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希特勒的衰頹

一九四○年六月底以前,德國宛如一個巨人,在歐洲大陸到處橫行。它完全控制了整個西歐,中歐和東南歐,只有西部邊上小小的不列顛島,算是唯一的例外。除了這個大陸以外的障礙,還有一個對希特勒的霸權起著嚴重限制的因素,這就是蘇俄的存在。蘇俄在德國的東北邊界上降下了一道濃密的陰影。希特勒經歷了一個勝利時期。他的勝利似乎可以保證他完全稱霸歐洲,甚至征服整個世界也未嘗沒有希望。可是,五年以後,他的這場夏夜美夢,終於變成了可怕的惡夢。

希特勒的衰頹首先是從大戰略領域開始的。這是他一切嚴重錯誤的根源。如果希特勒知道,應該怎樣減少由於他的勝利而引起來的恐懼,並使鄰國人民相信他的「新秩序」是一種對他們有益的「仁政」,那麼,或許也有可能,他真的能在拿破崙遭到失敗的地方取得成功,真正把歐洲聯合起來,組成一個在德國領導之下的聯合體,並且使其力量發展到足夠摧毀外來力量那樣強大的程度。可是,希特勒做的卻是自掘墳墓的事情。他的政治路線,可以說是太直接化了。他的政治手腕是高明的,足以使人生畏,引起鄰國的糾紛,但是不能令人懷德,反而增強人們的反感。在他的所謂「國家社會主義」學說中,他過分強調的是民族主義,因而使得社會主義完全喪失了號召作用。如果不是這樣,社會主義也未嘗不可以在其他國家中吸引一些勞苦大眾。他的「鐵拳頭」太顯露了,而外面的法蘭絨手套又已破爛不堪,以致無法掩飾裡面的真象。他在征服鄰國以後才來採取安撫措施,這不僅是笨拙的,而且也是不合邏輯的。隨著新的冒險一次一次地失敗,希特勒也把錯誤一個一個地積聚起來了,直到最後徹底覆亡。

希特勒的第一個,也是最嚴重的一個失敗,是他在擊敗西方其他各國以後而企圖征服大不列顛帝國的計畫的破產,也包括企圖同它媾和的失敗。只要英國屹立無恙,並且繼續進行抵抗,希特勒對於西方的霸主地位就永遠無法鞏固,而且他自身還不可能不產生一種不太安全的感覺。當然,僅有一個英國,如果沒有同盟國的協助,也不可能有什麼大的作為,最多只能是妨礙他去收取勝利之果而已。單憑英國的抵抗和干擾,只能使希特勒的意志產生某種動搖,迫使他採取某些讓步的辦法來獲取和平。而且,英國絕對沒有力量去摧毀希特勒的實力,無法把德軍從各個被佔領國家趕出去。不過,這種可能性終於出現了,因為充滿著煩惱心情而走上了絕路的希特勒,居然在一九四一年六月調頭東向,開始發動了侵俄戰爭。

決定進攻俄國,表明希特勒在大戰略方向放棄了間接路線。對他來說,這個後果是不堪設想的。不久之後,由於追逐勝利的心情迫不及待,甚至在戰略方面的間接路線,他也不再顧及而完全拋棄了。這個改變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因為在此以前,他對於間接路線的運用曾經極其重視,那怕是同比較弱小的敵人如希臘這樣的國家作戰,也是認真運用了間接路線的。

征服巴爾幹

當一支數量不大的英國援軍在薩洛尼卡登陸以後,一九四一年四月,德軍侵入了希臘。當時,德軍已經集結在保加利亞境內,所以希臘軍隊的配置,主要是著眼於防守希保國境上的山地隘路。可是,由於預料德軍進攻的路線將是斯特魯馬河河谷(在薩洛尼卡東北五十公里),結果卻掩護著另一條比較間接的路線。德軍的機械化縱隊從斯特魯馬河岸向西折轉,沿著與邊界平行的斯特魯米察河河谷(斯特魯馬河的一條支流)開進,而後,通過山中的隘路,進入南斯拉夫境內伐爾達爾河河谷的南部(在薩洛尼卡以西約二十五公里)。就在這裡,他們向希臘軍隊與南斯拉夫軍隊的接合部實施了突擊,並以急速的進攻行動發展著勝利,沿著伐爾達爾河河谷開進,直奔薩洛尼卡襲來。德軍這一機動獲得了成功,把大部分希臘軍隊的退路都切斷了,這些軍隊當時仍然滯留在色雷斯地區。

德軍完成這次突擊以後,緊接著又實行了一個新的迂迴機動。這一次,他們並不是直接向南方進攻,不是從薩洛尼卡出發經過英軍已經設防的奧靈斯普山地再向南進攻,而是直往西轉,穿過蒙納斯特爾師,繼續向西衝去。這個機動一直衝到希臘的西部海岸為止,從而切斷了仍在阿爾巴尼亞境內的希軍,迂迴到了英軍的翼側,從後方威脅到盟軍殘部的退路。這樣一來,就使希臘境內的一切抵抗很快地全面崩潰了。

