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日美軍事對抗 二‧一‧一 正統派戰略

第二節 日美戰略的發展 二‧一 日本的戰略 二‧一‧一 正統派戰略

上述《國防方針》和《用兵綱領》,為了適應後來形勢的變化及武器的改進,分別於一九一八年,一九二三年和一九三六年作了三次修改。

第一次修改(一九一八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九一五年一月,我國向袁世凱政府提出「二十一條要求」,引起中國政府和人民的對日感情惡化,兩國之間隨時可能發生糾紛。另一方面,鑒於陸軍武器和裝備現代化的必要性,並為了對付日益加強的美國海軍兵力,於一九一八年六月二十九日進行了第一次修改。

「國防方針

假想敵國

帝國國防依次把俄國、美國,中國作為假想敵國,主要防範此三國。

所需兵力

陸軍四十個師團(戰時)

海軍以八八艦隊為基幹」

陸軍戰時所需兵力與一九○七年決定的五十個師團相比,減少了十個師團。其原因是根據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軍隊要實現現代化,即改善機槍、火炮、坦克、飛機及通信器材,特別是坦克的裝備,提高軍隊的素質。

海軍的「兵力以八八艦隊為基幹」,是指兩支由八艘戰列艦組成的艦隊和一支由八艘巡洋艦組成的艦隊,共計二十四艘。這是對美國的計劃所採取的對策,美國計劃在一九一六年第一十三年計劃期間建造十艘戰列艦,六艘巡洋艦等共一百五十八艘,約八十萬噸。

「用兵綱領

對俄作戰

殲滅遠東俄軍,佔領貝加爾湖以東之要地。

對美作戰

開戰之初,陸海軍協同迅速攻佔菲律賓之呂宋島,摧毀敵海軍根據地,殲滅各地之美艦隊,以利於此後海軍的截擊。」

當時,海軍作戰計劃的方針是:在奄美大島附近集結全部艦隊,在小笠原群島一線配置巡邏部隊,根據敵主力的進攻方向,全力出擊,將敵殲滅。

陸軍對美作戰的目的是:迅速確保馬尼拉和蘇比克灣,作為日本海軍的根據地。

第二次修改(一九二三年)

一九一七年,沙皇俄國覆滅。一九二三年締結華盛頓海軍裁軍條約。為了適應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這種世界形勢,於一九二三年二月二十八日作了第二次修改。

「國防方針

假想敵國

帝國特別有必要警惕美國、俄國和中國三國。帝國不久將來的國防,應以最有可能和我國發生衝突、且有強大國力和軍備的美國為目標,並以它作為主要防禦對象。

所需兵力

陸軍四十個師團(戰時)

海軍以十艘主力艦、四艘航空母艦、十二艘大型巡洋艦為基幹,配屬相應的輔助艦艇及航空兵力。航空兵力爭取組建十七個隊。」

由於華盛頓會議締結了限制軍備條約,我海軍多年的宿願——八八艦隊計劃,也自然告吹;只能依靠六四艦隊為主力的艦隊,努力充實其內容,以完成國防任務。

「用兵綱領

其特色在於:陸海軍協同佔先機之利,採取攻勢。

海軍先敵迅速佔領可望獲得的地點,集結兵力,擊潰敵主力艦隊。

陸軍先敵迅速將可望獲得的兵力集中於一地,擊潰敵野戰軍。

對美作戰方針

開戰之初,首先掃蕩敵在東太平洋之海上兵力,與陸軍協同攻佔其根據地,控制西太平洋,確保帝國之通商貿易,並使敵艦隊作戰困難,待敵本國艦隊入侵時,截擊並殲滅之。」

陸海軍兩統帥部從一九二三年以來,正式擬制攻佔菲律賓作戰計劃,並對一九二六年度的作戰計劃作了劃時代的修改。

海軍將其設想的主力決戰戰場推進到小笠原群島一線。因而,其前線設在部分南洋託管領地上。

海軍雖然認真做了對美作戰的準備,但陸軍並不認為在不久的將來會發生日美戰爭。作戰計劃雖然規定把三個師團用於菲律賓,但只是給陸軍需要多少兵力定出一個標準,似乎並不是非按這個計劃作戰不可的硬性決定。

第三次修改(一九三六年)

第二次修改後又過了十三年。這期間,一九三○年在倫敦舉行了裁軍會議,一九三一年發生了滿洲事變,一九三三年我國退出了國際聯盟。特別是海軍自一九三六年末,在限制海軍軍備方面處於無條約狀態。由於國際形勢發生了如此巨大的變化,因此,在一九三六年六月三日作了第三次修改。

