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倫給予波蘭擔保的消息,使得德國獨裁者又一次暴跳如雷。他當時剛好同諜報局局長卡納里斯海軍上將在一起。據後者說,希特勒聽到這個消息以後,就繞室狂走,攥著拳頭使勁捶大理石的桌面,他氣得咬牙切齒,嘴歪眼斜。他大罵英國人:「我要給他們點苦頭嘗嘗,教他們受不了!」
第二天,四月一日,他在威廉港舉行的戰鬥艦「鐵必制」號下水典禮上發表演說,當時的情緒極其好鬥,看來顯然連他自己都對自己的話感到沒有把握,因此臨時下令取消把他的演說直接廣播。他指示可以在以後用他的錄音重新廣播,而錄音是可以改編的。然而就是改編過的重新廣播的演說也有不少對英國和波蘭的警告。
「如果它們(指西歐盟國)以為今天的德國會耐心十足地坐在一旁,一直等到它們建立起衛星國而且拿它們來對付德國的話,那麼它們就是把今天的德國錯當成戰前的德國了。
那種宣稱自己準備為那些大國從火中取栗的人必須明白他會燙壞自己的手指頭——
他們在自己國內說,他們將武裝起來,並且將繼續不斷武裝下去,我只能對那些政治家們說:『你們休想把我拖垮!』我下定決心要這樣繼續幹下去。」
從取消直接廣播這一點就看得出,希特勒還相當謹慎,知道避免過份刺激外國輿論。那一天,柏林本來有消息說,他將宣佈廢除英德海軍條約作為對張伯倫的第一個回擊。但是,他在演說裡只是說,如果英國不再想遵守這一條約的話,德國「將冷靜地予以同意」。
希特勒這一回也像過去那樣,用呼籲和平的老調來結束他的演說:「德國沒有任何進攻他國人民的打算——正是出於這種願望,我在三個星期以前決定把即將召開的黨代表大會命名為『和平的黨代表大會』。」——這是一個隨著一九三九年夏季形勢的演變越來越令人啼笑皆非的口號。
這是做給群眾看的。實際上,在兩天以後,希特勒就在四月三日以最秘密的方式給了張伯倫和貝克上校以答覆。這個答覆包含在給武裝部隊的一項絕密命令中。它一共只複寫了五份,代號叫做「白色方案」,它在以後的世界史中帶來了越來越嚴重的威脅。
「絕密
白色方案
波蘭目前的態度要求——在軍事上開始進行準備,以便在必要時永遠消除從這個方向來的威脅。
一、政治上的要求與目的
——目的是要消滅波蘭軍事力量並且在東方造成一種能滿足國防要求的局面。至遲在戰爭爆發之時,必須宣告但澤自由邦為德國領土的一部分。
政治領導人認為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任務是在可能範圍內孤立波蘭,這就是說把戰爭限制在波蘭境內。
法國國內危機日益發展,英國態度因此而趨於持重,有可能在不太遠的將來就形成這樣一種局面。
俄國的干涉——不能認為會對波蘭有什麼用處——義大利的態度是羅馬—柏林軸心已經決定了的。
二、軍事上的結論
加強德國武裝部隊這一偉大目標仍然要由西方民主國家的對立程度來決定。『白色方案』只包括這類準備工作的一些預行補充措施——
如果我們能以突然的、有力的打擊來開始戰爭,並且迅速取得進展的話——孤立波蘭將格外容易做到,即使在戰端已啟以後也是如此。
三、武裝部隊的任務
德國國防軍的任務是殲滅波蘭武裝力量。為達到這一目的,必須準備進行突然襲擊。」
至於對但澤:
「如果出現有利的政治形勢可資利用,對但澤的突然佔領也許會在『白色方案』之外單獨執行——軍事佔領將由東普魯士境內的陸軍予以執行,海軍將從海上支持陸軍的行動。」
白色方案是一個冗長的文件,另外還有若干「附件」、「附錄」和「特別命令」,其中絕大部分曾在四月十一日一起重新發佈過,後來隨著衝突的時間日益逼近,當然還有所增補。但是,早在四月三日,希特勒就已經給白色方案加上了下列命令:
「一、準備工作之進行,務須做到能在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以後的任何時間內發動軍事行動。」
希特勒在取得蘇台德區以前很早就定下了行動的日期——一九三八年十月一日,這一回也是一樣,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這個更加重要的日期也要嚴格遵照。
「二、武裝部隊最高統帥部負責定出白色方案的確切的時間表,並且負責協調海陸空三軍的行動時間。
