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美國和美國海軍對於它們在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宣戰和正式處於戰爭狀態之前那幾年的參戰採取什麼態度?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起,美國就向英國提供了巨大的戰爭物資貸款,除此以外,它還以其他現金貸款來支援英國。

因此,美國的利益同英國的命運愈來愈緊密地交織在一起了。

英國的失敗,對美國來說,就意味著在經濟上受到這一切物資貸款和現金貸款的損失。可以說,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並站在英國一邊,無疑地首先是由這種經濟狀況所決定的。

對此,我想引用一下美國駐倫敦大使沃爾特‧佩奇在一九一七年三月五日發給美國總統威爾遜的電報作為這方面的例子:「當前,日益臨近的財政危機的壓力,已超過了摩根家族對英法政府所提供的支付能力……為了維護我們貿易上的優勢地位,為了避免引起恐慌,唯一的道路就是向德國宣戰,這已不是什麼難以置信的了。」

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的歲月中,美國人民的態度卻迥然不同。他們不願再次陷入他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曾經陷入過的那種騎虎難下的困境,因此,他們希望今後在其他一些國家之間進行的戰爭中,完全保持中立。

出於這一原因,美國在一九三七年頒布了中立法,規定禁止向各交戰國輸出戰爭物資和給予貸款,並禁止美國船隻和公民前往各交戰國的戰爭海域。

這就是當時美國人民的願望。一九三九年九月三日,當德英戰爭爆發時,美國政府就按照上述中立法再次明確禁止美國船隻和公民前往英國周圍海域的歐洲戰區。

然而,這只是羅斯福總統根據中立法和美國公民不願介入戰爭這一願望所採取的唯一措施。因為羅斯福另有其政治意圖,它傾向於支持英國。一九三九年十一月,他通過頒布「現金交易和運輸自理」條款,開始實現這一意圖。該條款允許美國公民用戰爭物資支援各交戰國,只要購買者有能力付錢,並用自己的船隻從美國運貨。實際上,這僅僅是確保了單方面地支持英國:因為在英國掌握大西洋制海權的情況下,當然沒有任何德國船隻能夠越過該海域前往美國去運戰爭物資。因此,中立法的這一根本性改變,實際上僅僅有利於英國,儘管形式上沒有表現出來,因為英國的商船依舊在大西洋上往返航行。

戰爭開始時曾擔任海軍大臣的邱吉爾,當然全力支持羅斯福的這種姿態。他與羅斯福就美國無需向德國宣戰而給予英國援助的問題,保持了密切的通信聯繫。他常常把英國的局勢和由此對美國造成的後果描繪得黯淡陰鬱,以便用這種方法使羅斯福獲得相應的資料去說服美國人民和國會轉而贊成給英國以戰爭援助。

一九四○年五月,在邱吉爾擔任首相後,他自然加緊努力去尋求美國的支持。他為了能夠戰勝德國潛艇的攻擊,向羅斯福要求提供五十艘美國驅逐艦。羅斯福要滿足他這一要求,還得過一段時間,因為羅斯福首先必須贏得美國輿論對這種非中立行為的支持。一九四○年九月他達到了這一目的。

對此,邱吉爾在他的回憶錄《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二卷第三百五十八頁上寫道:「向英國提供五十艘軍艦是美國的一種果斷的非中立行為。按歷史慣例,這種行為可能為德國政府提供對美宣戰的理由。總統認為,這並不危險,而我對通過這種簡單的方式來解決許多困難問題並不寄予希望。希特勒的利益所在——同時也是他的手法——是逐個地打倒他的對手。他在幹掉英國之前,最不希望捲入一場同美國的戰爭中去。儘管如此,美國向英國提供驅逐艦一舉,顯然使得美國更接近我們從而更接近戰爭。這是美國在大西洋的一系列日益非中立行動的第一步,這些行動對我們特別有利。這樣,美國從中立過渡到『不參戰』這一變化就顯示了出來,而希特勒對此卻難以公開表示憤懣。但全世界都知道,美國的這種行動意味著什麼。」

無疑,邱吉爾的這些話,特別是在這樣的基本點上是正確的:向交戰國英國交付五十艘驅逐艦,是美國的一種露骨的非中立的行為。

此外,當邱吉爾說,這是美國在大西洋一系列與日俱增的非中立行動和對英國支持的一個開端,那末他也是說對了。因此,正像邱吉爾所說的那樣,再也談不上美國的中立了,而美國——按照邱吉爾極其巧妙的解釋——至少還是「不參戰」的。

一九四○年十一月,羅斯福再次當選為總統之後,邱吉爾馬上竭力爭取美國的進一步援助。邱吉爾在他的《回憶錄》中把一九四○年十二月八日他寫給羅斯福的一封信說成是他一生中寫過的最重要的信件之一。

