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東方和西方

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眼前的目標就是阻逼其他強國沿著有四億消費人口的中華帝國的邊境地帶所發起的推進。與此相聯繫,中國必須保持完整。美國或任何支持門戶開放主張的國家都關心中國的完整,這不是出於慈善動機,而是因為它對於中國市場的完全開放至關重要。

在歐洲大家庭業已經歷了四百年演進的當今發展階段,看到一種嶄新的力量平衡關係正在東西方之間生成並不令人感到多麼吃驚。不久之前的日俄戰爭使人們開始意識到了上述現象,顯而易見的原因就是在這場戰爭中一個歐洲國家為一個東方國家所擊敗。這樣的事實不可避免地會引來大眾的關注,雖然大多數人並不能透過表像看到其下的限制性因素,甚至也不能對造成上述局面的事實有所瞭解。不管人們從日俄戰爭中得出什麼結論,至少日本的出色表現不能不得到承認。

其他東方國家都對日本的勝利擊掌叫好並抱以認同。這種認同之所以存在,更多地是因為這些國家和日本都處於對西方支配性影響的抵禦地位,而不是因為它們相互間因地理和文化存有親緣之情。自從西方和除土耳其帝國之外的東方在二百多年以前開始了緊密的實際接觸以來,雙方間的態勢就是西方在政治上和軍事上都能將力量高度地進行集中,從而控制了不僅就個體而言缺乏有組織的力量、而且整體上也不能聯為一體從而相互支持的東方國家。就相互間聯繫的鬆散程度而言,大多數東印度人比歐洲封建主義鼎盛時代一個國家內部的各個采邑有過之而無不及。至於在中國,絕大部分中國人根本沒有國家觀念,軍人這個職業也名聲不好,從軍被認為只會教人好勇鬥狠。日本在五十年之前也還處於封閉之中,無法分享在今天已被它運用自如的歐洲的進步所帶來的成果。其他東方國家落後的政治體制和發展水平就更用不著多說了。

在上述背景下,西方國家儘管相互間一直爭鬥不斷,但對於遠東國家則採取了同樣的行為方式,其結果就是西方在整體上成為了主宰東方的力量,就如西班牙、法國和英國相繼在歐洲執牛耳,而德國今天又在歐洲大陸佔據壓倒優勢一樣。在歐洲還是一個分裂的基督教世界之時,土耳其帝國與其相比儼然是鐵板一塊;伊斯蘭教徒一般而言也一直保有其國家形式和公認的獨立。可是今天穆斯林國家既無力在政治和軍事效能方面與西方一爭高低,也無法做到攜手抵制後者,結果只有被迫一而再、再而三地向西方出讓土地和權益,它們的獨立也隨之而名存實亡了。

上述情形是多個世紀的演變結果,不可能在一天之內發生逆轉,不過日本也確實向人們展示了在一代人的時間內所能取得的成就。當然,和其他東方民族相比,國土的狹小及長期與外隔絕使日本人凝為了一個小而緊湊的集團。在長時間的獨處中,日本人形成了獨特的精神氣質,這在幾年前的戰爭中已得到充分的顯示。這種氣質連同日本人口的少而集中、日本人的尚武傳統以及源於幕府體制的地方對中央權威的遵從使日本相對容易調動全身的能量。另外,英明的領導者和適當的時機對一國的成功必不可少,而日本在這方面也是幸運兒。歷史上,好端端的機會因領袖才能的缺乏而付之東流的例子屢見不鮮,如今的日本卻是兩者兼而得之。

儘管東方的變革是一個長時間的過程,但毫無疑問如今某種認識正日益有力地促使擁有人類一大半人口的東方國家發生變化。這種認識的種種表現尚欠明確,以至於人們易於誇大或者低估它的意義。就目前看來,這種認識更多是源於對西方的控制或干涉的不安,而不是源於自覺的、冷靜的進行內部更新的精神,正是這種精神能讓一個國傢具備自我管理的能力。當然,這種多少有欠積極的情形在日本身上顯現得並不突出。不滿本身不是建設性的力量,在中國或印度也看不到有什麼個人或階層明顯能擔負起艱鉅的領導任務。固然日本之外的東方國家深為日本取得的成就所影響,但仍有疑問的是,這些國家是否願意完全沿著日本式的道路前進,或者說,它們是否會覺得這種道路比西方式的道路更能投其所好。朝鮮人就明顯認為日本人的東西令人難以忍受,東印度人對英國也持這種態度;我們的一些持反帝立場的朋友告訴我們,菲律賓人對美國的統治也無什麼好感。

