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版前言

戰爭結束後,敵對關係隨即終止,兩個交戰國之間又重建了和平。這時,那些不久以前還手握軍刀的人們,往往又拿起了筆桿。這些作者,或是想要多少減輕一下本國的罪過,或是想在某種程度上為他本人的參與這次戰爭辯護,故意用自己的觀點來敘述歷史事件,或影響別人對歷史的敘述。

戰敗一方計劃的破產,總是使該方代表人物感到痛心。因此,他們自然要極力把那些確實值得讚揚的戰鬥行動公之於世,戰敗國的軍人敢於著書來猛烈抨擊本國在戰爭期間所遵循的錯誤的軍事學說,這倒是極為罕見的事情。

責備本書作者歪曲事實是不應該的;也許正相反,橋本至少在字面是熱衷於揭露真相的。書中沒有頌揚,有的是隱藏在字裡行間的揭露。他所揭露的事實,值得每個軍人和歷史學家深思。

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各種理論家和歷史學家們認為,日本潛艇的戰績之所以不大,是由於它們的使用方法錯誤。作出如此籠統的結論是不費力的。但是日本潛艇的使用方法究竟錯在哪裡呢?日本使用潛艇的方法與美國的使用方法究竟有何不同呢?難道大戰初期美國潛水艦隊和日本潛水艦隊所擔負的任務有所不同嗎?在南太平洋沉沒的「黃蜂號」航空母艦,在中途島附近沉沒的「約克城號」航空母艦,在戰爭即將結束時沉沒的「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巡洋艦,以及許多其它重要船隻,難道不都是被日本潛艇擊沉的嗎?

但是事實終究是事實。大戰初期約擁有六十艘潛艇的日本潛水艦隊,在整個戰爭期間共損失潛艇一百三十艘,實際上全部覆沒,沒有對戰爭的進程發生絲毫影響。我過去的敵人,日本帝國海軍軍官橋本(正是他指揮的潛艇用魚雷擊沉了我們最大的軍艦之一,「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巡洋艦)在本書中道出了日本潛水艦隊失敗的原因。

本書是第一批公開發行的日本軍人著述的作品之一,它真實地反映了日本一切努力都遭到失敗的主要原因。本書似乎在告訴我們:今後應該根據敵人的企圖和計劃,更周密地擬訂自己的作戰計劃。

如果冷靜而公正地來評價一九四一年的日本海軍實力,就應該得出結論:日本海軍的艦艇和人員都超過了美國。只要我們承認日本人的精明強幹和英勇善戰,那就不會對這個結論感到驚奇。一八一二年,我們的海軍也超過了英國海軍。很明顯,如果已經知道將要同誰作戰,那就可以根據對方的情況來建造艦艇、生產武器和組織武裝力量,使其超過未來的敵人。而敵人由於事先不瞭解將同誰作戰,即使擁有更多的兵力,也可能無法在開戰前夕修改或調整他的部署。

在這種情況下,較弱的一方就可能暫時對較強的一方取得若干重大的勝利。此時,較強的一方如果在必要時不能擊退敵人,或者不能及時機動自己的軍隊去消除這種突然的威脅,那些即使他佔有潛在優勢,也可能被弱的一方打敗。從日本人的計劃來看,他們就是這樣估計戰爭進程的。日本人打算在美國還來不及治癒最初的戰爭創傷之前,就把日本帝國的版圖一直擴展到南方。然而侵略者當時在執行他們的擴張計劃時,未免有些死板;而我們,防禦一方卻顯得非常靈活。

但是,以上所述,只是讀了《伊58號潛艦歸降記》一書後可以作出的部分結論。德國潛艇在英國海軍佔有絕對優勢的條件下,幾乎兩次單獨為德國贏得了海上的勝利。而美國潛艇部隊迫使日本屈膝投降的這一事實,也是橋本和為本書寫結束語的前日本帝國海軍大將福留繁所承認的。

那末,日本潛水艦隊慘敗的原因究竟何在呢?

福留繁承認,日本海軍當局低估了美國的潛水艦隊。事實上,日本每建造一噸位商船的同時,就有三噸位的商船被美國潛艇擊沉。日本是一個依賴原料進口的國家,商船噸位的損失必然大大減少鐵礦的進口,從而使銅產量也隨之下降。因此,日本建造船隻的數量更加減少了,潛艇和其它軍艦也感到燃料不足,而且這種困難處境一直在不斷惡化。

我們已經知道,用「經濟封鎖」的方法可以降低日本潛艇以至整個日本海軍的作戰效果。但是,我們還不瞭解日本潛艇為什麼幾乎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就在於日本大本營缺乏靈活性,而日本各軍種統帥部在判斷戰爭情況時,又是那麼日光短淺。

日本軍人有史以來就一直堅持這樣一種傳統的看法,認為勝利來自英勇的犧牲,否認自己會戰敗;認為進行殊死的防禦,直到一人一卒,就可以取得勝利。我們同樣也有自己的傳統觀念。我們相信真正的愛,似乎這種愛是戰無不勝的。我們強調最後勝利總是屬於受難者的,至少在影片和報刊上是這樣宣傳的。

