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珍珠港事件前夕的情報戰 一‧二 這不是演習

稀少的情報來源

華盛頓美國海軍情報處瞭解日本情況(特別是海軍的戰備和艦隊的調動)、判斷遠東形勢的主要情報來源是:駐我國以及亞洲各國的美使領館、秘密情報機構和美國船隻的報告以及美國海軍通信處所提供的資料。

但是,隨著日美兩國關係日益緊張,這類情報來源越來越窄。特別是到了一九四一年十一月,情報處陷於不得不主要靠通信情報獲得情報的境地。這一則由於美國禁止對日輸出,在北太平洋航行的美國船舶消失了,再則由於日本國內嚴格保密。在日本的美國間諜(朝鮮人也被利用上了)煞費心機弄到手的情報,也不能及時發往國外。因此,十一月二十四日美國海軍情報處在致美國亞洲艦隊司令哈特的電報中提出要求:由於有關日本的情報不足,望盡最大努力使用通信情報瞭解日本海軍部隊的地點和動靜。

關於當時的情況,美國當時駐日武官史密斯‧哈頓上校在一九四四年九月十六日舉行的關於進攻珍珠港的海軍證詞聽取會上作證說:「日軍的行動不見於報章,在日本國內搜集情報非常困難。一九四一年十一月至十二月初,我去西部日本旅行,一點情報都沒有弄到。向華盛頓匯報時,得先打電報給上海的美國第四海軍陸戰隊,由那裡轉電華盛頓或馬尼拉。」

可是,為了瞭解日本海軍艦隻和部隊的行動、企圖、編制和駐地,美國海軍長年累月致力於破譯日本海軍的密碼電報。機密性較低的部分密碼,雖然破開了,但是直到開戰時為止,始終沒有破開那種為達到上述目的所需的日本海軍的密碼電報。而我國的外交電報,一九四○年九月以後就被美方完全破譯了。

因此,美國海軍情報處不得不主要以無線電通信電波的輻射狀況,艦艇及部隊的無線電呼號,發報方位的測定這三項為基礎,通過對日本無線電通信的分析、統計和綜合來作出判斷。

以獲取這種通信情報為目標的美國海軍機構,是以華盛頓為中心的第十四海軍區(夏威夷)和第十六海軍區(菲律賓)的通信單位。美國海軍情報處在通信情報成果的正確性方面,給第十六海軍區通信單位以高度評價。原因是那個通信單位位於偵收日本海軍的無線電、測定其方位的適當地點,而且機構又比較完備。

差強人意的戰備判斷

那麼,華盛頓的美國海軍情報處對於日本海軍的全貌——戰備、企圖、動向等,是如何判斷的呢?

我海軍看到國際形勢特別是日美關係趨於緊張,時局越來越急轉直下,為了預先搞好戰備以防萬一,於一九四○年十一月十五日發動了「出師準備第一步作業」。

(註:所謂出師準備,指的是把海軍兵力和各機關轉入戰時狀態以及戰時的種種必要的準備和作業,分為第一步作業和第二步作業兩部分。第一步作業是作戰部隊在開戰初期行動中的必耍作業,爭取在發佈「戰時編制」令前完成。根據特別命令進行,按緩急次序劃分為四期,計劃每期四十天,總共一百六十天。出師準備以後,有關各部就進入戰時狀態,可以動用儲備好的供出師準備的器材,簡化徵用商船的手續,對於促進戰備非常有效。)

隨後,日本海軍於一九四一年八月十五日命令實施「出師準備第二步作業」的一部分。於是聯合艦隊司令長官以「電令第三十八號」指示:限八月底以前結束當時正在進行的軍訓以及中國方面的作戰,預定在大約一個月內迅速實施戰備。

「電令第三十八號

一、聯合艦隊要加強戰力,迅速完成戰備,以備時局驟變化。

二、未接到特別命令的各艦隊,九月底以前(第六艦隊是九月二十日為止),完成臨戰準備,十月上旬以前,搞好實施作戰所必要的戰力。

三、(原作者略)。」

根據這一命令,從八月下旬起,在日本內地訓練的第一、第二、第六艦隊以及第一航空戰隊返回各自的母港,開轉修理和整頓;又,當時正在中國中部作戰的第十一航空戰隊以及第三艦隊,八月底前結束了作戰,九月下旬返回原部隊或母港。

到了九月一日,發佈了全面的「戰時編制」命令。因此,需要設法抽調新就役的部隊和艦船乘員。於是,人事當局不得不在大範圍內進行人事調動,八月上旬起,開始實施。這一調動,一直進行到九月下旬。

對日本海軍這種急匆匆的調動,美國海軍情報處是怎樣判斷的呢?

