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一八五四年到一九一四年

一八五一年的偉大「和平」博覽會閉幕以後,一個新的戰爭時代緊接著又開始了。在這一連串的軍事衝突當中,第一次戰爭在軍事和政治方面都沒有取得決定性的成果。然而,從這個毫無價值和前途暗淡的克里米亞戰爭中,我們還是可以吸取某些消極的教訓。其中最主要的一條,就是證明採取直接路線毫無效果。當將軍們的眼睛被蒙蔽而胡衝瞎撞時,發生一個副官率領一個輕型旅向俄軍炮口衝來的事件,那是毫不足怪的。在英國陸軍中,直接性這個特點,使得一切的行動都是那樣墨守成規,拘泥於死板的形式。這種情況弄得法軍指揮官康羅貝爾大惑不解。經過許多年以後,當他應邀參加一次英國宮廷舞會的時候,他才恍然大悟,並且驚訝地說:「原來英國人打仗正和維多利亞女王跳舞一樣!」不過,俄國人受制於直接路線的程度,也不見得比英國人低些。據說某一次,他們企圖實現機動,一個團進行了整整一天的行軍,黃昏時到達了塞瓦斯托波爾,正好就是早晨出發的地點。

在研究克里米亞戰爭那些令人失望的經驗時,我們不能忽視,當然也不應該誇大這樣一個事實:自從滑鐵盧戰役以後,已經過了四十年,在此期間,歐洲國家的陸軍較之過去已變得更加職業化了。這個事實的意義,當然不是用來作為反對職業化軍隊的藉口,不過可以促使人們思考,想一想職業化方面可能蘊育的潛在危險。特別是對於那些較高階層的軍人,由於他們服役時間較長,如果不同外界的事物和思想經常接觸,接受新的影響,那麼,他們之中的這種危險勢必更為嚴重。從另一方面來看,在美國內戰的最初階段,正好又暴露出了非職業化軍隊的弱點。對於提高軍隊的戰鬥力來說,部隊經過訓練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只有訓練才能培養鍛煉出一個有效的工具,使將領們在使用的時候可以得心應手。所以,一個長期的戰爭,或者一個短期的和平,對於建立這樣的軍隊是最有利的條件。不過,如果戰爭工具的素質超過了將領的才能,那麼,就整個軍事體系來說,也就出了毛病。

關於這一點,也和其他的關係一樣,在一八六一年至一八六五年的美國內戰中,可以看出明顯的對照。那些軍事領袖,特別是南方的,基本上都是從一些選擇軍事作為自己職業的人中選拔出來的。當然,他們研究過軍事,但其職業生活並不盡同,有些人擔任過文職,有些人則是利用空餘時間進行過私人性質的研究。所以,操場並不是他們的基地,也不能限制他們戰略觀點的發展。不過,儘管各種觀點視界廣闊,可以用來發展這些觀點的源泉(原料)豐富,但是,還可以這樣說,在戰爭初期的「局部戰略」,以及各主要戰沒的實施,必然是由傳統性的目的來決定的。

由於鐵路的發展,這種趨勢更加變本加厲。鐵路使得部隊運動的速度大大提高了。可是,作為真正快速性的必不可少的另一個組成部分,即機動的靈活性,卻不因為有了鐵路而有所增加。美國的國內戰爭,是鐵路運輸在其中起了重大作用的第一次戰爭。而鐵路的線路是固定的,因此,依靠鐵路運輸來調動軍隊的戰略,自然也是直接路線的戰略。

而且,在這次和以後的各次戰爭中,陸軍的物質保障,也主要地仰賴於鐵路。由於鐵路的出現使得部隊的補給變得比較簡便,那些指揮官們便一味擴充部隊的數量,而不去考慮這將對其戰鬥力產生什麼影響的問題。結果便出現了一種反常的現象:這種新型運輸工具發展以後,不僅沒有提高部隊的快速性,甚至反而降低了原有的快速性。這是因為,鐵路大大促進了軍隊數量的增長,能夠調運大量的部隊,保障給他們提供為有效地進行戰鬥所需的各種補給品,但是,鐵路也使得軍隊的物質消耗量不斷擴大,結果便使他們束縛在補給站的附近。這樣,軍隊在距離很遠的情況下,其補給品有如千鈞一髮似地吊在一條線上,也就是說,完全依賴著漫長的鐵路線不停地進行工作,而這個鐵路線本身,卻是極容易遭到破壞的。

