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珍珠港事件前夕的情報戰 二‧一 失敗的對美外交

第二節 美國方面的勝利 二‧一 失敗的對美外交

「魔術」的威力

常言道:「歷史也會重演。」在破譯密碼這一「腦力諜報」方面,也能看到這樣的歷史事實。

華盛頓裁軍會議過後二十年,日美戰爭迫在眉睫的一九四一年,地點還是華盛頓,日本又犯了過去的錯誤。東京和駐美大使館之間關於日美談判的密碼電報,被美國方面利用「魔術」破譯了。這位幕後功臣就是第二個亞德利——W‧F‧弗里德曼。

美國議會的《珍珠港事件聯合調查委員會》第十二部分,以二百頁的篇幅,選編了美國破譯的開戰前半年(一九四一年七月一日到開戰)

日本外務省和駐美大使館之間的電報,現將這些電報的份數統計如下,從中便可看出,幾乎所有的重要電報的被網羅無疑。

外務省致大使館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八

十一月:

六十四

十二月:

二十四

合計:

一百二十五

大使館致外務省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二十

十一月:

五十二

十二月:

十五

合計:

一百○二

總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五

十月:

三十八

十一月:

一百一十六

十二月:

三十九

合計:

二百二十七

美國方面的這份記錄給人以深刻的印象,那就是,在破譯英文電報(例如十二月七日的「對美備忘錄」等)時,除了偵收時的少量漏抄以外,幾乎一字一句的錯誤都沒有,但是在把破譯的日文譯成英文時,卻明顯地留下了煞費苦心的痕跡。特別是把具有獨特表達形式的日文譯成英文時,尤其如此。在翻譯中,有語意含糊之處,有明顯誤譯之處,這裡還有不少「怪譯」之處。下面試舉幾例:

把「至尊」(天皇)譯成「大臣閣下」。

把「御親電」(天皇親電)譯成「懇切的回電」。

把「大所高所」(高瞻遠矚)譯成「有先見之明」。

把「堪忍袋」(忍無可忍)譯成「奮發圖強」。

把「事茲至」(事已至此)譯成「因為問題發展到這個地

步」。

把「妙案」(好主意)譯成「大為贊成」。

把「理解吝」(容易理解)譯成「能夠共鳴」。

把「甚理解苦」(甚難理解)譯成「苦於不當」。

把「建前」(不管理由如何)譯成「無論美國說什麼」。

把「期間」譯成「機關」。

儘管有這種翻譯上的缺陷,但看來對正確理解電文大意並沒有一點妨礙。

在密碼破譯領域內,堪與弗里德曼相媲美的海軍通信處通信保密科(實際上以破譯密碼為主要任務)科長L‧F‧薩福德上校,在一九四四年四月二十九日哈特證詞聽取會上的證詞中,概括了利用「魔術」搞到的情報。他說:「一九四一年五月二十二日,獲得了關於日本統治東南亞及西南太平洋計劃的可靠證據。

七月二十四日,日本政府下令把日本船隻撤出東太平洋、西南太平洋和印度洋。

九月四日獲得的情報表明,日本決定執行其南進計劃,把美英趕出中國、東南亞及西南太平洋。

十月十五日,關於日本統治東南亞的計劃和企圖,得到了意外的證實。十月,日本領事勸告旅居荷屬印支、馬來亞、菲律賓、夏威夷,美國以及歐洲的日本人撤退。十一月二十八日之前,積極進行了這種撤退工作。

十一月四日獲得一份重要情報;由於美國禁運,日本國內在政治上、經濟上都處於困窘狀態,因此,日本政府勢必利用對外戰爭或不流血的外交勝利來轉移國民的注意力。

十一月十二日獲得一份重要情報:日本政府決定把當時日美兩國政府間舉行的談判期限定為十一月二十五日。

十一月十七日從極可靠的人士那裡獲得了日本不打算進攻西伯利亞的情報。一度曾從幾個情報來源獲得情報稱;有跡象表明,在莫斯科快要陷落時,日本將進攻西伯利亞。十一月二十四日瞭解到,本月二十九日(東京時間)是日本明顯決定實施某種進攻性軍事行動的日期。我們認為,這意味著將從這一天開始大規模行動,以達到統治東南亞及西南太平洋的目的,因為當時我們沒有想到夏威夷。

