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編 第三帝國的覆亡 德國軍隊的崩潰

一九四五年的春天,第三帝國的末日很快地來到了。

垂死前的痛苦是在三月裡開始的。到了二月,由於魯爾區大部分已經成為一片廢墟,上西里西亞又淪於敵手,煤的產量降到一九四四年的五分之一;而且由於英美轟炸使得鐵路和航運癱瘓,這些煤很少能運出去。元首會議上的主要議題是缺煤問題。鄧尼茨抱怨說,因為沒有燃料,他的艦隻有很多無法開動;斯佩爾耐心地解釋說,由於同樣原因,發電廠和軍火工廠也陷於停頓狀態。羅馬尼亞和匈牙利油田的喪失,加上德國人造汽油工廠遭到轟炸,使得汽油非常缺乏,以致迫切需要投入戰鬥的戰鬥機大部分不能起飛,被盟軍的空軍炸毀在飛機場上。由於坦克缺乏汽油,很多裝甲師不能出動。

對「神奇武器」的指望最後也放棄了。不僅是人民大眾和士兵,甚至於像古德里安這樣講實際的將軍們,都曾一度把他們的希望寄託在這種武器上。當艾森豪的軍隊重新佔領法國和比利時的海岸時,用以襲擊英國的V—一飛彈和V—二火箭發射場,除了在荷蘭還保留了幾處以外,其餘差不多全部喪失了。當英美軍隊進抵德國邊境以後,德國向安特衛普和其它軍事目標發射了約有八千枚這種飛彈,但造成的損失微不足道。

希特勒和戈林曾經想要依靠新的噴氣機把盟軍的空軍趕跑。如果缺乏這種飛機的英美飛行員未能成功地採取對策的話,希特勒的想法是可能實現的,因為德國人已經製造了一千多架這種飛機。盟軍的老式戰鬥機是無法同德國噴氣機在空中較量的,但是這種噴氣機極少能夠起飛。製造供噴氣機使用的特殊汽油的煉油廠已經被炸毀了,為了使噴氣機能夠起飛而建造的加長跑道很容易被盟軍駕駛員發現,把停在機場上的噴氣機炸毀。

海軍元帥鄧尼茨曾經向元首保證,新的用電力發動的潛水艇能在海上創造奇蹟,再度給北大西洋上的英美生命線以災難性的打擊。但是到一九四五年二月中旬為止,新製造的一百二十六艘這種潛水艇,只有兩艘下了水。

至於那使倫敦和華盛頓十分焦慮過的德國原子彈計畫,也沒有什麼進展,這是因為希特勒對它沒有興趣,同時希姆榮又逮捕了許多原子科學家,懷疑他們對黨國不忠,或者是把原子科學家派去從事他認為是更重要的一些無聊的「科學」試驗。一九四四年底英美兩國政府大大鬆了一口氣,他們已探悉到德國人在這一次戰爭中不可能有原子彈。

現在已有八十五個師兵力的艾森豪的軍隊,於二月八日開始向萊因河進逼。他們預計德國軍隊只能採取拖延戰術,而且為了保持實力,會退到江面遼闊、水流甚急的極難強渡的萊因河對岸去。倫斯德就曾提出過這樣的主張。但是在這裡,也像在其它的地方一樣,希特勒在這些吃敗仗的日子裡總不願聽撤退的話。他對倫斯德說,這不過意味著「把災難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個地方而已」。因此,德軍在希特勒的堅持下守住了陣腳,但是並沒有能守多久。到二月底,英美軍隊在杜塞爾道夫以北好幾處地方進抵萊因河。兩個星期以後,他們已經牢牢控制了摩澤河以北的萊因河左岸。德軍死傷和被俘的又有三十五萬人,其中被俘的佔二十九.三萬人,大部分武器和裝備均已損失。

希特勒又大發雷霆。三月十日,他最後一次再把倫斯德革職,換上來的是在義大利長期苦戰堅守的凱塞林元帥。二月間,元首在大怒之下已經打算宣佈廢除日內瓦公約。他在十九日的會議上說:「讓敵人知道我們決心用我們手頭所有的一切手段為我們的生存而戰。」既不上火線卻又嗜血成性的戈培爾博士慫恿希特勒採取這一步驟,他建議將所有被俘的飛行員一律立即槍斃,作為盟軍猛烈轟炸德國城市的報復。當有些在場的將領從法律的角度提出反對意見時,希特勒憤怒地反駁道:

「見他的鬼!——如果我毫不含糊地表明:我不體恤俘虜,不管報復不報復,我根本不考慮敵軍戰俘的權利,那麼,不少(德國)人在他們開小差以前就會好好想一想。」

這是希特勒的追隨者第一次看到,在他的世界征服者的使命失敗以後,他決心像沃丹在瓦哈拉那樣,要投入一場血腥的大屠殺中,不僅要使敵人而且也要使德國人民同歸於盡。在討論結束時他要鄧尼茨海軍元帥「考慮這一步驟的利弊,並火速彙報」。

