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編 戰爭:初期的勝利和轉捩點 希特勒在國會裡:十二月十一日

十二月十一日,希特勒在國會中對那些機器人似的議員們發表演說,為他的對美宣戰進行辯護。這篇演說的主要內容是對弗蘭克林‧D‧羅斯福進行人身攻擊,指責這位美國總統為了掩蓋「新政」的失敗而挑起戰爭。他大聲咆哮道,「只有」受到百萬富翁和猶太人支持的「這個人」「應對第二次世界大戰負責」。長期以來,他對這個人積累下來的滿腔鬱憤,如今一下子迸發成沖天怒火。這個人自始至終阻擋著他獨霸世界的道路;這個人曾三番五次痛斥他;正當英倫三島遭到沉重打擊而岌岌可危的時候,這個人卻對它進行有力的援助;這個人的海軍又在大西洋中使他屢遭挫折。

「現在請允許我對那個以這個人為代表的另一半世界明確表示我的態度。正當我國軍隊在冰天雪地中奮戰的時候,這個人卻狡猾地喜歡發表爐邊談話,這個人是這次戰爭中的頭號罪犯——

這個稱作總統的人對我進行的侮辱性攻擊,我是不屑理會的。他把我叫做匪徒,實在是無聊透頂。歸根到底,這個字眼,無疑不是在歐洲而是在美洲創造出來的,因為在歐洲這裡沒有這種匪徒。再說,我也不是羅斯福所能侮辱得了的,因為我認為他是狂人,和威爾遜一樣的狂人——他始而煽動戰爭,繼而顛倒是非,再用基督教的偽善外衣把自己可恥地掩蓋起來,然後慢慢地、肯定地把人類引向戰爭,還賭咒發誓請上帝來證明他進攻別人是多麼正當。——簡直跟從前共濟會會員慣用的那一套手法一模一樣——

羅斯福犯下了一系列違反國際法的嚴重罪行。德國人和義大利人的船隻及其它財產所受的非法侵奪,被拘留而失去自由的人受到威脅和掠奪。羅斯福日益囂張的挑釁最後竟發展到這般地步:他命令美國海軍在任何地點襲擊並擊沉懸掛德國和義大利旗幟的船隻,這是對國際法的粗暴違反。美國部長們對於用這種犯罪手段擊沉德國潛艇竟還大肆吹噓。德國、義大利的商船遭到美國巡洋艦的襲擊和劫奪,船員遭到監禁。

多年以來,德國和義大利雖然受到羅斯福總統的令人無法忍受的挑釁,卻仍一直進行真誠努力,以防止戰爭的擴大並保持與美國的關係,這種努力現在已因此歸於失敗了。」

羅斯福要把「反德情緒煽到戰爭的高峰」的動機是什麼?——希特勒問道。他解釋有兩個原因。

「我深深瞭解,羅斯福的思想與我的思想有著天壤之別。羅斯福出身富家,他所屬的那個階級在民主國家中有一帆風順的坦途。我只是一個窮人家的孩子,得靠勤勉工作才能打開一條出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羅斯福的地位使他只知道戰爭的好處,這種好處是那些在別人流血時大做生意的人所享受的。我只是一個執行命令的普通士兵,戰後復員歸來,自然仍和一九一四年秋天一樣窮困潦倒。我和千百萬的人共命運,而弗蘭克林‧羅斯福則是和所謂「上層的一萬家」的人共命運。

戰後,羅斯福做起金融投機的買賣來。他從通貨膨脹中,從別人的不幸中謀利,而我呢——躺在病院裡——」

希特勒又花了一些篇幅繼續作這種不倫不類的對比,然後才談到他的第二點:羅斯福想利用戰爭來逃避他做總統失敗的後果。

「國家社會黨開始在德國執政與羅斯福當選總統是在同一年——他接受的國家在經濟上凋敝不堪,我接管的國家則由於民主制度而面臨著全面崩潰——

當德國在國家社會黨的領導下,出現了史無前例的經濟恢復和文化藝術的復興時,羅斯福總統卻沒有使他的國家得到絲毫的進步——這是不足為奇的,只要我們記住,他所號召支持他的那些人,或者不如說,把他叫來的那些人,都屬於猶太份子,他們的利益只在瓦解而不在建立秩序——

羅斯福的『新政』立法是完全錯誤的。毫無疑問,繼續執行這樣的經濟政策,即使是在和平年代,也會把這位總統搞得焦頭爛額,儘管他有如簧之舌也是枉然。他如果是在一個歐洲國家搞這一套,遲早要被控犯有故意浪費國家財富的罪名,給送上國家法庭;恐怕還難免被控犯有非法謀利罪而被送上民政法庭。」

希特勒以為美國孤立主義者和一大部分實業界人士對羅斯福的「新政」也有這樣的評價,至少是也有一部分這樣的評價。他竭力想利用這一點。他哪裡知道自從珍珠港事變以後,這些集團的人士和全體美國人民一樣,都已一致支持他們的國家了。

