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的戰爭

在地中海戰區的最初幾次戰役中,德意兩國的企圖非常明顯,就是要奪取對於埃及和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實施這些戰役的過程證實了一個明顯的事實:交通線的大大伸展,不論是縱向的還是橫向的,都有其一定效力。這些戰役也證明了採用間接路線的重要性。

一九四○年九月,義大利的格拉齊安尼元帥開始從利比亞向埃及發起進攻。從兵力對比上來說,意軍這次進攻的勝利應該是毫無疑問的,因為他們的數量比駐守埃及的英軍要多得多。可是,意軍的機動性卻是非常有限:一方面是由於機械化的程度太低,另一方面則是行政領導缺乏效率。於是,意軍穿越西沙漠前進一百一十五公里以後,便在西迪巴臘尼地區被阻住了,並在那裡滯留達二個月之久。

英國中東軍總司令魏維爾將軍決定,要以西沙漠兵團對意軍實施一次突擊。這個西沙漠兵團後來編成為第八集團軍,由阿康諾爾將軍指揮。從計畫上來看,這次行動只是一次使用大量兵力進行的襲擊,而不是正規的進攻,因為預計打了就走。當時,阿康諾爾屬下只有二個師,一個是第七裝甲師,一個是印軍第四師。根據計畫,印軍第四師要在進行襲擊之後立即撤回尼羅河去,而後調往蘇丹,因為那裡正遭到來自厄利垂亞和阿比西尼亞的意軍威脅。

可是,這次「襲擊」竟取得了決定性的結果。阿康諾爾的部隊穿過沙漠,前出到了意軍的後方。這個突然襲擊對敵人產生了癱瘓和顛覆的作用,無論從物理上還是從心理上來說,都是採用間接路線的一個範例。這次突然襲擊是在一九四○年十二月九日發生的。格拉齊安尼軍的大部分立即被切斷,三萬五千人被俘,其餘殘部在一片驚恐之中逃回到原來的防禦地區。第七裝甲師緊跟在後退的意軍後面進行追擊,很快突破了邊界防線,隨後又進行了一個機動,企圖合圍退卻的敵人,並在不久之後就切斷了向巴爾迪亞撤去的意軍殘部。

假使英軍高級司令部不那樣堅持原來的計畫,不把印軍第四師立即調回埃及,那麼,進攻意軍的整個戰役很可能就在這裡宣告結束。由於缺乏步兵的支援,第七裝甲師當然無法突破意軍在巴爾迪亞的防線。這樣,一拖就是幾個星期。後來才有一個新的步兵師,即澳大利亞的第六師從巴勒斯坦調來。一九四一年一月三日,英軍攻下了巴爾迪亞,俘虜了四萬人。二十二日,佔領了托卜魯克,再俘獲二萬五千人。

格拉齊安尼的殘部經過班加西向的黎波里撤退。對於這些部隊的追擊,是這次戰爭中一個最卓越和最果敢的攻擊行動,是一個間接路線的很好例證。二月五日,第七裝甲師完成了一個橫越沙漠的躍進,其目的是要前出到班加西南面的海岸線上。該師的先遣分隊,在一片難以通行而且陌生的地形上開進,僅僅三十六小時即前進了二百七十公里。這時,英軍立即分成為兩部分:一部分由康貝上校率領,在貝達富姆地區遮斷敵人的退路,設置起一道障礙;另一部分是康泰爾準將率領的第四裝甲旅,他們一直尾追壓迫敵人,直到敵人投降為止。英軍這兩支兵力加起來,總共也只不過三千人,但是他們在同數量上佔有很大優勢的意軍作戰時,表現得機智勇敢,結果竟俘獲了敵軍二萬一千人。

英軍憑著這樣少量的兵力,居然奇蹟般地奪佔了昔蘭尼加(現稱拜爾蓋)地區。這是他們始料所不及的。現在,要在通往的黎波里的道路上阻住這支兵力的前進,已經是不可能了。殘存的意軍部隊,這時不僅武器裝備太差,不可能擋住對方坦克的進攻,而且其主力已經完全覆滅,在心理方面產生了極大的動搖。阿康諾爾極力主張乘勝追擊,充分利用在貝達富姆所取得的決定性戰果。他認為,只要能夠獲得新的補給,他們可以毫不延宕地立即實施新的突擊。可是,英國政府作了決定,停止繼續進攻,因為它想要抽調兵力,去向希臘作那個不幸的遠征。魏維爾接到命令,只准留下最少量的兵力扼守昔蘭尼加地區。阿康諾爾則返回埃及,守備部隊改由能力較差的人員來指揮。正當這個時候,由隆美爾率領的德國非洲軍的先遣部隊,已經開到了的黎波里。為了拯救自己的義大利同盟軍,使他們免遭覆滅,德國的援助實在是來得太晚了,但是總算還是趕來了。這樣,就使得一場北非戰役進行了二年多的時間。而在此期間,英國人在埃及的地位卻一再地受到了嚴重威脅。

