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編 戰爭:初期的勝利和轉捩點 克里姆林宮的困境

儘管有一切證據證明了希特勒的意圖——在波蘭東部集結德國部隊,一百萬納粹軍隊駐在附近的巴爾幹半島,德國武裝部隊征服了南斯拉夫和希臘,佔領了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匈牙利——克里姆林宮中的人們,特別是史達林,雖然的確不愧是赤裸裸的現實主義者,仍然盲目地希望俄國會躲過這個納粹暴君的暴怒。當然,赤裸裸的事實不能不使他們天然的疑心日益增長,希特勒在東南歐的行動也使他們的不滿越來越難以遏制,但是在春天的這幾個星期中,莫斯科和柏林的外交往來中卻存在著某種不現實的、幾乎難以置信的、十分奇怪的東西(詳盡地記錄在繳獲的納粹檔案中)。在這些往來中,德國人笨拙地企圖把克里姆林宮騙到底,而蘇聯領導人看來對現實還沒有充分瞭解並據此及時採取行動。

雖然蘇聯對德軍進入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隨後又進攻南斯拉夫和希臘,幾次提出抗議,認為這違反了納粹一蘇聯條約,是對俄國「安全利益」的威脅,但是,隨著德國進攻日期的接近,蘇聯卻格外努力去姑息討好柏林。史達林自己在這方面起了帶頭作用。一九四一年四月十三日,馮‧德‧舒倫堡大使向柏林拍發了一封耐人尋味的電報,敘述日本外務相松岡洋右在那天晚上從莫斯科動身的時候,史達林不僅向日本人而且向德國人表示了「一種異常友好的態度」。在火車站上

「(舒倫堡的電報說)史達林公開地尋找我——用手臂摟著我的肩膀說:『我們必須繼續交朋友,你現在必須千方百計維持我們的友誼!』不一會兒,史達林轉向德國代理武官克萊勃斯上校,在弄清楚他是一個德國人以後對他說:『我們將繼續同你們做朋友一一患難與共!』」

三天以後,德國駐莫斯科代辦提伯爾斯克希打電報給柏林強調說,史達林在車站上的表現表明了他對德國的友好態度,「鑒於一直流傳的關於德蘇即將發生衝突的謠言」,這種表現是特別重要的。一天以前,提伯爾斯克希曾經通知柏林說,克里姆林宮在進行了幾個月的討價還價以後已經「無條件地」接受了德國關於解決兩國之間從伊戈爾卡河到波羅的海的邊界的建議。他說,「蘇聯政府的殷勤態度看來是非常突出的」。鑒於柏林正在醞釀採取的行動,確實是這樣的。

蘇聯政府向被封鎖的德國供應重要的原料,也仍然是殷勤的。一九四一年四月五日,負責同莫斯科進行貿易談判的施努爾高興地向他的納粹主子報告說,俄國在一九四一年一月和二月份的交貨,由於「政治關係冷淡」而放慢速度以後,「在三月份已經飛躍增加,特別是在穀物、石油、錳礦、非鐵金屬和貴重金屬方面」。

「(他又說)通過西伯利亞進行的過境運輸正在像往常一樣順利地進行著。由於我們的要求,蘇聯政府甚至在滿洲邊界撥出一列運輸橡膠的貨車供我們支配。」

六個星期以後,在五月十五日,施努爾報告說,有求必應的俄國人撥出了幾列運貨專車,以便四千噸迫切需要的生膠可以通過西伯利亞鐵路運往德國。

「俄國人正在按時依照合同所規定的數量運交原料,雖然這使他們負擔很重——我的印象是,我們甚至可以向莫斯科提出超過一月十日條約的範圍的經濟要求,以使德國獲得超過目前合同的範圍的糧食和原料。」

施努爾說,德國沒有按照計畫如期向俄國送交機器。但是看來他並不介意,如果俄國人不介意的話。可是他在五月十五日由於另外一個因素而感到不安。他抱怨說,「關於德蘇即將發生衝突的許多謠言造成很大的困難」。他把這種謠言歸咎於德國的官方人士。令人驚奇的是,施努爾在向外交部發出的一份很長的備忘錄中解釋說,這種「困難」不是來自俄國,而是來自德國工業公司,他說,這些公司正在設法「取消」它們同俄國人締結的合同。

必須在這裡指出,希特勒正在盡他的最大力量否認這些謠言,另一方面,他正在忙於設法使他的將領和高級官員相信德國遭受俄國進攻的危險在日益增加。雖然這些將領通過他們自己的軍事情報對情況瞭解得更清楚,但是希特勒對他們的魔力如此之大,甚至到了戰後,哈爾德、勃勞希契、曼施坦因等人(不過沒有保羅斯,看來他比較誠實)還爭辯說,蘇聯在波蘭邊界的軍事集結在夏初已變得具有很大的威脅性了。