從下述各例來看,他們所作的判斷大體上是正確的。

(例1)

一九四一年九月二十五日,美國海軍情報處遠東科布恩少校給美國海軍作戰部戰爭計劃處長特納的報告裡,有如下一段話:「從日本海軍海上部隊最近的配備看,有從中國及印支海面向日本本土移動的徵候。第三艦隊全部兵力已停止對中國沿海的封鎖,回到日本本土的港灣。目前除了一部分輕型艦艇在日本海面行動,潛艇在日本南岸海面行動之外,聯合艦隊沒有行動,正在進行廣泛的乘員輪換。在非常時期進行乘員輪換,也許可以解釋為意味著為動用海軍全部兵力這種非常事態作準備。」

(例2)

美國海軍情報處長向海軍作戰部長斯塔克提出的一九四一年十月二十一日的報告中,說明「日本海軍的狀況」如下:「我們判斷:日本海軍對其目前的行動,已做了全面動員。除南洋群島以及亞洲大陸上所需應急兵力外,其餘全部集結在日本本土的海域,在最近一段明顯不活動期間進行了乘員的廣泛輪換,看來其動員計劃已經完畢。」

(例3)

美國海軍情報處一九四一年十一月十五日的《國際形勢簡況》中,說明「日本海軍的狀況」如下:「聯合艦隊幾乎全部兵力都在瀨戶內海。向台灣南部移動的艦隊航空部隊,大約在兩周前已調回日本本土的原屬部隊,目前主要兵力全部都駐在本土。」

(例4)

情報處遠東科長麥卡勒姆十校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一日向情報處長威爾金森提出的一份報告中,判斷日本海軍的準備狀況如下:「十月一日前後開始的日本海軍的廣泛臨戰準備,一直進行到十一月底,其主要項目如下:

一、除必需的艦隻外,其餘艦隻為了迅速入塢修理,被召回本國,眼下這項工作已經完畢。

二、補充的那些海軍航空隊被派往南洋群島。

三、馬紹爾群島和吉爾伯特群島之間,進行航空及海上巡邏;利用飛機及潛艇監視關島。

四、最近日本海軍徵用許多商船,其中至少有兩隻已被改裝成為防空艦。」

對艦隊動靜的判斷落了空

美國海軍情報處關於日本海軍全貌的判斷,大體上是正確的。那麼,日本的進攻方向指向何處?特別是美國對於夏威夷作戰——開戰時,使用聯合艦隊的主要兵力進行作戰的行動究竟搜集到了多少情報,又是怎樣判斷的呢?

直截了當地說,一直到珍珠港遭受攻擊為止,他們連做夢都沒有料到日本攻擊部隊的行動,儘管他們通過「魔術」破譯了日本的外交電報從而完全瞭解日本政府的內情。

為什麼會這樣呢?其主要理由可以舉出以下四點:

(一)日本採取隱蔽企圖的措施,例如嚴密封鎖無線電(停止發射電波),變更艦船部隊的呼號,

(二)採取使對方錯誤判斷日軍企圖的手段,例如故意讓九州方面的基地航空部隊和艦隊搞假通信,裝作航空母艦等在九州方面活動,

(三)美國沒有能夠破譯日本海軍的密碼,

(四)奇襲珍珠港(已成為美國海軍「常識」)的可能性,受到日本南進的現實表象的迷惑,成了單純的抽象觀念。

這種情報工作上的大失誤,是美國遭受珍珠港慘敗的最大原因之一。現在就他們的判斷,舉幾個具體的例子:

(例一)

一九四一年十月十七日夏威夷方面美國陸軍部隊情報處的記錄判斷說:「照目前徵候來判斷,最近的將來,日本很可能在遠東某個新地點採取軍事行動。」

還舉出以下三點理由:

一、由於絕望的經濟狀況,日本寧可冒險和外國大戰一場,也不願發生國內革命;

二、由於德國在歐洲的巨大成功以及蘇聯的抵抗實際上崩潰,日本將抓住這一良機;

三、日本想衝破所謂A、B、C、D(美、英、中、荷)的包圍封鎖。

(例二)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一日美國海軍情報處的《國際形勢簡況》中,關於「日本」這樣寫道:

「日本雖然希望繼續進行日美會談,但事實上日美談判已經破裂。日本政府和報紙都在大聲疾呼日本必須堅決完成東亞共榮圈的建設事業。報紙還肆意攻擊泰國。日本對泰國採取早期行動的可能性很大。」

這份《簡況》還講到這種判斷的主要依據,大致如下:

「日本陸軍的狀況:最近十五天中,日本的軍隊、給養以及裝備運到了印度支那。在海防登陸的部隊,由鐵路運到西貢。日軍經西貢迅速向內陸方面和泰國邊境移動。增援兵力陸續抵達法屬印支。現在法屬印支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