第二天鄧尼茨帶來了他的報告,這個報告典型地顯示了鄧尼茨的為人。

「這件事如果實行,弊多利少——總而言之,最好還是維持一下外表,同時把我們認為必要的措施實行起來,但不必事先就宣佈。」

希特勒勉強同意了這個報告。正如前面已經提到過的,雖然被俘飛行人員和其它戰俘(俄國人除外)沒有普遍遭到屠殺,但有好些被殺害了,而且老百姓也被教唆用私刑打死用降落傘著陸的盟軍飛行人員。有一個被俘的法國將軍名叫梅斯尼,是按照希特勒的命令蓄意加以謀殺的。盟軍戰俘被迫長途行軍,在途中沒吃沒喝,同時又遭到盟軍在空中的掃射,很多戰俘斷送了性命。德國的意圖是想把這些戰俘運到內地去,以免被進攻的盟軍所解放。

希特勒要德國士兵「在開小差以前好好想一想」的問題不是沒有根據的。在西線開小差的人,至少是在英美軍隊進攻前面儘快投降的人,正在急劇地增加。二月十二日凱特爾以「元首的名義」下了一道命令說,任何士兵「騙取假條或用偽造證件旅行——將被處死刑」。三月五日西線H集團軍總司令勃拉斯科維茲將軍下令:

「一切散兵游勇——以及自稱掉隊而在尋找其隊伍者,就地審訊槍決。」

四月十二日,希姆萊更進了一步,他下命令說,對任何放棄市鎮和重要交通中心的指揮官「均可處以死刑」。守衛萊因河橋頭的一些不幸的指揮官已經成了這道命令的犧牲者。

三月七日午後,美軍第九裝甲師到達雷馬根附近的高地,距萊因河上游可布林斯二十五英里。使美國坦克部隊驚異的是,他們看到在萊因河上的魯登道夫鐵路橋仍未遭受破壞。他們馬上從斜坡衝到河邊。工兵們急忙地切斷他們所能找到的一切爆炸物的引線。一個步兵排衝過大橋,當他們到達東岸時接連發生兩起爆炸。大橋震動了一下,但仍屹立著。守在岸邊的缺乏戰鬥力的德軍很快就被擊退了。坦克衝過橋去,傍晚在萊因河東岸建立了堅強的橋頭堡陣地。德國西部最後一個天塹就這樣越過了。

幾天以後,三月二十二日晚上,巴頓的第三軍團在美國第七軍團和法國第五軍團的配合下,打了一個漂亮仗,拿下薩爾一巴拉丁那特三角地帶以後,又在美因茲以南的奧本海姆渡過萊因河。三月二十五日,英美軍隊已經完全控制了萊因河西岸,並在兩處地方渡河建立了堅強的橋頭堡陣地。在六周之內希特勒在西線的兵力損失三分之一,並且損失了差不多可以裝備五十萬人的武器。

三月二十四日早晨兩點半鐘,希特勒在他的柏林大本營召集軍事會議研究對策。

希特勒:「我認為奧本海姆的第二個橋頭堡是最大的危險。」

赫維爾(外交部代表):「那兒的萊因河河面並不寬。」

希特勒:「足有二百五十米。在這樣險要的河上,只要有一個人睡著了就會帶來可怕的不幸事件。」

最高統帥想要知道是否「能派一個旅或相當的兵力到那裡去」。一位副官回答說:

「目前派不出到奧本海姆去的部隊,在賽納軍營只有五門反坦克大炮,它們將在今天或者明天準備好,要在幾天以後才能投入戰鬥。」

幾天以後!就在他們開會的時候,巴頓已經在奧本海姆建立了一個七英里寬、六英里深的橋頭堡陣地,而且他的坦克正向東面的法蘭克福推進中。當年一度強大的德國軍隊曾以其不可一世的裝甲軍在歐洲橫衝直撞,而在目前這種危機的時刻,最高統帥所考慮的不過是拼湊五門「要在幾天之後才能投入戰鬥」的破爛的反坦克大炮,去抵擋敵人強大的裝甲部隊的進攻,由此可見其所處困境之一般。

到了三月的第三周,美軍已渡過萊因河。三月二十三日晚上,蒙哥馬利所率領的英、加、美強大盟軍開始強渡下萊因河,分兵向德國北部平原和魯爾區推進。這時候希特勒把他的仇恨從進逼的敵人那裡轉移到曾給他贏得德國歷史上最大勝利的德國人民的身上。現在在這失敗的冬天裡,他認為人民已經同他的偉大相比是遠遠配不上了。

希特勒在一九四四年八月對納粹地方領袖的演講中說,「如果德國民族在這次鬥爭中被擊敗的話,它想必是太衰弱了:它在歷史面前沒有能夠證明它的英勇氣概,註定只能遭到毀滅」。

他的身體很快地垮了下來,這也使得他的心理受到有害的影響。指揮作戰的緊張,接二連三吃敗仗所帶來的震驚,久居地下室缺乏新鮮空氣和活動的有損健康的生活,更加經常的大發脾氣,以及他遵照江湖醫生莫勒爾的勸告每天服用的有毒性的藥品(這也是同樣重要的因素)——這一切使他在一九四四年七月二十日事件以前,健康已經受到損害。七月二十日那天的爆炸,震破了他兩耳的鼓膜,常常引起他頭暈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