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日美軍事對抗 二‧二‧一 從橙色計劃到彩虹計劃

二‧二 美國的戰略 二‧二‧一 從橙色計劃到彩虹計劃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橙色計劃

如前所述,美國在一九○四年日俄開戰後不久,即著手制訂了一個被稱為《彩色計劃》的戰爭計劃(橙色為日本、紅色為英國、黑色為德國、綠色為墨西哥)。這個計劃只概述發生戰爭時的原則。但是,到了巴拿馬運河通航的一九一四年又著手徹底研究該計劃的各種原則。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形勢發生重大變化就更加緊進行了這一研究。

第一次世界大戰(一九一四年——一九一九年)的結果,「黑色」(德國)戰敗。「紅色」(英國)因戰爭而精疲力竭,經濟上、財政上都無力與美國競爭。「綠色」(墨西哥)對美國的依賴增大,不可能威脅美國的安全。唯獨「橙色」(日本)的國力,相對地提高,其地位得到加強。尤其是日本的託管地原德屬馬紹爾、馬里亞納及加羅林等南方諸群島,成為美國艦隊西進路上的重大障礙,這勢必引起美國的嚴重關注。

關於這種形勢的變化,美國陸軍公開發行的戰史作了如下論述:

「巴拿馬運河開鑿於一九○二年,通航於一九一四年。其結果,大西洋的美國艦隊進入太平洋比繞道南美大陸大約可以縮短一萬英里,到菲律賓的距離不到以前的一半,這對美國的太平洋戰略具有劃時代的影響。這一年,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日本根據日英同盟對德宣戰,佔領了馬紹爾、加羅林及馬里亞納群島。這樣,日本的勢力範圍大約擴大了三千英里。在一九一九年的『凡爾賽和會』上,美國總統提出反對意見,說:日本統治南洋群島,實際上使菲律賓的防禦成為不可能。但根據和約,日本、英國及澳大利亞所佔領的島嶼的託管權,都得到了承認。由於簽訂了凡爾賽和約,日本成為赤道以北的西太平洋上的統治國,美國剛統治夏威夷和阿留申的東北太平洋,保留日本統治領以西的關島和菲律賓等孤立的前哨據點。」

這樣,從一九一九年到一九三八年,美國的戰略設想主要是指向太平洋。例如,一九二一年十二月,聯合戰爭計劃委員會提出的報告中指出「日本是可能性最大的敵人」。也就是說,由於德國的戰敗日本領土的擴張,帝俄因革命而覆滅,英國的裁軍,歐洲列強間密切關係的瓦解等因素,美國越來越關心對日戰略。

這種關心的增大,也明顯地表現在美國艦隊的部署方面。美國評論家丹林格和海軍少校加里合著的《太平洋戰爭》一書中,這樣寫道: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美國對國內及國際形勢研究的結果表明,日本已成為太平洋上一大強國,它在海軍及政治上的野心並不亞於歐洲各國。因此,擺在我們面前的事實——當然是冷靜分析的結果,但也帶有想像——是:英國固然是在大西洋方面能夠威脅我們的唯一國家,但它是否擁可以進行威脅的力量,也非常值得懷疑,何況它顯然沒有威脅我們的企圖。如果有危險,那是來自太平洋方面,而不是來自大西洋方面。根據這一點,我們一個半世紀以來所採取的集中艦隊於大西洋的主張宣告結束。我們的玫策回到了東方,大部分艦隊於一九一九年移到了太平洋方面——」

「艦隊中心的這一轉移,雖然違背了戰略原則,卻辯解說巴拿馬運河通航後能迅速集中艦隊於東西兩洋。這種部署持續了十年,英美之間發生戰爭的可能性越來越小,而太平洋將成為下次爭霸戰的戰場,這個信念越來越強了——」

「一九三一年,日本發動了滿洲事變,所有的疑問都消失了。大西洋方面的偵察艦隊移到太平洋,兩個艦隊合併成為今天的合眾國艦隊。如今,在我海軍的搖籃大西洋上,只剩下幾艘退役艦、幾艘練習艦和建造中的軍艦。而且建造中的軍艦一旦造好,也要開向西方。」

美國於一九二四年九月,制訂了《橙色對日作戰計劃》,第一次綜合制訂了對日戰爭中的諸次作戰計劃和預期目的。然而,該計劃只能說是提出一系列的希望,根據當時的陸海軍能力,還遠遠不能在戰時實現。

橙色計劃在一九二八年作了修改,美國繼續全神貫注於日本的行動。日本在一九三一年滿洲事變後,與國際聯盟分道揚鑣,進而又表示要退出華盛頓和倫敦裁軍協定。

在這種形勢下,一九三五年四月,聯合計劃委員會向聯席會議提出了下列橙色計劃修改案:

