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編 戰爭:初期的勝利和轉捩點 敦克爾克的奇蹟

自從五月二十日古德里安的坦克部隊突破盟軍防線進抵海邊的阿布維爾以後,英國海軍部就根據邱吉爾親自下的命令調集船隻,為英國遠征軍和其它盟國軍隊可能撤出海峽上的各處港口做準備。非戰鬥人員和其它「用不著的人」立即開始渡過這個狹窄的海面前往英國。到五月二十四日,我們上面已經談到,北面的比利時前線已接近崩潰,在南方,從阿布維爾沿海岸向北猛撲的德國裝甲部隊,在攻克布倫包圍加萊以後,已經到達距離敦克爾克只有二十英里的阿運河。比利時軍隊、英國遠征軍九個師和法國第一軍團的十個師都被夾在中間了。雖然在包圍圈南端,運河、溝渠和氾濫地區縱橫交錯,地形不利於坦克的行動,但古德里安和萊因哈特的裝甲軍已經在海岸上的格臘夫林和聖奧麥爾之間主要障礙阿運河彼岸建立了五座橋頭堡,準備給盟軍以徹底打擊,使他們受到從東北方推進過來的德國第六軍團和第十八軍團的夾攻,從而完全消滅他們。

五月二十四日晚上,最高統帥部突然發來緊急命令,這道命令是在倫斯德和戈林慫恿之下,不顧勃勞希契和哈爾德的激烈反對,由希特勒堅持發出的。命令要坦克部隊停在運河一線,不要再向前推進,這就給了哥特勳爵一個意外的、重要的喘息機會,他和英國海軍及空軍都充分利用了這個機會。倫斯德後來體會到這一點,他說,這個喘息機會導致了「戰事中幾個重大轉捩點之一」。

德國在眼看就要取得這次戰役中最大勝利的時候,怎麼會發出這道難於解釋的命令呢?下這個命令的原因是什麼?誰應該負這個責任?這些問題在有關的德國將領中和歷史學家中,曾引起過一場大辯論。以倫斯德和哈爾德為首的將領,把責任完全推在希特勒身上。邱吉爾在大戰回憶錄第二卷中,為這場爭論火上加油,他認為這個命令出自倫斯德,而不是希特勒,他引述了倫斯德司令部的戰爭日誌作為論證。在一大堆互相矛盾、眾說紛紜的證詞之中,要弄清楚事實真相是很難的。在準備寫這一章的過程中,作者曾寫信給哈爾德將軍本人請他闡明,不久就接到一封有禮貌的詳細的回信。根據這封信和其它許多現在能夠得到的證據,也許可以得出一定的結論平息爭論,即使這不是最後的結論,但至少也是有相當說服力的。

說到這道著名的命令的責任問題,不管倫斯德後來怎樣辯解,他必須與希特勒分擔責任。元首在五月二十四日早晨,曾到倫斯德將軍設在查理維爾的A集團軍總司令部去過,倫斯德建議在離敦克爾克不遠的運河一線上的裝甲師應當停止前進,等候更多的步兵部隊的接應。希特勒同意了這個建議,並且認為裝甲部隊應當保存下來,留待進攻索姆河以南的法國軍隊時使用。他還說,如果盟軍陷入的袋形地帶縮得太小,就會妨礙空軍的活動。停止前進的命令可能是倫斯德獲得元首的批准以後立即發出的。因為據邱吉爾說,英國遠征軍曾截獲到德國那天早晨十一點四十二分下達那個命令的無線電報。希特勒和倫斯德當時正在開會。

總之,那天晚上希特勒從最高統帥部發出了正式的命令,這在約德爾和哈爾德兩人的日記上都有記載。參謀總長極感不快。

「(他在日記裡寫道)我們的由裝甲部隊和摩托化部隊組成的左翼,由於元首的直接命令,都將因此完全停止下來!消滅包圍中的敵軍,要留給空軍去幹!」

這個表示輕蔑的驚嘆號表明,戈林參與了希特勒的決定,現在我們知道他的確是參與了的。他曾建議由他的空軍單獨來消滅被包圍的敵軍!哈爾德在一九五七年七月十九日給作者的信中舉出了他所以作出這個野心勃勃、不自量力的建議的理由。

「在以後的幾天中(即五月二十四日以後),終於弄明白希特勒的決定,主要是受戈林的影響。陸軍的迅速行動,對於這個獨裁者說來,幾乎變成了不祥的事情,因為他缺乏軍事訓練,毫不瞭解這一行動究竟有多少危險性和它的成功的可能性。他常常有一種憂慮的情緒,覺得會出現不利的情況——

戈林很瞭解他的元首,因此就利用了這種憂慮情緒。他建議單獨用他的空軍來收拾這一個大包圍戰的殘局,這樣就可以毋須冒必須使用寶貴的裝甲部隊的風險。他提出這個建議——有一個理由,這個理由說明了野心勃勃、不擇手段的戈林的特性。在陸軍一帆風順的作戰以後,他要為他自己的空軍在這次大戰役中取得最後決戰的機會,從而在整個世界面前獲得成功的榮譽。」

