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編 走向戰爭的道路 里賓特洛甫在莫斯科:一九三九年八月二十三日

所謂「某種政治事件」現在發生了。

里賓特洛甫是八月二十二日坐飛機動身去莫斯科的。他隨身帶著希特勒親筆的全權證書,握有同蘇聯締結一經簽字立即生效的互不侵犯條約和「其它協定」的大權,也帶著大批隨員。第一天晚上,德國代表團在東普魯士的柯尼斯堡過夜,據施密特博士說,里賓特洛甫在那裡工作了整整一宵,不斷同柏林和伯希特斯加登通電話,而且為準備同史達林和莫洛托夫會談而作了大量的筆記。

載著德國代表團的兩架「禿鷲」式運輸機在八月二十三日正午到達莫斯科。在大使館匆匆吃完午飯以後,里賓特洛甫就急急忙忙趕到克里姆林宮去會見蘇聯獨裁者和他的外交人民委員。第一次會議繼續了三個小時,據里賓特洛甫在「特急」電報中告訴希特勒,這次會議對德國人說來進行得很好。從德國外交部長的電報來判斷,根本沒有任何困難就在將使蘇聯置身於希特勒發動的戰爭之外的互不侵犯條約的條款達成了協定。事實上,據他報告,唯一的困難是如何瓜分贓物這樣一個顯然很小的問題。俄國人要求德國人承認拉脫維亞的利包和溫道兩個小港「在他們的勢力範圍之內」。由於拉脫維亞全境都劃在兩國勢力範圍的界線的蘇聯一面,這個要求並不是什麼多大的問題,希特勒很快就同意了。里賓特洛甫在第一次會議後還告訴元首說,「預期將就整個東歐地區劃分勢力範圍的問題簽訂一項秘密議定書」。

全部文件——互不侵犯條約和秘密議定書——當天晚上在克里姆林宮舉行第二次會談的時候簽字了。德國人和俄國人達成協議太容易了,因此在這次一直開到第二天清早一兩點鐘的宴會式的會議上,絕大部分時間不是花在什麼嚴重的討價還價上,而是用來對世界局勢一個國家一個國家地進行熱烈而友好的討論,中間還充滿了克里姆林宮慶祝會上決不可少的敬酒乾杯。出席這次會議的德國代表團的一個團員曾寫了一份秘密備忘錄記下這個外人難以想像的場面。

史達林曾問到德國的夥伴——義大利和日本——的野心,里賓特洛甫對此作了爽快的、令人放心的回答。談到英國的時候,蘇聯獨裁者和那位現在舉止儘量表現得規矩的納粹外交部長也發現彼此的看法馬上一致。史達林告訴他的客人說,英國派到莫斯科來的軍事代表團「從來也沒有告訴蘇聯政府,他們到底要什麼」。里賓特洛甫在回答時著重點出,英國老是想破壞德國和蘇聯之間的良好關係。他大言不慚地說,「英國是軟弱的,只想叫別人給它打仗,好讓它狂妄地僭取統治全世界的霸權」。

這份德國備忘錄說,「史達林極表同意」,他還說,「如果英國真的統治了全世界的話,那是因為老是讓自己被它嚇唬的其它國家太傻的緣故」。這個時候,蘇聯的統治者和希特勒的外交部長已經相處極為融洽,即使提起反共公約也不能使他們感到尷尬了。里賓特洛甫再次解釋這個條約不是針對蘇聯而是針對西方民主國家的。史達林插話說,「事實上,反共公約主要是嚇壞了倫敦城(指英國金融界)和英國的店主們」。

在這個時候,據德國的備忘錄透露,里賓特洛甫由於史達林這種圓通的態度,興致高到竟然想說一兩句笑話——對這樣一個毫無幽默感的人來說,這實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德國外交部長(備忘錄接著說)開玩笑地說,史達林先生肯定沒有像倫敦城和英國的店主們那樣被反共公約嚇倒。德國人民對這件事情的看法可以拿一個笑話來說明,那是一向以機智和幽默出名的柏林人編出來的,他們說,史達林自己早晚都會參加反共公約的。」

最後,納粹外交部長絮絮不休地談到德國人民將如何熱烈地歡迎同俄國達成的諒解。「史達林先生回答說,」德國備忘錄寫道,「他確實相信這一點。德國人要求和平。」

這樣的噱頭到互相敬酒的時候就愈來愈不堪了。

「史達林先生自動地提議為元首乾一杯:

『我知道德國民族多麼愛他們的元首,我因此要為他的健康喝一杯。』

莫洛托夫先生提議為德國外交部長的健康乾一杯——莫洛托夫先生和史達林先生一再提議為互不侵犯條約,為德俄關係的新時代,為德意志民族乾杯。

德國外交部長也提議為史達林先生,為蘇聯政府,為德國和蘇聯兩國關係的順利發展乾杯。」

儘管在這些直到最近以前還是不共戴天的死敵之間說了這麼多熱情的話,對納粹黨人能否信守這個條約,史達林看來在思想上還是有保留的。當里賓特洛甫告辭的時候,他把他拉到一旁並且說,「蘇聯政府對這個新條約是十分認真的。他可以用他的榮譽來擔保,蘇聯絕不會出賣它的夥伴」。

這一對新夥伴到底簽訂了些什麼呢?