為了說明這封信所涉及的美國在大西洋進行干涉而產生的有利於英國的後果,我想從邱吉爾的這封信中引用幾段:「……」

「五、目前,英國被閃電戰擊潰的危險已大為減小。接著出現的是一種長期的、逐日增長的危險,它既非突如其來,又非來勢洶洶,但卻同樣是致命的。這種致命的危險就是日益嚴重的海上運輸的縮減。我們的家園變為廢墟,我們的和平居民遭受狂轟濫炸而被殘殺,這些我們都能忍受。我們希望,隨著我們技術的發展,我們能逐漸防禦這些襲擊,一旦我們的空軍力量達到接近於敵人的空軍力量,我們將對德國本土的軍事目標進行回擊。但一九四一年的關鍵卻在海洋方面,如果我們不能保證對我們這些島嶼的糧食供應和我們所需的各種武器彈藥的供應,如果我們不能把我們的軍隊運送到我們必須抗擊希特勒及其同盟者墨索里尼的各個戰場上去,並在那裡維持這些軍隊——只有做到這一切,才能有信心堅持到大陸獨裁精神的垮台——如果我們做不到這些,我們也許就會滅亡,而美國也就可能沒有時間作防禦準備。所以,一九四一年整個戰爭的關鍵,在於船隻和海上運輸能力,而首先在於穿越大西洋的運輸能力。」

「……」

「六、附錄列舉的數字表明,近幾個月,我們的船隻損失數量已達到相當於上次大戰最壞年頭的水平。在十一月三日以前的五周中,噸位損失共達四十二萬零三百噸;為了竭力保持我們的力量,據我們的估計,我們每年需要進口的海運為四千三百萬噸;九月份只進口了三千七百萬噸,十月份進口了三千八百萬噸。如果我們不能及時地得到重新補充的話——而這種補充壓倒我們目前所希望得到的其他一切——,繼續這樣大幅度下降,將是一種災難。我們要用我們一切力所能及的力量,採取新的方法去對付這種局勢,而減少損失這一問題,顯然遠比上次大戰更為重要。」

「……」

「十二、首先要求防止或者至少縮小駛向我們島嶼的大西洋通道的運輸船隻的損失。這只有通過加強海軍力量,使它能擊退敵人的進攻並且擴大我們賴以生存的商船隊才能得以實現。」

接著,邱吉爾在他的信中一再地以這種論調表明他提出這些要求的理由。邱吉爾的要求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用美國軍艦保護英國護航隊;大大地向東擴大美國在大西洋的海洋控制,這就是說,根本違反國際法,把美國的領海橫跨遼闊的大西洋擴展到歐洲半球,而按照國際法,一個國家的領海只能由該國海岸向海洋延伸三浬。

美國的造船工業補充了英國船隻的損失。英國本身每年只能建造一百五十萬噸商船。它在一年之中所短缺的約三百萬噸,必須由美國提供。美國還得提供戰鬥機和大量的戰爭物資。

邱吉爾在他的信的結尾講到這樣一點,即英國沒有能力償付美國的這種援助,因而,他請求羅斯福不要堅持要英國馬上付款。

羅斯福收到了邱吉爾的這封內容廣泛的信件之後,就想創造能滿足英國願望的政治先決條件。為此,他必須向美國人民講清楚,美國有必要以這樣的規模來援助英國,哪怕美國由此而完全放棄它的中立國地位。他以為,要贏得美國人民對他的政策的支持,最好的辦法就是嚇唬他們,說是德國人在戰勝英國之後,總有一天會向前推進至西半球,並將進攻和征服美國。

因此,羅斯福在一次對美國人民的廣播講話即他的所謂一九四零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的「爐邊談話」中,說了如下的話:「如果英國滅亡了,那末軸心國將接著統治歐洲、亞洲、非洲和澳洲大陸,它們將用巨大的資源從陸地和海上來對付我們這個半球。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所有在這兩個美洲的國家,就將在瞄準著我們的槍口下生活,在這支槍的槍膛裡滿裝著危險的經濟炸藥和軍事炸藥。」

這種虛構的談論完全置現實力量的對比於不顧:德國是一個大陸國家,它除了有少量的潛艇外,沒有任何有效的海軍力量,因此,它根本沒有能力去消滅英國艦隊,進而把軍隊運過大西洋,在美國東海岸登陸並征服這個強大無比的世界帝國;可見,羅斯福的爐邊談話是多麼荒唐,它根本不符合客觀事實!

但是,儘管如此,羅斯福的這種蠱惑人心的講話,還是在美國人民中間產生了預期的效果。從那以後,美國人民就打算背離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由美國人民所奉行的中立政策,打算拋棄一個中立國的立場,並且盡一切力量——誠然還是「short of war」【一】——來援助英國。說德國企圖以其武力來征服美國這樣一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