哈爾德將軍接著在來信中談到了勃勞希契一九四六年一月在紐倫堡監獄中同空軍將領米爾契和凱塞林談話以後,對他所作的一個說明。據說這些空軍軍官宣稱:

「戈林當時(一九四○年五月)對希特勒強調說,如果當時快要到手的戰鬥中的偉大勝利的功勞完全被陸軍將領得去的話,那麼元首在德國國內的威望就會遭到無法彌補的損失。只有一個方法可以防止這一情況,那就是由空軍而不是由陸軍來完成決戰。」

事實至此已很清楚:希特勒在戈林和倫斯德的慫恿下,但遭到勃勞希契和哈爾德竭力反對的計畫,是讓空軍和包克的B集團軍去掃蕩陷入重圍的敵軍。B集團軍談不上有什麼裝甲部隊,他們這時正在慢慢地把比利時軍隊和英國軍隊驅到海峽西南地區。而擁有七個坦克師在敦克爾克西面和南面的運河線上停止前進的倫斯德的A集團軍卻要在原地不動圍住敵人。結果是,不論空軍或包克的集團軍都沒有達到他們的目標。五月二十六日早晨,哈爾德在日記中憤怒地說:「從最高統帥部發來的這些命令真是莫名其妙——坦克都像癱瘓似地停在那裡不動。」

最後,五月二十六日夜間,希特勒取消了停止前進的命令,並同意這樣的意見:由於包克的部隊在比利時進展遲緩和海岸附近運輸艦活動頻繁,裝甲部隊可以繼續向敦克爾克前進。但到了這個時候已經太遲了;被圍的敵人已經得到加強自己的防務的時間,一邊抵禦,一邊開始偷偷地逃到海裡去了。

現在我們知道希特勒所以發出這個命運攸關的命令,也是有其政治原因的。五月二十五日,據哈爾德說,這一天一開始,「勃勞希契和元首之間在包圍戰中下一步行動的問題上就發生了一次令人痛心的爭吵」,他在這一天日記中寫道:

「現在政治當局已經形成了一種固定的觀念,認為決戰要在法國北部而不應在佛蘭德斯一帶進行。」

這一則日記曾使我感到大惑不解。因此我寫信給這位前參謀總長,問他是否能夠回憶一下希特勒要求在法國北部而不在比利時結束這一戰役的政治原因是什麼。哈爾德記得很清楚。「根據我現在還是栩栩如生的記憶,」他回答道,「在當時我們的談話中,希特勒用兩個主要考慮來支持他的停止前進的命令。第一個考慮是軍事上的理由:地形不適於坦克的活動,由此而造成很大的損失,將會削弱即將對法國其它地方進行的進攻,等等。」然後,哈爾德寫道,元首舉出了

「第二個理由,他知道,我們作為軍人是不能反駁這個理由的,因為這是政治上的,而不是軍事上的理由。

這第二個理由是,為了政治的理由,他不希望這個不可避免地會造成居民重大損失的最後決戰,發生在佛蘭德斯人居住的地方。他說,他想把這個日耳曼後代佛蘭德斯人居住的地方變成一個獨立的國家社會主義的區域,從而使他們和德國緊緊地結合在一起。他在佛蘭德斯地區的支持者,為此已經作了長期的活動。他已經答應他們,使他們的國土不致遭到戰爭的破壞。如果他現在不實踐諾言,那就會嚴重損害他們對他的信任。這對於德國將是一件政治上的損失,這是他作為政治上負責的領袖所必須盡力避免的。」

荒唐嗎?如果說這看來好像是希特勒又一次突然發生神經錯亂(哈爾德寫道,他和勃勞希契「沒有被這種理由說服」),那麼,他對另一些將領透露的另一個政治上的考慮,卻是比較合理而且重要的。倫斯德的作戰處長古恩特‧勃魯門特里特將軍在戰後對英國軍事作家李德‧哈特追述希特勒五月二十四日和倫斯德的會晤時說:

「希特勒當時的心情很好——並且告訴我們,他認為戰爭在六個星期之後就可以結束。他希望戰事結束後,能和法國締結一個合理的和約,這樣和英國達成協議的道路就打開了——

後來,使我們覺得驚異的是,他竟用欽佩的口吻談到大英帝國,談到它的存在的必要,談到英國給世界帶來的文明——他說,他所要求於英國的,不過是它應當承認德國在大陸的地位。德國如果能夠重新獲得它的殖民地,那當然最好,但也並不是非如此不可——他最後說,他的目的是能和英國在一個英國認為可以接受而並不有損自己的尊嚴的基礎上媾和。」

希特勒在以後的幾個星期中常常向他的將領們、向齊亞諾和墨索里尼表示這種想法,並且最後公開地作了表示。齊亞諾在一個月以後發現,這個納粹獨裁者當時正處在成功的頂點,竟反反覆覆地提到保持大英帝國作為「世界均勢的一個因素」的重要意義,他不禁感到驚異。七月十三日,哈爾德在日記中談到元首對於英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