入侵俄國

在入侵俄國的最初階段,希特勒在作戰方面還是儘量採用了間接路線的,加上地理條件的有利,他曾取得相當可觀的成就。一個差不多長達三千公里的正面,沒有多少天然的障礙物,使進攻者在實行滲透和進行機動兩個方面都擁有充分的自由。蘇聯紅軍儘管數量很多,但分佈在如此漫長的正面上,兵力的密度當然很小,因此,德軍的機械化部隊很容易找到沒有加以掩護的地段,可以進行迂迴機動以深入到敵人的後方。同時,在這廣大的空間中,城市很少,連結這些城市的公路和鐵路也有限,因而進攻者又有自由選擇突擊目標的便利。這樣,德軍終於騙過了俄國人,使他們摸不清自己真正的進攻方向,無法抗擊德軍的突擊。

在戰爭初期,德國方面使用這種方法奪得了巨大的勝利,可是到後來,由於很難確定應該朝哪一個方向去發展勝利,德軍出就逐漸喪失了這種優勢地位。在制定侵俄戰爭計畫的最初日子裡,希特勒和德軍統帥部之間就存在著不同的作戰觀點,而且,以後也無法採取適當的方式加以調和,所以始終存在著意見上的分歧。

希特勒的企圖是首先搶佔列寧格勒,把它作為主要目標,以便確保自己波羅的海這個側翼的安全,並與芬蘭聯結起來。他認為,攻佔莫斯科並沒有特別重大的意義。但是,由於深知經濟因素的巨大作用,他對於烏克蘭這個糧倉和第聶伯河下游的工業區,也很感興趣,希望同時加以佔領。列寧格勒與烏克蘭,彼此相距遙遠,因而使德軍必須在兩個獨立的戰略方向上採取進攻行動。這樣一來,也就便德國人的戰略性機動失去了靈活性,不可能在中央實施一個戰役進攻而同時威脅到幾個目標。

勃勞希契和哈爾德則主張把主力集中到莫斯科方向,其目的不僅是搶佔敵人的首都,而且希望在這個方向有更多的機會去消滅俄軍的基本集團。他們預期俄軍會用大量的兵力來防守莫斯科的接近路。可是,希特勒認為,採取這樣的進攻行動太冒險了,因為這樣可能只是把俄軍壓迫後退,使他們全面地向東面後撤,反而不能消滅他們。勃勞希契和哈爾德當然不必使自己去承擔風險,於是表示擁護希特勒的決策,而希特勒也採納了他們的部分意見,決定要以合圍的辦法來殲滅俄軍的主力。因此,下一步的目標問題就一直拖延下來了,直到入侵的第一階段結束時還沒有解決。

勃勞希契在同希特勒打交道的時候,總是避免爭論,不使自己處於危險的境地。對於進攻莫斯科的問題,他決定採取拖延政策,結果愈來愈糟糕,到了戰局中期,他的處境也極其困難了。

曾經作出決定,在第一階段要把主力集中在波克集團軍群的地段上,在平斯克沼澤地帶以北地區,沿著明斯克至莫斯科的公路實施進攻。確實,德軍把其裝甲坦克部隊的大部分兵力都集中到這個方向上來了。波克的左鄰為勒布集團軍群。他們從東普魯士出發,越過波羅的海沿岸的幾個小國實施進攻。在戰爭開始階段,他們對自己的右鄰,即波克集團軍群的富有冒險性的進攻,正好起著掩護作用。此外,隆德斯特集團軍群則在波克的右邊,在平斯克沼澤地帶以南實施進攻。這樣一來,就使得俄軍統帥部很難於判定德軍的主要突擊方向。

按照原定計劃,要在波克集團軍群的進攻地帶內達到合圍俄軍主力的目的。其辦法是同時採取兩個包圍性的機動:以古德里安和霍特的坦克部隊構成合圍的對外正面,他們分別從兩翼出發,沿著指向明斯克地區的向心方向實施進攻;同時,以第四集團軍和第九集團軍的各步兵軍構成合圍的對內正面,達到在別洛斯托克周圍實現合圍的目的。

六月二十二日,德軍發動了進攻。這正好比拿破崙入侵的日子早一天。古德里安和霍特的坦克部隊很快突破了俄軍的線,急速地向前猛衝,到第六天便在明斯克地區實行了會師。這時,他們深入俄國境內已達三百二十公里。在他們後面,幾個步兵軍也在斯洛尼姆附近實行了會師。但是,他們並未能阻止俄軍主力的撤退,俄軍從別洛斯托克那個「口袋」中衝了出來,向後撤走了。於是,德軍提出了下一步計畫,即在明斯克附近合圍俄軍主力。這一次獲得了成功,儘管有一小部分俄軍在封閉合圍圈之前溜掉了,但還是俘獲了三十萬俄軍官兵。這次大包圍所取得的成就,立即引起了一陣樂觀熱潮,甚至一些對希特勒入侵俄國抱著憂慮情緒的將領,也開始改變了看法。哈爾德就曾在七月三日的日記中寫道:「假使我說,在未來十四天之內,將會結束對俄戰役,看來不是過分誇張。」

可是,德軍的進攻卻非常不幸地停頓下來了。裝甲坦克部隊得到命令,在被圍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