「帝國國防方針

一、帝國國防方針之本義,在於依據建國以來之皇謨,永以大義為主,日益發揚光大國威,保障國利民福之增進。

二、基於帝國國防之本義,帝國國防方針在於建立名副其實的東亞穩定勢力之國力,尤其是軍務;並使外交適應國力和軍備,以確保國家之發展,一旦有事,先發制人,迅速實現戰爭之目的。因而,帝國鑒於國情,努力加強初戰之威力至為緊要。再者,未來戰爭大有曠日持久之虞,因之,要有支撐下來的覺悟和準備。

三、鑒於帝國國防之本義,帝國國防以與我衝突可能性強大,且擁有強大國力及軍備之美國、俄國為目標,同時提防中國和英國。為此,帝國國防所需兵力,必須能控制東亞大陸及西太平洋,滿足帝國國防方針中提出的要求。

四、帝國軍隊戰時國防所需兵力如下:

陸軍兵力

五十個師團及一百四十二個航空兵中隊

海軍兵力

艦艇主力艦十二艘

航空母艦十二艘

巡洋艦二十八艘

水雷戰隊六隊(驅逐艦九十六艘)

潛水戰隊若干(潛艇七十艘)

航空兵力六十五隊」

「帝國軍隊用兵綱領

一、基於國防方針,帝國軍隊之作戰,以陸海軍協同作戰,佔先機之利,採取攻勢,速戰速決為特點。為此,陸海軍應迅速摧毀敵野戰軍及敵主力艦隊,同時佔領必要疆域。再者,伴隨作戰之進展或鑒於外交上的需要,得以必要兵力佔領戰略要地。陸海軍協同擔任國內之防禦,在不違背上述作戰特點的範圍內實行之。

對馬海峽之海上交通線,由陸海軍協同經常確保之。

二、以美國為敵之作戰,依照下述要領實施之:

初期目的在殲滅東太平洋之敵,摧毀其活動根據地,並殲滅來自美本土的主力艦隊。為此,海軍在作戰之初就應迅速殲滅東太平洋之敵艦隊,以控制東太平洋,同時與陸軍協同攻佔呂宋島及其附近要地和關島的敵海軍基地;敵主力艦隊開到東太平洋海面時,則伺機殲滅之。

陸軍協助海軍,迅速攻佔呂宋島及其附近要地,並協助海軍佔領關島。

殲滅敵主力艦隊後,陸海軍之作戰,臨機決定之。

三、以俄國為敵之作戰,依照下述要領實施之(原作者略)。

四、以中國為敵之作戰,依照下述要領實施之(原作者略)

五、以英國為敵之作戰,依照下述要領實施之:

初期目的在擊潰駐東亞之英軍,摧毀其根據地,並殲滅來自英本土之敵主力艦隊。

六、以俄國、美國、中國、英國中之兩國以上為敵時,一律依照二至五項實施;隨形勢之變化,對以上數國盡可能依次進行作戰。

七、參謀總長和軍令部總長應根據本綱領制訂各該作戰計劃,反覆協商後,奏請批准。」

不消說,由於時間的推移所引起的形勢變化,武器和技術的發展,特別是飛機和潛艇的改進,海軍對美作戰的要領也不斷改變。如前所述,當初的方針是在小笠原群島一線配置巡邏部隊,捕捉西進的美國艦隊;在奄美大島附近待機的我艦隊,按照敵主力行進的方向出擊,全力進行決戰。但是,這個巡邏線逐漸推進,預定的決戰海域也隨之東移。

這一預定的決戰海域,一九三四年位於小笠原及馬里亞納群島以西,到了一九四○年,已移到馬紹爾群島以北、馬里亞納群島以東的東經一百六十度線以西了。

雖然對美作戰要領隨著時代發生了上述變化,但是截擊橫渡太平洋來犯的美國艦隊的作戰——日本海軍稱之為「截擊作戰」——這種攻勢防禦的基本戰略,自一九○七年決定《帝國國防方針》以來,中間經過三十多年,卻一直沒有改變。這就是日本海軍傳統性的正統派對美戰略思想。我海軍的教育和訓練等都是在此基礎上實施的,至於軍備和編制更無例外。

二‧一‧二 非正統派戰略

然而,在統一於這種「截擊作戰」思想的日本海軍中,其後隨著航空的急速發展,也有人對這種傳統的戰略抱懷疑態度或提出異議。這種異議,特別在航空兵中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