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編 勝利和鞏固 弗朗茲‧馮‧巴本的大失敗

現在舞臺的中心暫時出現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和滑稽可笑的人物。由馮‧施萊徹爾將軍推薦給八十多歲總統於一九三二年六月一日受命出任德國總理的人是五十三歲的弗朗茲‧馮‧巴本,他是威斯特伐利亞一家沒落的貴族的後裔,曾在參謀本部供職,是個跑馬能手,但在政治上卻是個不成功的天主教中央黨外行政客。他靠了裙帶關係,成了一個富有的工業家,在社會上無藉藉名,只是有一次在任駐華盛頓武官時因參與策劃炸毀當時尚守中立的美國的橋樑和鐵路這種破壞活動而被驅逐出境。

「總統的選擇使人感到不可置信,」法國駐柏林大使寫道,「凡是聽到這個消息的人,莫不感到好笑,有的吃吃偷笑,有的捧腹大笑,因為巴本的特色是,不論友與敵,無人把他當作一回事——他以膚淺愚蠢、虛偽狡猾、愛好虛榮、野心勃勃的一個陰謀家著稱。」

弗朗索瓦一龐賽的描寫絕無誇大。而興登堡在施萊徹爾的唆使下竟然把在掙扎中的共和國的命運交託給這樣一個人。

巴本毫無任何政治後臺。他甚至還不是個國會議員,他在政治方面最高的履歷是曾任普魯士邦議會議員。巴本被任命為總理後,他所屬的中央黨激於他背叛該黨領袖勃魯甯,一致把他開除出黨。但是總統叮囑他組織一個超黨派政府,而這件事是他能夠馬上做到的,因為施萊徹爾已經為他準備好了一張部長名單。這張名單後來就以「男爵內閣」著稱。其中五個部長是貴族,兩個是大公司董事,一個是啤酒館政變前後動亂時代巴伐利亞政府內庇護希特勒的人,名叫弗朗茲‧古特納,他被任命為司法部長。馮‧施萊徹爾被興登堡所迫,不得不從他喜愛的幕後地位走出來,出任國防部長。全國大部分人民都把「男爵內閣」當作一場笑話,雖然有些閣員如馮‧牛賴特男爵、馮‧艾爾茨一魯本那赫男爵、施維林‧馮‧克羅西克伯爵和古特納博士的政治壽命很長,一直到第三帝國時期開始後很久,他們還留在各自的職位上。

巴本的第一個行動是履行施萊徹爾與希特勒的協議。六月四日,他解散了國會,決定在七月三十一日舉行新選舉。在多疑的納粹黨催促了幾次後,他在六月十五日取消了對衝鋒隊的禁令。接著馬上發生了甚至德國在過去也從未有過的一陣政治暴行和謀殺的浪潮。衝鋒隊員湧到街上去尋釁鬧事,他們的挑戰常常受到應戰,特別是受到共產黨的應戰。僅僅在普魯士一邦,從六月一日到二十日,街頭就發生了四百六十一起鬥毆,死了八十二人,重傷四百人。在七月間,在毆鬥中死亡的共有八十六人,其中三十八人是納粹黨人,三十人是共產黨人。七月十日星期日這一天,街頭被毆致死者有十八人,下一個星期日,納粹黨人在警察保護下,在漢堡工人階級郊區阿爾托那舉行遊行,當時被打死的有十九人,受傷的二百八十五人。內戰越來越惡化,各方面都要求男爵內閣設法制止這場內戰。除了納粹黨和共產黨以外,所有各黨派都要求政府採取行動來恢復秩序。

對此,巴本做了兩件事情作為答覆。他禁止各黨派在七月三十一日選舉前十四天內舉行遊行。其次,他採取了一個步驟,其目的不僅要撫慰納粹黨人,而且要摧毀民主共和國殘餘的支柱之一。他在七月二十日撤除了普魯士政府,自任為普魯士國家長官。這是走向他企圖在整個德國建立的那種極權主義政府的一個大膽步驟。巴本的藉口是,阿爾托那暴亂證明普魯士政府無力維持治安。他並且根據施萊徹爾臨時拼湊的「證據」,指責普魯士當局與共產黨人共謀。當社會民主黨的部長們表示除非使用武力就拒絕離職的時候,巴本就很樂意地使用了武力。

柏林宣佈了戒嚴令,當地的國防軍司令馮‧倫斯德將軍派了一個中尉和十幾個士兵,去進行了一些必要的逮捕。這件事情沒有逃過取得聯邦政權的右派人物的注意,也沒有逃過希特勒的注意。現在已不再有必要擔心左派勢力或者甚至民主的中間派勢力會對推翻民主制度的嘗試進行認真的抵抗了。一九二○年時,一次總罷工曾拯救了共和國,使之免於推翻。現在工會領袖和社會民主黨人中間又討論了這樣一種措施,但是結果卻認為太危險而被放棄了。因此,巴本把合乎憲法的普魯士政府撤換以後,給魏瑪共和國的棺材又釘上了一個釘子。而這一次只用了一個班的士兵就做到了——他就是這樣吹噓的。

