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編 戰爭:初期的勝利和轉捩點 第二十二章 海獅計畫:入侵英國的失敗

德國最高統帥部作戰局局長約德爾將軍在一九四○年六月三十日寫道,「德國對英國的最後勝利,現在只是一個時間問題,敵人再也不可能進行大規模的進攻作戰了」。

希特勒寵信的這個戰略家感到信心十足,頗為自滿,法國在一周前已經投降,丟下英國單獨作戰,顯然已孤立無援。六月十五日,希特勒通知將領們,他要把陸軍復員一部分——從一百六十個師減到一百二十個師。哈爾德在那一天的日記裡寫道,「這一措施所根據的假定是,陸軍的任務已經完成。空軍和海軍將單獨擔負起對英作戰的任務」。

事實上,陸軍對於對英作戰並不感興趣。元首自己對此也並不怎樣關心。六月十七日,約德爾的副手瓦爾特‧瓦爾利蒙上校通知海軍說:「關於登陸英國的問題,元首——至今還沒有表示過有這種意圖——因此,最高統帥部直到現在還沒有完成任何準備工作。」四天以後,六月二十一日,就在希特勒步入貢比桌停戰談判車廂使法國人受辱的時候,海軍接到通知說:「陸軍參謀本部對於英國問題並不感興趣。它認為不可能實施這種行動,它不知道怎麼能從南部地區採取行動——參謀本部反對這個行動。」

在德國陸海空三軍中,沒有一個有才能的戰略家知道如何進攻英國,雖然,首先是讓海軍對這個問題有所考慮,這也是很自然的事。早在一九三九年十一月十五日,當希特勒枉費心機地試圖鼓勵他的將軍們在西線進攻的時候,雷德爾就曾指示海軍作戰參謀部研究一下「入侵英國的可能性,如果戰爭繼續發展下去,某些條件俱備了,這種可能性會日漸增加」。德國的軍事參謀部被要求對這種軍事行動進行研究,這在歷史上還是第一次。雷德爾所以採取這一步驟,看來好像主要是因為他想免得他的變幻莫測的領抽會突然亂出主意。這件事情是否和希特勒商量過,或者他是否知情,沒有記錄可以查考。希特勒當時所想到的充其量不過是在荷、比、法取得機場和海軍基地,以便加強對不列顛群島的封鎖而已。

到一九三九年十二月,陸軍和空軍總司令部對入侵英國的問題,也曾做過一些研究。陸海空三軍曾互相交換一些非常含混的意見,但並沒有什麼結果。一九四○年一月,海軍和空軍拒絕了陸軍提出的一個計畫,認為它不現實。海軍認為,這個計畫沒有把英國的海軍力量估計在內;空軍則認為它把英國皇家空軍估計過低了。空軍參謀本部在給陸總的公函中說,「總之,必須放棄以在英國登陸作為目標的聯合作戰計畫」。後來,正如我們將要談到的,戈林和他的副手們卻要採取一種完全相反的觀點。

在德國的檔案記錄裡,第一次提到希特勒認為有可能進攻英國的是在五月二十一日,就是裝甲部隊在阿布維爾打到海岸的這天。雷德爾和元首「私下」討論了「將來在英國登陸的可能性」。這個情報來源是海軍元帥雷德爾。雷德爾的海軍沒有分享到陸、空軍在西線獲得驚人勝利的光榮,因此,他當然也要找尋使自己的海軍獲得光彩的門路了,但希特勒卻在考慮北邊的圍攻戰和當時正在南邊形成的索姆戰線。除了這兩個緊急任務,他沒有再讓別的任務來使他的將領們傷腦筋。

但是海軍軍官無事可做,仍在繼續研究進攻英國的問題。到五月二十七日,海軍作戰參謀部作戰處處長庫特‧弗立克海軍少將提出了一個新的計畫,叫做「英國研究」。初步的準備工作,如集中船舶和建造登陸艇,都已經開始了。德國海軍當時連一艘登陸艇都沒有。在這一方面,經濟學怪物戈特弗雷德‧弗德爾博士提出一個叫做「戰爭鱷魚」的計畫。(此人在慕尼黑早期時代曾幫助希特勒草擬過黨綱,現在在經濟部擔任國務秘書,他的種種奇怪主意在那裡毫無用武之地。)這是一種用水泥製成的自動推進駁船,可以裝載全副武裝的二百人的連隊,或者裝幾輛坦克,或者幾門大炮,登上任何海灘,掩護登陸的部隊和車輛,海軍司令部非常重視這個計畫,甚至哈爾德也很重視。他曾在日記裡提到過。六月二十二日希特勒和雷德爾也曾詳細討論過這個計畫。但結果並沒有下文。