在印度和菲律賓,思想向現實的轉換通常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因為在這兩個國家,和在政治和社會領域發揮效用的西方統治力量打交道的是在種族和信仰方面遠非一致的各個當地人集團。這些集團之間的矛盾緩解了對於西方統治的不滿;另外,當地人對於外來統治帶來的物質進步以及這種統治一旦消失所導致的可能後果也有著充分的認識。這樣,大眾對於外來統治就採取了一種默認的態度,容忍了那些他們未必喜歡但看來也無太大害處的東西。對西方統治的不滿以及對獨立的追求主要存在於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們中間,他們對西方的制度、方法有著較好的瞭解,但對歷史缺乏洞察,因而也就無法體味到西方人民為探求和運用這些方法所付出的多個世紀的辛勞。就眼前而言,印度和菲律賓的政治體制都不可能發生重大變化,除非這種變化為宗主國所贊允。不過,英國和美國目前也確實正向當地人作出一些讓步。

中國的情況不盡相同。和其他東方國家一樣,中國也為日本對於一個西方國家的勝利所震憾。對於西方的物質優勢,中國也有著長期的認識,不過這常常是在經受了嚴酷的實際體驗之後。在日俄兩國締結了樸資茅斯和約之後的一小段時間內,看來似乎中國的先進分子把目光投向了日本這個和中國近在咫尺且又有著親緣關係的國家。如果在學習和運用西方成果方面,中國人也能具備日本人所顯示出的聰明才智,他們或許能更容易、更自然地習得西方傳授的本領。中日之間距離很近、旅行費用不高也具有意義,中國人因此曾大批前往日本留學,不過目前這股浪潮已大為衰退。實際上,無論中日兩國在抵禦西方的控制方面有多少共同語言,地理上的過於靠近和國民性格的極大差異將使這兩個國家難以進行政治合作,更不用說結成聯盟了。地理上的鄰近是一個公認的國際摩擦的根源。滿洲就不僅是中國、日本和俄國的連接點,更是三方的利益交錯、碰撞之地。有理由相信,即使這三個國家之間能保持和平狀態,它們相互間的政治對立和防範心理仍會繼續存在。在將來的一段時間之內,滿洲對於遠東將具有十七和十八世紀的比利時對於西歐所具有的重要性。

雖然中國在過去的年代飽嘗厄運,中國人也普遍地有著貶抑武力的傾向,中國依然完好地保存著能讓自己有朝一日變得強大的潛質,這部分地是由於它有著廣闊的國土和眾多的人口。只有通過有效地發揮這些潛質,中國才能成為一支強有力的世界力量。雖然中國的龐大無疑使這個目標不會很快地實現,但變化的和緩對中國也未嘗不是一種保護。儘管中國的領土不斷受到侵蝕,中國政府也依然保有統治權威。對中國的大部分地區而言,精心策劃的分裂活動以及旨在使勢力範圍得以建立或承認的嘗試並不存在。中國人在種族上也是同一的,雖然他們相互間有著地區界限,各自操著他人未必能懂的方言——其實這些也是幅員的廣大和交通聯絡的不發達必然導致的狀況。另外,對中國人有著最好瞭解的人都會在某個活生生的中國人身上發現一種堅定的氣質,這種氣質對於取得成就當然是大有裨益的。

這種堅定在過去更多地表現為保守意義上的呆板,表現為對於本國任何事物無法克服的偏愛;這種偏愛只能導致成為進步的最大敵人的夜郎自大之感。可是近來外部之光已滲入了中國,以與其他文化相比較為手段的自我認知過程已經開始並正結出果實。與此相聯繫,一個甚有意義且令人頗感興趣的事件就是,在沒有外國經濟援助的情況下,中國人正自行修築從北京往西北延伸至張家口的一百二十二英里的鐵路。所有的工程師都是中國人,為首者詹天佑是一位耶魯大學的畢業生。中國還打算在同樣不依賴外來援助的情況下另外增建一百五十英里的鐵路。當然,拒絕外來投資會妨礙築路速度,延長完工期,但上述事實表明中國決心從對過去的陶醉中擺脫出來而放眼未來,以求積累自身的力量,將理想和希望轉化為實際的發展成就。正是因為中國當前正處於一個轉換階段,推行「門戶開放」才對它頗具意義。另外,如密切關注中國的人士告訴我們的,在中國正產生一種與種族意識並不相同的國家意識;不管在目前它還是如何粗泛,但的確是日顯生機。國家意識的生成對中國實現國家的團結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步;而只有中國人上下一心,中國才能在國家之林中取得應有的位置,才能擺脫長期束縛自己的純粹的且常常毫無意義的防禦性姿態。

無論東方各國成為現代意義上的國家要經過多長的時間、要顯示出怎樣的特點,它們必然會象歐洲和北美各國那樣經歷一個過程,它們也必須將自己從沒有多少內部凝聚力的集團轉變為民族國家。不過,幅員和人口使印度和中國不可能象日本那樣很快地渡過這個階段,這兩個國家的政治遺產更不會讓它們象在一七八三年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