「大概只有用曠日持久的消耗戰才能打垮日本。菲律賓將早期喪失,美國的攻勢作戰將採取漸進作戰的形式:以馬紹爾和加羅林群島為起點,逐次攻佔日本的託管地,確保通向太平洋的交通線。」

原來,美國海軍對對日戰略的設想,分為急進戰略和漸進戰略兩派。前者預料會發生渡洋決戰,後者則主張夏威夷方面的主力艦隊首先對馬紹爾群島的日軍基地作準備攻擊,削弱日本對新加坡和荷屬印支的壓力,然後佔領馬紹爾群島,攻擊日本的側翼。

橙色計劃的要點如下:

「日本將以進攻菲律賓及關島而揭開戰幕。美國駐軍和菲律賓軍保衛菲律賓,如果不能擊退敵軍,可退至巴丹半島,阻止日軍繼續進攻。要不惜一切犧牲確保馬尼拉灣,直到美國本土派出的增援部隊到達。亞洲艦隊將協助這一作戰,但除潛艇及航空部隊外,其餘將後撤到印度洋。

美國太平洋艦隊將確保用以增援軍隊的海上交通線,並渡洋進擊,以便收復菲律賓。在我方掌握制空權下,我艦隊與日艦隊決戰,並集中優勢兵力以擊敗之。」

另一方面,一九三四年菲律賓剛獨立,陸軍方面關於對菲律賓的防禦,支援和收復作戰,提出的批評越來越多。但美國海軍計劃的整個設想是:一旦戰爭爆發,就能立即提供在太平洋採取攻勢的艦隊,所以海軍方面不同意陸軍的意見。

聯席會議在日華事變(一九三七年七月)和義大利參加日德防共協定(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後不久,決定修改一九二八年的橙色計劃,新的橙色計劃於一九三八年二月得到陸,海軍部長的批准。

制訂這個計劃的時候,陸海軍達成了妥協,其條件是:陸軍撤回中途島以西的作戰須經總統批准的主張;海軍則不再堅持艦隊早期進入太平洋和採取攻勢作戰擊敗日軍。這樣,該計劃就形同虛設,既沒有明確規定美國海軍進擊太平洋的日期,也沒有增派軍隊赴菲以保障馬尼拉灣口不被日海軍利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的彩虹計劃

一九三八年十一月,聯席會議命令計劃委員會:「以日德意結盟、歐洲其他各國保持中立態度為前提,研究並估計在門羅主義遭到破壞、日本進攻菲律賓的情況下所應採取的戰略。」

計劃委員會一九三九年二月提出的報告是如何應付以下五種情況的彩虹計劃的第一個方案。關於世界戰略的設想,要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1)西半球防禦;

(2)太平洋全面攻擊;

(3)太平洋有限攻擊;

(4)大西洋有限攻擊;

(5)大西洋全面攻擊。

這個方案經過進一步研究,又制訂了具體的修改案。這是為了防備有可能面臨比在一個戰場和一個國家作戰更為複雜的局面,即與更為複雜的敵人在更為複雜的戰場上作戰,在假定和英法合作的條件下制訂的。於是,美國的戰略思想由彩色計劃(橙色計劃)發展為彩虹計劃。

這意味著戰略思想體系的徹底轉變,由過去的以太平洋戰略為中心,轉變為太平洋戰略僅僅作為世界戰略的一部分。

陸軍的意見是:美國不能同時保衛兩洋,對美國有著更大利害關係的是大西洋和加勒比海;喪失菲律賓和關島,無損於美國的根本利益,因此,應當在東太平洋採取守勢。海軍則認為,在歐洲各國專心致力於戰爭的形勢下,只有日本南進,才有可能使美國捲入戰爭,因此,制訂了太平洋戰略(彩虹二號)的具體計劃。

在這個計劃中,美國海軍設想了以下三種情況:

一、日本不擴張到台灣以南;

二、日本佔領香港、金蘭灣、法屬印支沿海地區,開始進攻荷屬印支及英屬婆羅洲,如果判明美國艦隊在西太平洋的行動,立即進攻菲律賓和關島。

三、日本已控制荷屬印支,孤立新加坡,攻陷菲律賓。其中可能性最大的是第二種情況。對此,美國艦隊應在新加坡和東印度群島採取行動。

二‧二‧二 法國投降後的戰略計劃

新彩虹四號

德軍於一九四○年四月佔領北歐,五月席捲了西歐,五月下旬終於逼近英法海峽。於是,美國陸軍戰爭計劃部向參謀總長提出了一份備忘錄,其主要內容為:

「當前,美國力所能及的最大限度是,為了保護西半球和美國本身絕對必要的權益,在南美採取攻勢防禦作戰;對西半球歐洲各國領土可進行保護性佔領;防衛美本土及東經一百八十度線以東的太平洋海外領土。」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