但是,日本與我們不同,日本大本營迷信這些傳統,並以它們作為自己戰略的基礎。舉例說吧,如果日本——這個倉卒組成的帝國的某一部分被敵人包圍,則該地的守軍就會接到死守到底的命令。守軍接到這個命令後,也就遵循日本的傳統,無謂地犧牲性命,而這種無謂犧牲最後甚至會變成一種狂熱。人們都知道,要想通過敵人控制的大洋為這被圍前哨的守軍運送給養,是需要大量運輸工具的。而頭腦健全、懂得兵法的人,在這種情況下的決策應該是:如果條件允許,就必須撤回這些軍隊。

於是,潛艇就不得不作為一種最後的救援工具而擔負起供應船的任務。這裡還要順便提一下,日本潛艇無論是在安裝雷達方面,或是在取得建造新艇用的鋼材方面,都是沒有根據戰爭的進程或情況的變化來制訂自己的作戰方法,不但沒有指派精通潛艇的人員擔任艇長,反而向艇長們佈置了各種無法完成的不合情理和徒勞無益的任務。而習慣於這種訓練方法的潛艇艇員們,出於本能的服從,總是忠實地執行這些不可思議的命令,結果除極少數僥倖者以外,幾乎全部潛艇和艇員都葬身海底了。

橋本在書中敘述的,就是他的戰友們相繼陣亡的悲慘史實。

本書最後幾章敘述了「回天」有人魚雷駕駛員的拚死活動。有人魚雷是一種較大的魚雷,內有為送命者專設的座艙。它是「神風」敢死隊方案在水下的應用。與義大利、英國和德國的同類魚雷不同,這種有人魚雷沒有救生設備,因此具有較大的潛在能力,可以在海上攻擊航行的艦船;而在日軍當局的主觀想像中,它的威力就更大了。日本人並沒有採用在敵艦艦底或龍骨下面懸掛水雷的辦法。他們的戰術要簡單得多:直接衝向目標,一經與目標相撞,魚雷隨即爆炸。

必須指出的是,日本的有人魚雷與偷襲珍珠港的雙座袖珍潛艇,僅是構造上的不同,而作用卻完全一樣。袖珍潛艇是真正的蓄電池潛艇,裝有可從艇內發射出去的魚雷。按照使用計劃的規定,袖珍潛艇在完成攻擊任務後,應返回母艦(大型潛艇)。但五艘袖珍潛艇在攻擊後,都沒有返回母艦。冒險的使用方法,使它們實際上變成了自殺潛艇。

在此之後,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便驅使他們產生了一種想法;如果預先就不要求袖珍潛艇在攻擊後返回,那末它的作戰距離.也就是戰鬥能力便可增大一倍。於是,日本便建造了有人魚雷。

書中有一章還談到了潛艇攜帶飛機的問題,通過其中一個可笑的情節,我們又一次看到日本式的對人員生命的「關懷」。這種「關懷」確實是與眾不同。曾有一艘潛艇攜帶一架飛機前往珍珠港進行偵察。由於我方的對潛防禦十分嚴密,艇長始終未敢冒險駛進飛機的預定下水地點。潛艇兩次浮出水面,但離海岸很遠。後來,在離預定下水地點很遠的地方,艇長就命令這架飛機飛向目的地去進行偵察。飛機的航速每小時一百六十公里,燃油儲備量只夠飛行一小時之用。橋本寫道.飛機在燃油耗盡之前總算飛到了珍珠港,並用無線電報告了一些情況。潛艇艇長獲得情報後,立即離開了該地,並在返回日本後,向上級報告他如何成功地運用了這一軍事「計謀」。

這種追逐自我犧牲的狂熱,使日本軍人變得殘暴而瘋狂,同時也使日本喪失了許多本來就感到缺乏的訓練有素的飛行員和潛艇艇員。這種損失是無法彌補的。

在珍珠港、中途島、吉爾伯特群島、菲律賓群島、馬里亞納群島、索羅門群島和琉球群島一帶的歷次戰鬥中,日本人雖然付出了許多人命,但都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在上述各次戰鬥中(珍珠巷戰鬥除外),日本每次都不惜付出巨大的犧牲。這就給它造成了極大的困難,以致最後導致日本走上了滅亡的道路。

本書把日本人的作戰觀點作了詳盡的敘述,這些觀點對於古代神話中的武士和四十七個「浪人」來說,是非常適用的;相傳四十七個「浪人」在其主子斃命後全部「剖腹」自殺。但是這些觀點卻完全不適用於一九四一年。關於這一點,橋本在本書中已經清楚地說明了,雖然看得出來,他無意對此作更進一步的探討。

作者有一個明顯的目的,就是力圖在書中證實日本由於技術落後才喪失了自己的潛水艦隊,從而使戰爭失敗。橋本在序言中寫道:「今後,如果我們僅有竹槍,那就永遠也不應該參加戰爭。」作者認為,雷達對於戰爭結局的影響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