「美國有許多人,其中還包括身份很高的人(他繼續說,暗指上邊談到的那些集團的人士),已經看出並完全認識到這個事實了。羅斯福已有漸成眾矢之的之勢。他設想解救的辦法唯有一條,就是把公眾的注意力從國內轉移到對外政策方面——在這一點上,他周圍的猶太人支持了他——猶太人的一切窮凶極惡的卑鄙手段都彙集到此人周圍,他則伸出手來。

於是美國總統越來越致力於製造衝突——多少年來這個人只有一個希望:在世界上的某一個地方爆發一場衝突。」

希特勒接著又歷數了羅斯福在這方面的活動。他從一九三七年羅斯福在芝加哥發表「隔離演說」說起。「現在他(羅斯福)害怕,」希特勒大聲叫道,「如果歐洲實現和平,他在擴軍方面浪費的千百萬美元就要被看作是明顯的欺騙,因為事實上並沒有人想進攻美國——因此他一定要挑惹別人進攻他的國家。」

這個納粹獨裁者由於德美關係終於破裂似乎感到欣慰,他還要讓德國人民也同他一樣感到欣慰。

「我認為大家一定感到欣慰,現在總算有一個國家,為真理和正義遭到史無前例的無恥糟蹋而首先提出了抗議——日本政府在與這個人進行了多年的談判以後,也終於再也不能容忍他的無恥欺騙了。這個事實使我們全體德國人民,我想還有全世界一切正直的人民,都深深感到滿意——美國總統最後總該懂得——我這樣說只是因為他智力有限——我們已看透了他孜孜以求的目標是一個接一個地摧毀別的國家——

至於德國,它不需要羅斯福先生或邱吉爾先生,更不用說艾登先生,大發慈悲。它只要求它自己的權利!它將為自己贏得這種生存的權利,哪怕有一千個,一萬個邱吉爾和羅斯福合謀反對它——

因此我已安排好在今天把護照發給美國代辦,以及下列——」

講到這裡,國會議員們一躍而起,大聲歡呼,元首的話淹沒在一片瘋狂的喧鬧聲中。

沒有多久,下午兩點半,里賓特洛甫以極其冷淡的態度接見了美國駐柏林代辦利蘭‧毛里斯。他讓毛里斯站著,聽他宣讀德國的宣戰聲明,隨後給他一份抄件,就打發他走了。

「(聲明說)儘管從這次戰爭爆發以來,德國方面在與美國的來往中一直嚴格遵守國際法的規定,美國政府對德國終於採取了明顯的戰爭行為。這就在實際上造成了戰爭狀態。

為此,德國政府決定與美國斷絕一切外交關係,並且宣佈,在羅斯福總統造成的這種情況下,德國也同樣認為自即日起已與美國處在戰爭狀態。」

這天上演的這齣戲的最後一幕是簽訂德、意、日三國協定,協定宣佈三國「在對美英聯合作戰取得勝利以前,絕不放下武器」、也不單獨媾和的「不可動搖的決心」。

僅僅六個月以前,阿道夫‧希特勒在一場在他看來勝利已經在握的戰爭中,面對的只是一個在圍困之中的英國。可是現在,他出於有意的選擇,使自己處於與世界上三個最大工業強國相對抗的鬥爭中。在這一場鬥爭中,歸根到底,軍事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經濟力量。這三個敵國的人力合在一起,也大大超過了三個軸心國家。在一九四一年歲末十二月這多事的一天,希特勒和他的陸海軍將領們看來都沒有頭腦清醒地好好權衡一下這些事實。

聰明的德國參謀總長哈爾德將軍在十二月十一日的日記中,竟沒有把德國已對美國宣戰的事情記載下來。他只提到那天晚上他聽了一個海軍上校所作的關於「日美海戰的背景」的講演。日記其餘部分寫的全是從俄國前線許多情況緊急的地方陸續傳來的壞消息。這些消息,也許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他已無暇設想將來會有這麼一天,他的力量日衰的部隊可能還得和來自新世界的生力軍交手的問題。

雷德爾海軍元帥對希特勒的這一行動確實是歡迎的。第二天,十二月十二日,他和元首談話,寬慰後者說,「由於日本的有效干預,大西洋的局勢將會有所緩和」。他談到興高采烈時說道:

「已經得到情報:有些(美國)軍艦正從大西洋調往太平洋。太平洋方面肯定需要更多的輕型軍艦,特別是驅逐艦。運輸船隻會有大量需要,因此可以預料美國會從大西洋撤出商船。英國的航運任務將趨緊張。」

希特勒在這樣不顧前後作出孤注一擲的決定以後,現在卻突然滿腹狐疑起來,他有幾個問題要向海軍元帥提出。元帥「是否認為敵人在最近將來會採取步驟,佔領亞速爾群島、維德角,甚至進攻達喀爾,以挽回在太平洋遭到挫折而喪失的威信」?雷德爾認為不會。

「(他回答道)在未來幾個月中,美國將把它的全部力量集中到太平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