快到六月底的時候,那些海軍將領們,對於進攻不列顛群島的問題似乎並沒有得出什麼結論。六月二十一日,希特勒在貢比臬露面以後,曾和一些老友到巴黎做過一次短暫的遊覽,同時也參觀了戰場——是第一次大戰的,而不是這次大戰的戰場。他曾在這裡當過傳令兵。同他一起去的是他當時那厲害的班長馬克斯‧阿曼(現在已成了擁有百萬財富的納粹出版商)。他對戰爭的未來發展,特別是怎樣繼續對英作戰,似乎並不怎麼關心,也許只是因為他認為這件小事已經解決,因為現在是英國恢復「理智」而求和的時候了。

希特勒直到六月二十九日才回到他在坦能堡新建立的大本營去,它坐落在「黑色森林」中的弗洛伊登斯塔特西面。第二天,他又回到現實中來,閱讀了約德爾所寫的關於下一步怎麼辦的報告,反覆思考著問題。這個報告的題目是《繼續對英作戰》。雖然約德爾對希特勒的天才的盲信,在最高統帥部中僅次於凱特爾;但在他一人獨自思考問題的時候,他往往是一個精明的戰略家,但是他現在卻和最高統帥部中的一般看法一樣,認為戰爭已經贏定了,差不多要結束了。如果英國還沒有認識到這一點,那必須要再用一點武力來提醒它。為了「圍困」英國,他在報告中建議採取三個步驟:加強德國空軍和海軍對英國船舶、倉庫、工廠和皇家空軍的打擊;「在居民集中的地方,進行恐怖轟炸」;「部隊登陸,以佔領英國為目的」。

約德爾認為,「對英國空軍的作戰應當占最優先的地位」。但是他認為,就整個來說,進攻英國空軍也如其它方面的進攻一樣,進行起來不會有什麼困難。

「食品供應標準的不斷降低,加上宣傳影響和宣佈作為報復手段的定期恐怖轟炸,將麻痹並最後瓦解人民的抗戰意志,從而強迫他們的政府投降。」

至於登陸,

「只能在德國獲得制空權以後才可考慮。因此,登陸絕不能以軍事征服英國為目的,這一個任務可以交給空軍和海軍。登陸的目的,母寧說是對經濟上已經陷於癱瘓再也沒有能力進行空戰的英國進行致命的打擊(Todesstoss),如果認為這是必需的話。」

但是,約德爾也認為,所有這些或許都是不必要的。

「因為英國打下去再也不是為了取得勝利,而只不過是為了保持自己的屬地和世界威望。因此,根據各種情況判斷,它在看到現在還可以用相對較小的代價就能夠保持它們的時候,它一定會同意和平解決。」

這也是希特勒的想法,他於是立即準備在國會作和平演說。與此同時,正如前面所說,他也命令(七月二日)制定一些登陸的初步計畫,到七月十六日,當倫敦沒有作出什麼「理智」的答覆時,他就發出關於「海獅計畫」的十六號指令。經過了六個多星期的遲疑以後,他終於決定「如有必要」就進攻英國。希特勒和他的將領們終於開始明白(但時間已晚),這一場大戰不是沒有危險的,要取得勝利,全靠空軍和海軍能否勝過遠佔優勢的英國海軍和不可輕視的敵人空軍而為陸軍開道。

「海獅」是一個認真的計畫嗎?當初是認真地要求貫徹執行嗎?

直到今天還有許多人作這樣的懷疑。而他們的這種意見,也由於德國將領在戰後的齊聲否認而顯得有力起來。當時指揮這次入侵的倫斯德,在一九四五年對盟國的提審人員說:

「入侵英國的計畫完全是胡來,因為沒有足夠的船隻——我們把整個事情看作是開玩笑,因為我們的海軍沒有力量掩護渡海或運輸增援部隊,入侵顯然是不可能的,如果海軍失敗了,空軍也沒有能力擔當起這些任務——我總是十分懷疑這整個事情——我覺得元首從來沒有真的要打算入侵英國。他根本沒有過足夠的勇氣——他肯定希望英國會求和——」

倫斯德的作戰處長勃魯門特里特在戰後也曾向李德‧哈特表示過同樣的看法。他說,「我們彼此談論到它(『海獅』)的時候,把它當作是一種虛張聲勢」。

這年八月中旬,我自己曾在英吉利海峽度過了幾天,從安特衛普到布倫,來來去去尋找入侵部隊。八月十五日,在加萊和格里斯一尼茲角,我們看見幾群德國轟炸機和戰鬥機通過海峽上空,向英國飛去,後來才知道它們是進行第一次大規模空襲。雖然空軍顯然是在全力出動,但後方缺乏船隻,尤其在港口、運河和內河都缺乏駁船。這就給我一個印象:德國的確是在虛張聲勢。就我所知,他們根本沒有運送軍隊渡過海峽的工具。

但是一個採訪記者在一場戰爭中,是看不到多少東西的。現在我們知道德國人到九月一日才開始把準備入侵的艦隊集中起來。至於將領們,任何一個讀過他們的口供或在紐倫堡審判中聽過他們受盤詰的人,都知道對他們戰後的證詞是要打折扣來聽的。人的記憶力到底是很靠不住的,德國將領們也不例外。同時,他們還有許多其它的打算。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把希特勒的軍事領導才能說得一錢不值。的確,他們在回憶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