這些特點在美國內戰初期即已顯示出來了,而到一八六四年時,則表現得更為明顯。北軍習慣於過正常補給的生活,所以比他們的敵人更易於遭受危險。特別是在西部戰場上,部隊的補給是靠鐵路運輸來供應的,而這條鐵路線卻隨時都可遭到南軍卓越的騎兵將領如福里斯特和摩根等人的破壞。他們的襲擊是後來作戰行動的一個先兆,預示著大量軍隊的交通線,是可以用空軍和裝甲兵來加以破壞的。最後,北軍方面也發現了薛爾曼這個將才。薛爾曼比他同時代的,和以後的其他人都更清楚地認識了屢遭失敗的原因。他的觀點一直延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即新的軍事思想學派產生時為止。所以,薛爾曼可以算是近代機械化軍隊和機動性戰爭擁護者的鼻祖。當時,敵人切斷了薛爾曼的鐵路線,給他以打擊。於是薛爾曼也採取打擊敵人交通線的辦法來使自己避免威脅。他堅信,要想使自己保持足夠的戰略機動能力,而消除突然遭受毀滅性打擊的威脅,必須把自己解脫出來,不能受一條像鐵路那樣固定的輸送線所束縛。這就是說,應當設法使自己的軍隊攜帶所有一切必須的補給品,因此,就必須把部隊的物資需要量壓縮到最小限度。換句話說,為了使部隊能夠進行長距離行軍而不喪失快速力,就必須減輕包袱,把補給品減到最小限度。薛爾曼採取這個方法精減了自己的後方機構,擺脫了對於鐵路交通線的依賴,從而躍進到了南軍的「後門」。這樣,他得以切斷敵軍主力賴以獲得供應的交通線,從根基上癱瘓了敵人的補給系統。薛爾曼的這次機動取得了令入震驚的成就。

美國內戰

在戰爭初期,雙方都力圖以直接的正面進攻辦法來奪取勝利。因此,無論在弗吉尼亞,還是在密蘇里,都沒有取得決定性的結果。後來,到了一八六二年,麥克里蘭被任命為北軍的總司令。他制定了一個計畫,利用海軍艦隊把北軍部隊送到敵軍的戰略翼側。這個計畫與陸上的直接進攻相比,能夠縮短接近敵人首都里士滿的距離。但當時的設計者,看來並沒有把它當作是一條真正的間接路線。這個計畫被林肯總統否定了,因為他不願意作這種故意的冒險。同時,總統還留下了麥克多維爾的一個軍,用來防衛華盛頓。這樣,他不僅使麥克里蘭減少了一部分兵力,而且更使他無法利用華盛頓來當作誘敵的工具,而這一點卻正是保障順利實施其計畫所不可缺少的。

麥克里蘭登陸以後,在約克敦前面耽擱了整整一個月的時間,後來終於不得不改變計畫。他只好與麥克多維爾協同行動,沿著向心的方向實施進攻。這只能算是部分的間接路線。麥克多維爾當時奉命從華盛頓到里士滿實施陸上的直接進攻。可是,南軍名將「石牆」傑克遜卻在謝南多亞河谷地實行了機動,並且強烈地震撼著華盛頓的政府,使它又取消了麥克多維爾參加這次進攻的命令。儘管如此,麥克里蘭的先頭部隊還是到達了離里士滿只有六公里半的地方,並且準備了作最後的衝擊,但是李將軍集中了足夠的兵力把他們擊退了。在這次「七日之戰」中,麥克里蘭儘管受到了戰術性的挫敗,但他還是取得了戰略上的優勢,而且其勢頭比戰爭的前一階段還要明顯有利。他的迂迴運動計畫固然遭到了破壞,但並不妨礙他自己的基地往南移,轉移到了詹姆斯河地區。這樣,他不僅可以保障自己交通線的安全,而且更加逼近了敵人從里士滿通往南方各地的交通線,使其受到威脅。

可惜的是,因為戰略的變化,麥克里蘭的這個戰略優勢很快就喪失了。由於政治上的原因,哈里克被任命為北軍的總司令。他隨即命令麥克里蘭率領所部乘船返回北方,與波普將軍會師,並一起從陸上向里士滿實施正面的進攻。這正好像歷史上的慣例一樣,當直接把兵力增加一倍的時候,其突擊力量並不能相應增加,而且相反,由於這時敵人比較容易判定對方最可能的進攻方向,因而其軍隊的實力竟有可能減少一半。哈里克的戰略,正是根據集中兵力的原則制定的,因而也暴露了上面所述這個通常辦法的弱點。他的這個直接路線戰略是毫無效果的。直到一八六二年的下半年,在十二月十三日的弗雷德里克堡流血戰鬥中,表現得最為明顯。一八六三年,北軍仍然採取這個戰略,因此,他們不僅不能前進到里士滿,反而使南軍在粉碎他們的進攻之後侵入了北方的領土。

南軍侵入北方的初期,從戰略觀點來看,是具有機動性的。可是,當李將軍把握不住,拉長戰線,在哈里斯堡向米德將軍的陣地實施正面強攻時,其戰略機動的意義也就喪失了。強攻持續了三天,到第三天黃昏時,他已經損失了差不多一半兵力。到年底時,雙方都回到了原來的出發位置,因為拼得精疲力竭,只好憑藉拉皮丹河與拉巴赫羅克河的掩護而相互對峙著。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種相互都作直接進攻的戰役中,通常總是防禦一方有利的,但也只是限於擊退對方的衝擊為止。在這種戰略條件下,防禦方面固然比較消極,但是可以少作一些無謂的犧牲,因此在雙方的直接路線戰略中,它的直接性自然要少一點。

通常認為,李將軍在哈里斯堡的進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