馮‧德‧舒倫堡伯爵這時已從莫斯科回國作短期休假,他於四月二十八日在柏林會見了希特勒,並設法使希特勒相信俄國的意圖是和平的。他試圖解釋說:「俄國對於預言德國要進攻俄國的謠言很為擔心。」他又說:「我不能相信俄國會進攻德國——如果說史達林在一九三九年英法仍然強大的時候沒有能同這兩國合作,他今天在法國被毀滅和英國遭受重創的時候肯定不會作出這樣一個決定。我倒相信史達林甚至會對我們作出進一步的讓步。」

希特勒假裝表示懷疑。他說,「塞爾維亞事件」使他「預先得到了警告」。他問道:「——俄國人到底著了什麼魔要同南斯拉夫締結友好條約?」他說,他並不相信「俄國會進攻德國」。這話倒說的不錯。可是他最後說,他還是不得不「謹慎行事」。希特勒並沒有告訴他的駐蘇大使他計畫對俄國採取什麼行動,而舒倫堡這個舊派的誠實規矩的德國人直到最後一直是給蒙在鼓裡的。

史達林對於希特勒想要採取的行動也是毫無瞭解的,但是對於跡象或警告卻不是一點也沒有看到或聽到。四月二十二日,蘇聯政府正式對於它所說的納粹飛機從三月二十七日到四月十八日侵犯邊界八十次提出抗議,並且詳細敘述了每一次侵犯邊界的情況。它說,有一次,四月十五日在羅夫諾附近降落的一架德國偵察機中發現了一架照相機,幾卷曝光膠捲和一幅撕破了的蘇聯西部地區地形圖,「所有這一切都證明了這架飛機的人員的目的是什麼」。俄國人甚至在抗議時態度也是和解的。照會說,他們正向邊防軍發出「命令,不得射擊在蘇聯領土上空飛行的德國飛機,只要這種飛行不是經常發生的」。

史達林在五月初進一步採取了和解的行動。為了討好希特勒,他驅逐了比利時、挪威、希臘、甚至南斯拉夫駐莫斯科的外交代表,關閉了它們的公使館。他承認了伊拉克的親納粹的拉希德‧阿里政府。他極其嚴格地約束蘇聯的報紙,以免惹怒德國。

「(舒倫堡在五月十二日打電報給柏林說)史達林政府是有意採取這些表明其意圖的行動的——為的是緩和蘇德之間的緊張局勢,並為未來創造更好的氣氛。我們必須記住,史達林本人一向主張德蘇之間應有友好關係。」

雖然史達林長期以來一直是蘇聯的絕對的獨裁者,但這是舒倫堡在他的電報中第一次用「史達林政府」一詞。這是有充分的理由的。五月六日,史達林取代莫洛托夫親自擔任人民委員會主席即總理的職務,莫洛托夫繼續擔任外交人民委員。這是大權獨攬的共產黨書記第一次接管政府職務。全世界的反應普遍認為,這意味著局勢對蘇聯來說已經變得非常嚴重,特別是在它同納粹德國的關係方面,因此只有史達林擔任名義上的和實際上的政府首腦才能應付這種局勢。這個道理是很明顯的,但是還有另一個道理不是那麼明顯,而德國駐莫斯科的這位精明的大使馬上向柏林指出了這個道理。

他報告說,史達林對於德蘇關係的惡化感到不快,把主要責任歸咎於莫洛托夫的笨拙的外交手腕。

「(舒倫堡說)我認為,可以有把握地假定,史達林已為自己規定了一個極為重要的外交目標——他希望以他個人的努力來達到這個目標。我堅信,在史達林認為是嚴重的國際局勢中,他為自己規定的目標是不使蘇聯與德國發生衝突。」

這個狡猾的蘇聯獨裁者難道在現在一一九四一年五月月中——還沒有認識到這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目標?除了卑躬屈膝地向希特勒投降以外,他沒有別的辦法達到這個目標?他肯定知道希特勒征服南斯拉夫和希臘的意義,知道大量德軍駐在他的西南鄰國羅馬尼亞和匈牙利的意義,並且知道德國武裝部隊在他的西部邊界上的波蘭加強力量的意義。他一定聽到過在莫斯科一直流傳著的謠言。到五月初,舒倫堡在五月二日的第一封電報中所稱的「德俄即將進行軍事攤牌的謠言」在蘇聯首都已極為流傳,他和德國大使館的官員都很難否認。

「(他通知柏林說)請記住,企圖駁斥在這裡莫斯科的謠言,肯定是徒勞的,如果這種謠言不斷從德國傳到這裡,如果到莫斯科來的或者途經莫斯科的每一個旅客不僅帶來了這些謠言,而且甚至還能列舉事實證實這些謠言的話。」

這位老資格的大使自己也日益懷疑起來了。柏林指示他繼續否認這些謠言,並且要他宣傳,不僅德軍沒有在俄國的邊界上集中,而且實際上有大量部隊(為了供他「個人參考」而告訴他,部隊數目是八個師)正在從「東部調到西部」。也許這些指示只能增加這位大使的不安,因為這時全世界的報紙正在開始宣傳德國沿蘇聯邊界集結軍事力量。

但是在這以前很久,史達林就接到了關於希特勒進攻計畫的明確警告,他顯然沒有注意這些警告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