十一月二十六日,得到了日本企圖對英美開始攻勢作戰的特別證據。

十二月一日,從三個不同的情報來源得到確切的情報,表明日本正準備進攻英美;其中從兩個情報來源得到日本將維持與蘇聯的和平這一明確的情報。

十二月六日上午九時(華盛頓時間)獲得可靠情報,日本將在此後特定的日期對美國宣戰。

最後,在十二月七日上午十時五分(華盛頓時間)從陸軍通信情報處收到確實情報;當天下午一時(華盛頓時間)日本將通告國務院,向美國宣戰。華盛頓時間下午一時,夏威夷正是拂曉,而菲律賓差不多是午夜。這份情報暗示在其後三小時內珍珠港將遭到突然襲擊——」

著名的歷史學家費思博士,對於這個「魔術」的威力以以及赫爾同野村大使舉行四十五次會談的態度,作了精採的描寫:

「野村走進了赫爾的辦公室。赫爾所掌握的情報足以使野村的使命根本無法完成。赫爾的情報是美國從日本政府與其駐外外交官之間的電報中獲得的。——在長達幾小時的會談中,赫爾絕沒有一句話或一個暗示表現出他所知道的東西超過了別人的估計。他的細心和敏感互相班配。談判的老手們都能覺察到,他那執拗的話語裡包藏著洞察力和機謀。他在縱橫睥闔、錯綜複雜的戰略網的中心,耐著性子低頭考慮每個原則,而決不受騙上當。赫爾有自己的秘密,卻隻字不提。」

這位赫爾國務卿在其《回憶錄》裡敘述了十一月二十二日和野村、來棲兩位大使會談時的心境:

「看到這兩位外交官滿臉堆笑、鄭重其事、貌似親暱地走進我的辦公室,使人感到有些矯揉造作。我自己通過偵收到的電報明明知道日本的狂妄計劃,而且也明明知道野村、來棲都有同樣的情報,可是還要附和著他們的話,實在是一個苦差事。這兩個人很客氣地鞠了個躬坐了下來。野村不時吃吃地笑著,來棲也笑得露出牙采。此時在他們的心裡反覆盤算的準是這樣一種想法:如果美國不答應日本的要求,日本政府就會在幾天內進行新的侵略,而這遲早會引起同美國的戰爭。」

這樣,外務省的關於「國家機密」啦,「絕密」啦,「僅供貴大使閱」等規定和安排,從結果上看,只不過是單純的自我安慰而已。作為日本政策基礎的《帝國國策綱要》以及為準備開戰而下達的處理「密碼機和機密文件」的指令,甚至「最後通牒」事先都被美方破譯了。而且,連「以十一月二十九日為談判期限」、「繼續談判,不要給對方以實際上談判中斷的印象」的訓令等日本外交的底牌也暴露無遺。我國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與美國繼續進行關係到國家命運的談判的。

洩露無遺的國家機密

正如美國半年前推測的那樣,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由於德國的進攻,終於爆發了德蘇戰爭。

在剛開戰時,羅斯福政府裡絕大多數人判斷,日本利用德蘇戰爭所採取的行動將是北進而不是南進。例如,在德蘇開戰的當天,美國副國務卿韋爾斯告訴英國駐美大使哈利法克斯說:「日本早晚將進攻蘇聯。」國務院遠東司長漢密爾頓在六月二十三日提出的意見書中,判斷「日本撕毀日、蘇中立條約北進的可能性很大」。第三天,二十五日,國務院遠東司副司長亞當斯表明見解說:「日本覬覦海參崴,不會南進。」而且,七月四日羅斯福總統在通過駐日大使格魯轉交給近衛首相的信中說:「我們得到了日本將進攻蘇聯的種種情報,但我不相信。」可是考慮到日本萬一北進,又指出:「不過,日本如果採取侵略行動,那將違背主張維持太平洋和平的美國的願望」,而對日本的行動進行了箝制。

當時,美國有一種憂慮:如果蘇聯過早而又徹底地被德國打敗,那麼英國,繼而美國將不得不首當其衝地遭到驕橫跋扈的希特勒的進攻。

這個憂慮是來自這樣一個判斷:蘇聯的抵抗可能在短期內宣告完結。希特勒本人預料五個月內打敗蘇聯而發動了德蘇戰爭;美國陸軍部卻估計最快一個月,最遲不超過三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