至於希特勒和他的助手們,決心要推翻的不僅是共和國,而且還有巴本和他的男爵們。戈培爾在他六月五日的日記中表示了這個目標:「我們必須儘早同這個資產階級過渡政府脫離關係。」巴本在六月九日第一次會見希特勒,當時這個納粹黨領袖告訴他:「我認為你的內閣只是一種暫時的解決辦法,我將繼續努力使我的黨成為全國最大的政黨。到了那個時候,總理一職就非我莫屬了。」

七月三十一日的國會選舉是德國在五個月以內舉行的第三次全國性選舉。但是納粹黨人非但對這種緊張的競選活動一點也不感到厭倦,反而比往常更加狂熱和賣力地投了進去。儘管希特勒向興登堡保證,納粹黨將支持巴本政府,戈培爾卻對內政部長進行了尖銳的攻擊,而且早在七月九日,希特勒就去見了施萊徹爾,對政府的各項政策表示極為不滿。從希特勒公開出現場合的群眾人數來看,顯然,納粹黨的勢力有了增長。在七月二十七日那天,他就在勃蘭登堡向六萬人講了話,接著在波茨坦向幾乎同樣多的人講了話,晚上又在柏林格魯納瓦爾德大運動場向十二萬人講了話,場外還有十萬人從擴音器聽了他的講話。

在七月三十一日的選舉中,國家社會黨取得了大勝,一共獲得一千三百七十四.五萬張選票,在國會中佔二百三十席,輕而易舉地成了國會中的第一大黨,雖然在六百零八個席位的國會中,仍遠遠不足構成多數。社會民主黨無疑是由於他們的領袖在普魯士的膽小怕事的表現,喪失了十個席位,只有一百三十三個席位。工人階級轉向共產黨一邊,他們增加了十二個席位,在國會中共佔八十九個席位,成了第三大黨。天主教中央黨也稍許增加了力量,從六十八個席位增加到七十三個席位,但其它中產階級政黨,甚至休根堡的德意志民族黨——在選舉中支持巴本的唯一政黨——卻居極少數地位。顯然,除了天主教徒以外,中產階級和上層階級都轉向了納粹黨。

八月二日,希特勒在慕尼黑附近的特格恩西湖同他黨內的領袖們開會,估計他的勝利,自從兩年前上一次國會選舉以來,國家社會黨增加了七百萬張選票,在國會中的代表從一百零七人增加到二百三十人。而如果從一九二八年選舉開始計算,這四年來納粹黨的選票增加了一三○○萬張左右。但是要取得政權所必需的多數,希特勒還是沒有得到。他在全部票數中只贏得了三十七%。大多數德國人仍舊反對他。

他同助手們一直討論到深夜。戈培爾在八月二日的日記中記載了討論的結果:

「元首面臨著困難的決定。走合法途徑?還是同中央黨合作?」

同中央黨合作,納粹黨就能在國會中取得多數。但是在戈培爾看來,這是「不可想像的」。但是他記道:

「元首(仍然)沒有作出最後決定。局勢還需要過一些時候才能成熟。」

但是不用很多時候。儘管希特勒所取得的勝利還談不上是決定性的勝利,但是在這種勝利的刺激下,希特勒還是忍耐不住。他在八月四日趕到柏林,不是去見馮‧巴本總理,而是去見馮‧施萊徹爾將軍,據戈培爾記載,是去「提出他的要求」。他並且說,「這些要求不會太低。」

八月五日,在柏林附近的弗爾施登堡兵營,希特勒向馮‧施萊徹爾將軍提出了他的條件:給他本人的是總理職位,給他的黨的是普魯士總理職位、聯邦政府和普魯士政府的內政部、聯邦政府的司法部、經濟部、航空部,以及給戈培爾設的一項新職務——國民教育與宣傳部。為了給施萊徹爾一點甜頭,希特勒答應把國防部給他。此外,希特勒說,他將要求國會通過一個法案,授權他在一個規定的期限內憑特別命令行使政府職權,如果國會拒絕,就把國會「送回老家」。

希特勒在會見後深信,他已經把施萊徹爾拉了過來,贊成他的計畫,於是高高興興地趕回他在上薩爾斯堡的避暑山莊。戈培爾對反對者總是不放心的,而對這個政客將軍總是心懷疑懼,不是這麼滿有把握。他在聽到了元首關於同施萊徹爾會談的樂觀報告後,在八月六日的日記中記道:

「對於未來的事情,最好採取懷疑的態度。」

不過,在一件事情上,戈培爾是有把握的:

「我們一旦取得了政權,就決不放棄。他們除非把我們的屍體抬出政府各部。」

事情並不像希特勒所想像的那麼順利。八月八日,戈培爾寫道:「柏林來了電話。盡是謠言。全黨進入準備狀態,以便接管政權。衝鋒隊員們都離開原來工作崗位,進行準備,黨的領袖們在準備這偉大時刻的來到。如果一切順利,那就太好了。否則,就會有可怕的挫折。」第二天,施特拉塞、弗立克和豐克來到上薩爾斯堡,帶來了並不十分令人鼓舞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