隆美爾於三月底發起了第一次反擊,但其兵力只勉強地湊了一個師。他採取夜間急行軍的辦法,迂迴了英軍的側翼,前出到其後方,從而擊毀了他們的先頭部隊。而後,他又做出了一個像是合圍的佯動,迫使英軍主力在梅基利地區繳械投降。隆美爾的這次反攻是突然實施的,因而提高了突擊的效果。僅在二個星期之內,他就幾乎把所有英軍都逐出了昔蘭尼加地區。只有很小的一支英軍部隊退入到了托卜魯克,並在後來成了隆美爾的眼中釘。不過,當德軍部隊前進到埃及國境時,他們的補給線已是伸展得太長了,因而迫使隆美爾不得不停止下來。

一九四一年六月,英軍獲得了新的增援部隊,並又企圖向利比亞發起進攻。這次戰役的計畫,曾經稱之為「長柄斧」。在戰役中,英軍基本上是採取正面進攻的辦法,而且似乎表現了力爭取勝的雄心。隆美爾卻採取著深遠突擊的辦法,他以坦克部隊穿越沙漠,向英軍的側翼實施一個計畫周全的反突擊,不僅阻住了英軍的進攻,而且使整個局勢變得於自己有利。

十一月,英軍發動了一次更大規模的進攻。此時,奧欽列克將軍繼魏維爾擔任了英軍的總司令,而駐守利比亞邊境的英軍,則改編為第八集團軍,由孔尼漢將軍擔任指揮職務。進攻於十一月十八日開始,英軍繼續向緊靠沙漠的側翼方面突進,逼近了隆美爾的後方。但由於後來在戰術上多次採取直接路線,而遇到敵人的坦克兵力時又總想以正面突擊的方法去加以消滅,英軍在最初採取間接路線所獲得的戰略優勢,便完全丟掉了。這樣,英軍反而使自己落到了隆美爾撒下的網中。

為了對付英軍機械化部隊的數量優勢和其比較大的機動性,德軍在戰術上技巧地採取了間接路線行動,把英軍的坦克誘入他們設置的網中。在那裡,德軍早已隱蔽著坦克和威力強大的八十八毫米火炮。這一次,隆美爾也和上次進行「長柄斧」戰役時一樣,突出地表現了他的作戰特點:使用新的防禦和進攻方法,採取欺騙敵人的行動。這些正是現代機械化戰爭的特點,也就是遵循這樣一條原則:在實行突擊以前,要先用自己的「盾」去磨鈍敵人的「劍」。結果,不僅使英軍喪失了戰略上的優勢,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喪失了坦克數量的優勢。無論在心理方而還是在物理方面,英軍第八集團軍的穩定性都受到了破壞。所以,到十一月二十三日時,孔尼漢已在打算中止這次進攻了,他準備撤到埃及境內,以便重新整頓兵力。

第二天,隆美爾看到,採取果敢行動的有利局勢已經形成。於是,他立即派出快速部隊,冒險地向第八集團軍靠沙漠的翼側實行迂迴,越過邊界而進到了英軍的後方。德軍的坦克部隊很快就突進到了英軍的側後,引起了英軍的混亂和恐怖。如果英軍的進退之權當時完全操在孔尼漢手中,那麼,這次戰役的結局一定會是德國方面取勝。可是,正在這一緊急關頭,奧欽列克親自乘飛機趕到了前線,他堅決命令英軍繼續打下去。二天以後,奧欽列克返回開羅,他隨即任命李特奇去接替孔尼漢的職務。由於奧欽列克的親自干預,英軍才得以轉敗為勝,遠遠地向前推進了。但是他的這個決定,與隆美爾的戰略性襲擊比較起來,似乎還更具有「賭博」的意味。英軍雖然遭受了隆美爾的戰略襲擊,但還是在自己的後方保存了儲備品。對於英軍來說,有一件最大的幸事,那就是隆美爾部隊在前進到昔蘭尼加境界時,居然沒有發現英軍的兩個巨大軍需倉庫。英軍的先遣部隊,後來就完全依靠這兩個倉庫來進行物資補給。至於隆美爾為什麼沒能發現這兩個倉庫,看來是因為英國空軍掌握著制空權。

隆美爾的這次深遠突擊當然是功敗垂成了。因此,他在失敗時所受到的損失也不免相當的嚴重。那時,他率領著自己的三個坦克師(兩個德國師和一個義大利師),越出了昔蘭尼加境界,因而和其餘部隊隔絕很遠。在此時刻,被隆美爾打散了的英軍殘部,便乘機在後方恢復了活動,他們組合起來,重新採取了進攻的行動,並且在隆美爾把坦克部隊調回來援救他的非機動部隊以前,就與托卜魯克的守備部隊聯絡起來了。這也是一個實行冒險的例證。它說明,當留在某一地點的基本兵力並不強大,不足以進行長時期的抵抗時,僅以部分兵力去進行戰略性襲擊,是一種冒險。

經過幾天的苦戰和不斷調整軍隊部署以後,隆美爾總算是獲得了戰術上的某些優勢,但也只是暫時性的優勢,並沒能改善自己的處境。他這時的損失比戰役初期反而更為嚴重。他的坦克大量減少,已經超過了他賴以支撐的限度。而更為嚴重的是,英軍方面正源源不斷地獲得大量的增援部隊。十二月六日,隆美爾被迫停止了托蔔魯克地區的戰鬥。開始向安—埃爾—加紮拉實行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