在公開發表的條約中,雙方約定,任何一國都不得進攻對方。如果其中一方成了第三國的「敵對行動的目標」,另一方將「決不以任何形式給予該第三國以支援」。德國和俄國也決不「參加直接或間接針對另一方的任何國家集團」。

這樣,希特勒就取得了他具體希望得到的東西:一旦波蘭受到進攻,而英國和法國又履行其條約義務出兵救援時,蘇聯同意不參加到英法一起。他所付出的代價是在這個條約的「秘密附屬議定書」裡:

「值此德國和蘇聯互不侵犯條約簽字之際,在下面簽字的全權代表在嚴守機密的會談中討論了在東歐劃分他們各自的利益範圍的問題。

一、在一旦波羅的海國家(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所屬的領土上發生領土的或政治的變動時,立陶宛的北部邊界應成為德國和蘇聯兩國利益範圍的邊界。

二、在一旦波蘭國家所屬的領土上發生領土的或政治的變動時,德國和蘇聯兩國的利益範圍將大體上以那累夫河、維斯杜拉河和散河一線為界。

締約雙方的利益是否需要維持一個獨立的波蘭國家以及這個國家的邊界應如何劃定的問題,只有在今後政治局勢的發展中方能予以明確規定。

在任何情況下,兩國政府都將以友好的諒解來解決這個問題。」

德國和俄國就像在德皇和沙皇時代一樣再一次就瓜分波蘭取得了一致。而希特勒還給了史達林在波羅的海東岸自由行動的權利。

最後,在東南歐,俄國人強調他們在比薩拉比亞(那是蘇聯在一九一九年割給羅馬尼亞的)的利益,而德國人宣佈他們對這一地區沒有利害關係——這個讓步是里賓特洛甫後來感到後悔的。

議定書最後說,「本議定書將由雙方嚴守秘密」。

事實上,它的內容直到戰後繳獲了德國秘密檔案以後才為世人所知。

第二天(八月二十四日),當興高彩烈的里賓特洛甫飛返柏林的時候,在莫斯科的英法軍事代表團要求見伏羅希洛夫。德拉克斯海軍上將還曾給那位元帥送去了一封急信,要求他表明對繼續談判的看法。

伏羅希洛夫過了一天之後在八月二十五日下午一時給了英法軍事參謀人員以答覆:「鑒於政治形勢業已改變,繼續談判已經沒有什麼用處了。」

兩年以後,當德國軍隊違反上述條約而大舉侵入俄國的時候,史達林仍然認為他背著到莫斯科談判的英法軍事代表團而同希特勒進行的這筆醜惡的交易是有理的。一九四一年七月三日他在對俄國人民的廣播中自吹自擂地說:「我們保證了我國獲得一年半的和平及準備自己的力量來回擊敵人的可能,如果法西斯德國敢於冒險違反條約來迸犯我國的話。因此這毫無疑義是我們贏了,而法西斯德國輸了。」

究竟是不是如此呢?從那時以來,人們對這一點一直在爭論。這一筆卑鄙的買賣給了史達林一個喘息時間——俄文叫peredyshka——正如沙皇亞歷山大一世一八○七年在替爾西特從拿破崙手裡和列寧一九一七年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從德國人手裡所取得的一樣,這一點是顯而易見的。它也在一個短時期內給了蘇聯一個遠在俄國原有邊界之外的抗德前進陣地,其中包括在波羅的海國家和芬蘭的基地——而付出代價的是波蘭人、拉脫維亞人、愛沙尼亞人和芬蘭人。尤其重要的是,如官方的蘇聯《外交史》後來所特別強調的那樣,它使克里姆林宮可以放心,如果俄國在以後受到德國的進攻的話,西方國家也已經無可挽回地捲入了反對第三帝國的戰爭,而蘇聯就不會像史達林在一九三九年整整一個夏天都在擔心地那樣,單獨對抗強大的德國了。

所有這些毫無疑問都是事實。但是還有相反的論點。到希特勒掉頭進攻俄國的時候,波蘭和法國的軍隊以及英國派到大陸來的遠征軍已經被摧毀了,因此德國可以調動全歐洲的人力、物力撲向俄國,而又沒有西方戰場束縛它的手腳。

一九四一年、一九四二年和一九四三年整整三年,史達林一直在抱怨歐洲沒有開闢第二戰場,俄國不得不承擔抗擊幾乎全部德國軍隊的壓力。現在一九三九—一九四○年是有一個能夠牽制德國軍隊的西方戰場的。如果俄國支持波蘭而不是在背後給它一刀的話,它也不可能在半個月之內就被掃蕩淨盡。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