定性影響。然而對英國來說,只要德國不破壞英國大西洋上的交通線,或者不干擾英國從北海北部對德國實施的遠程封鎖,從戰略上來講它就不會主動地挑起海戰。而德國海軍由於活動範圍有限,要完成上述兩項任務也是力不從心的。就是在力量對比使我們有希望贏得海戰勝利的時期,德國海軍也竭力剋制不與英國人交戰。到了後來雙方兵力對比使德國失去成功希望的時候,被限制在北海南部海區的德國海軍顯然也就不再有什麼決定性的海上戰略任務了。這項任務就轉交給德國潛艇部隊了,它們能在大西洋上襲擊英國海上交通線。正如席爾海軍上將在日德蘭海戰(又譯斯卡格拉克海戰)報告中所指出的那樣,德國遠洋艦隊的唯一任務是為潛艇執行上述任務而保持航道暢通無阻。

與英國相比,德國在海洋戰略位置方面的短處對潛艇部隊的影響並不大:

首先,由於潛艇能下潛,而且不易被發現,因此無須與敵水面艦艇交戰就能通過北海駛往大西洋去打擊英國的生命線。由於同樣的原因,加上潛艇比水面艦艇具有更大的活動半徑和續航力,即使敵水面艦艇控制了這個戰略上很重要的海區,潛艇仍可長時間地在該海區活動。因此,暫且撇開潛艇作為進攻武器所具有的那些特別有利的特性不談,僅根據上述這些因素,潛艇就是一種合適的海戰兵器,它能夠直接攻擊英國的交通線和實現德國的海上戰略目標。

正因為如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潛艇幾乎使英國遭到失敗。

聯繫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海戰的教訓,我越來越堅信,有朝一日英國會成為我們的敵人,潛艇則是我們在這場戰爭中最合適的兵器。由於集群戰術的發展,以及這種戰術在和平時期演習中所顯示的威力,我十分希望使用這種戰術來戰勝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拯救了英國命運的護航編隊。這就是我從一九三九年春開始置「Z」計劃而不顧,竭力要求盡快組建一支大型潛艇艦隊的原因。如前所述,「Z」計劃規定到一九四八年只建造二百三十三艘潛艇,其中包括優先建造的火炮巡洋潛艇,這表明海軍總司令部沒有採納我的潛艇建造方案,包括潛艇種類、數量(三百艘作戰潛艇)和建造速度。然而,當時認為從一九三九年春開始必須加速建造大批潛艇的人並非我一個。

不久,德國佔領捷克斯洛伐克,英國宣佈了對波蘭的保證。一九三九年四月二十六日希特勒廢除德英海軍協定。廢除這個在一九三五年才簽訂的協定,是一個極其強硬的政治行動。它清楚地表明,德國與英國的聯合政策已告結束,同英國的關係不僅在短時間內,而且在可以預見的時間內將難以改善。

從那時起,我們就應該清楚地看到,完成長期的「Z」造艦計劃的首要條件——長時期的和平,已得不到可靠的保證。由於廢除海軍協定而造成的德英之間的緊張關係,使任何政治領導都沒有把握阻止由緊張局勢轉化為軍事衝突。因此,從現在開始德國海軍應該提出這樣一個首要任務,就是通過建造潛艇來加速擴充軍備。海軍其它部門中也有許多人與我所見略同,他們除了希望加速建造潛艇外,還要求建造大批輕型、簡易的水面襲擊艦。這種艦特別適合直接襲擊大西洋公海上的敵交通線,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我之見,這種想法完全可以採納,儘管使用這些水面襲擊艦也會遇到通過北海時的危險問題。

不言而喻,除了必須建造在大西洋上作戰的進攻性兵器外,為了保證德國水域內各航道的安全和暢通,我們還要建造其它所有的艦艇,如驅逐艦、探雷艇、掃雷艇和破雷艦。

一九三九年六月,我向海軍總司令匯報說,我和我的軍官們擔心不久可能會同英國發生戰爭。儘管我當時只不過是一名海軍上校和處於下級地位的前線指揮官,但我請求他把我們的意見轉告希特勒。我說,在一場即將到來的對英戰爭中,潛艇部隊將擔負海戰的重任。但因潛艇數量太少,潛艇部隊只能對英國人「刺一下」而已。因此,海軍總司令於一九三九年七月二十二日在施維諾威斯切向在「蟋蟀」號通報艦上集合的全體軍官傳達了希特勒的答覆:他將設法決不同英國發生戰爭;因為這將意味著「德國的完蛋」;全體潛艇軍官儘管放心。

國家元首和政治領導人一口否定與英國交戰的任何可能性,這無疑對我們起了極大的安定作用。

儘管如此,我們的擔心仍然沒有完全消除。但不管怎樣,我們還是放心了一些,雖然在海軍總司令講話後我對軍官們說:「有一點我是堅信不疑的,無論何時爆發戰爭,英國必將站在敵人一邊。對此你們思想上要有所準備!」

當天我向總司令提出要休假,以便進行一次較長時間的療養(此前,由於種種原因,已將假期一推再推)。總司令准了我的假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