三、三軍作戰計畫與詳細的時間表務須在一九三九年五月一日以前送交最高統帥部。」
現在的問題是希特勒到底能不能像他在奧地利人和(在張伯倫的幫助下)在捷克人身上所做到的那樣對波蘭人施加壓力,一直搞到他們肯接受他的要求的程度,或者說波蘭人到底會不會堅持立場,在納粹進攻的時候予以抵抗,而如果抵抗的話,用什麼來抵抗。作者曾花了四月份第一個星期的時間在波蘭尋求答案。就作者所能見到的來說,答案是,波蘭人不會向希特勒的威脅屈服,如果他們的國土受到侵略,他們是會起來抵抗的,然而從政治上和軍事上來說,他們的地位實在糟糕透頂。他們的空軍已經過時了,他們的陸軍臃腫不靈,他們受到德國人的三麵包圍的戰略地位幾乎是絕望的。不但如此,德國已經加強了它的西壁防務,因而在波蘭受到進攻時,英法要對德國發動攻勢將極為困難。最後,越來越清楚的是,即使德國人已經到了華沙的大門口,那批剛愎自用的波蘭「上校們」也永遠不會同意接受俄國的援助。
事變發展得越來越快。四月六日貝克上校在倫敦同英國簽訂了一項協定,把英國單方面的擔保改變為一項臨時的互助條約。雙方宣佈,一俟細節商妥以後即將簽訂長期條約。
第二天(四月七日)墨索里尼派兵進入阿爾巴尼亞,這樣他在征服了衣索比亞以後,又征服了這個小小的山國。他因此得到了一塊進入希臘和南斯拉夫的跳板。在歐洲已經十分緊張的空氣中,這使得敢於抵抗軸心國家的小國更加膽戰心驚。德國外交部的材料證實,義大利的行動是在德國完全贊同之下進行的,義大利事先就把意圖通知了德國,四月十三日,法國和英國對希臘和羅馬尼亞作了擔保,以此來回擊軸心國家。這樣,雙方的陣線就在逐漸形成了。四月中旬,戈林到了羅馬,而且頗使里賓特洛甫難堪地在十五日、十六日兩日同墨索里尼進行了兩次長談。他們同意,他們「需要二—三年的時間」來準備一場「全面戰爭」,但是戈林宣稱,就是戰爭來得更快的話,「軸心國家的地位也已十分堅強」,「能夠擊敗任何可能的敵人」。
這次會談也談到了在四月十五日到達羅馬和柏林的羅斯福總統的一項呼籲。據齊亞諾說,領袖開頭連看都不屑一看,戈林說根本不值得給予答覆。墨索里尼認為這是「小兒麻痹症的結果」,但是戈林的印象是「羅斯福害了初期神經病」。美國總統在給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電報裡提出了一個直率的問題:
「你們是否願意作出保證,聲明你們的武裝部隊不會進攻或者侵入下列獨立國家的領土?」
下面開列了三十一個國家的名單,其中包括波蘭、波羅的海諸國、俄國、丹麥、荷蘭、比利時、法國和英國。總統希望這種不侵略的擔保有效期「至少應有十年」,或者「四分之一世紀,如果我們敢於看得那麼遠的話」。如果能作出這種保證的話,他答應美國將參加世界範圍的「談判」,來使世界解除「軍備競賽的重負」,並且打開國際貿易的道路。
「你曾一再聲明,」他提醒希特勒說,「你和德國人民並不想要戰爭。如果這是真的話,世界上就不需要戰爭了。」
現在看起來,這似乎像一個天真的呼籲,但是元首卻感到頗為狼狽,因而不得不表示他要答覆——不是直接答覆,而是在德國國會四月二十八日專門召集的一次會議上發表演說。
與此同時,從繳獲的德國外交部材料得知,威廉街在四月十七日一份電報中,向除了波蘭、俄國、英國和法國四個國家而外所有羅斯福所曾提到的國家,提出兩個問題:它們是否感到自己受到德國的任何威脅?它們曾否授權羅斯福作這一呼籲?
里賓特洛甫在發給駐在上述各國的使節的電報中說,「我們毫不懷疑,對兩個問題的答案都將是否定的,但是,雖然如此,為了特殊的理由,我們想要立即得到確鑿的證實」。所謂「特殊的理由」,到希特勒在四月二十八日演說的時候就完全清楚了。
到四月二十二日,德國外交部就可以向元首提出報告,絕大部分國家,包括南斯拉夫、比利時、丹麥、挪威、荷蘭和盧森堡在內,都「已經對兩個問題作了否定的答覆」——這個答覆很快就表明這些國家的政府對第三帝國的看法多麼天真。然而,從羅馬尼亞還是來了一個尖刻的答覆,「德國政府自己知道是否會有這樣的威脅」。波羅的海邊上的小小的拉脫維亞開頭不知道到底要它作出什麼樣的答覆,但是德國外交部馬上讓它明白了過來。四月十八日,威茲薩克打電話給他駐在里加的公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