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希臘時代的戰爭——埃帕米農達斯、菲力浦和亞歷山大

歐洲歷史上的第一次大戰,即「大波斯戰爭」,是我們進行研究的一個最自然的起點。在這個時期裡,戰略還是處在萌芽狀態,因此,我們不能指望從這裡取得許多教益。但是,「馬拉松」這個字眼已經深深銘刻在人們的記憶當中,並且非常有力地鼓舞看所有研究歷史的人們,以至於決不可以對它輕視。而對於古希臘人來說,這個字眼所造成的印象尤為深刻。因此,在此以後的各個世紀中,首先是希臘人,而後加上歐洲人,都把馬拉松戰役的意義過分地誇大了。然而,如果不作過分誇大而準確地估價它的重要性,那麼它的戰略意義會反而顯得更加清晰。

西元前四百九十年,波斯人採取侵略行動,進行了一次小規模的遠征,其目的是要教訓一下埃勒特里亞和雅典這兩個在波斯王大流士眼中的希臘城邦小國,叫它們莫管閒事,不要插手別國的事務,即不要唆使波屬小亞細亞境內的希臘族人圖謀暴亂。埃勒特里亞很快被波斯人滅亡了,其國民被強迫遷移到波斯灣沿岸一帶居住。而後,波斯人開始向雅典進攻。大家後來知道,當時雅典城邦內的極端民主黨有意支持波斯人的武裝入侵,企圖藉助波斯人的勢力來挫敗保守黨。波斯人考慮到這一情況,沒有直接向雅典城進攻,而是使軍隊在雅典城東北二十四哩處的馬拉松登陸。他們採取這樣的機動,是企圖以此把雅典的陸軍誆騙出城,使自己的支持者便於在雅典城內奪取政權。他們耽心,採取直接進攻雅典城的辦法,可能有礙於支持者發起暴動,甚至有可能迫使他們也起來反抗自己。而採取直接進攻的話,則波斯人還面臨著另外一個艱難的任務,那就是必須進行攻城戰。

如果波斯人的企圖真是這樣,那麼他們的詭計可以說是已經得逞。雅典陸軍果然開向馬拉松,去迎擊波軍。而在此時,波斯人卻開始執行他們下一階段的戰略計劃。他們留下部分兵力作為掩護,把自己的主力重新裝上船隻,其目的是想繞道開往法里隆,並在那裡登陸,然後從那裡猛撲到沒有防衛的雅典城。這個戰略計畫無疑是很精明巧妙的,可是由於多種情況的制約,結果卻沒有成功。

由於主將米太雅德具有頑強毅力,雅典軍隊採取了自己唯一可行的辦法,立即向波斯的掩護部隊發起進攻,並且取得了馬拉松戰役的勝利。這次戰役所以獲勝,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希臘方面的武器裝備比較精良,他們的長矛和盔甲經常都對波斯人擁有優勢,馬拉松戰役是進行得很緊張的,實際上比後來愛國主義傳說所描繪的還要激烈。不過,波斯掩護部隊的大部分兵力還是安全地上船撤走了。雅典軍隊在頑強戰鬥獲得榮譽之後,隨即以更頑強的毅力進行強行軍,很快折回到了城裡。他們由於行動迅速,加上反對黨方面奪取政權的行動遲緩,終於使自己得救。在雅典陸軍回城以後,波斯人看到,要想奪取這個雅典城,那就非進行攻城戰不可。波斯人入侵的目的,本來只是想要懲罰一下希臘人,如果要以巨大犧牲來作代價,他們是不會樂意幹的,於是便自動撤回亞洲去了。

此後過了十年,波斯人又產生了一個企圖,於是再次調動大量兵力向希臘發動進攻。對於接受過去的教訓,希臘人的反映是遲鈍而緩慢的。直到西元前四百八十七年,雅典當局才開始擴充自己的海軍,而這卻是抵銷波斯陸軍優勢的決定性因素。可是,有充分的根據斷言,這一次希臘和歐洲所以得到拯救,卻是由於另外的原因。首先是埃及發生了騷亂。這使得波斯在西元前四百八十六年至四百八十四年不得不忙於那裡的事務。其次是大流士的死亡。他是當時波斯執政人物中最有才能的一個國王。

西元前四百八十一年,希臘重新面臨著波斯入侵的威脅,而且其規模比以前各次更為巨大。由於敵人入侵的規模空前巨大,希臘各城邦和國家被迫團結起來,並組成了反波斯同盟。而對波斯國王薛西斯來說,則是被迫採取直接向目標進攻的辦法。他調用的軍隊實在過於浩大,以至於不可能從海上進行輸送,因此被迫從陸地進軍。由於這一原因,波斯軍隊的補給儲備無法獲得解決,只得調用海軍予以支援協助。這樣一來,波斯的陸軍只能沿著海岸地區前進,而海軍艦隊必須緊靠陸軍進行活動。結果,陸海兩軍的行動部受到牽制。希臘方面卻能預定在幾個方向上等待敵人的進攻,因為波斯人要想繞過這些路線是不可能的。

希臘人利用地形條件逐次地構築了許多道陣地,有力地封鎖著進攻的敵人。這樣,正像格蘭蒂所說的那樣,如果不是由於希臘各邦內部意見分歧,那麼,「侵略者很可能永遠無法突進到溫泉關(即德摩比勒)以南地區」。可是,實際的情況並不是這樣,因而使歷史產生了一篇不朽的史詩。希臘的海軍艦隊在薩拉米島附近打敗了波斯艦隊,獲得了崇高的榮譽,徹底粉碎了敵人的入侵。薛西斯和整個波斯陸軍都在岸上看到自己的艦隊被擊毀,但卻毫無辦法進行支援,而這支艦隊對於他們,與其說是運輸工具,還不如說是補給來源,它比運輸更為重要。

應當指出,進行這次決定性海戰的有利因素,卻是希臘方面使用的一個計謀。我們可以把這個計謀看作是間接路線中的一種方式。當時,泰米斯托克利寫了一封信,說是希臘艦隊打算投降。波斯人受了誆騙,把艦隊開進了狹窄的侮峽,從而使自己數量上的優勢完全化為烏有。這一計謀所以能夠得逞,是因為波斯人誤信了過去的經驗,覺得這封信寫得很合情理。實際上,泰米斯托克利當時寫這樣一封信的內幕,是他害怕伯羅奔尼薩斯各城邦參加聯盟軍的將領們率軍從薩拉米撤退,因為那些將領曾在軍事會議上提出了這樣的建議。如果真的那樣撤退,雅典艦隊就將被迫單獨地同波斯艦隊作戰,並且使波斯艦隊有機會在公海上充分發揮其數量優勢的作用。

在波斯陣營裡,只有一個人反對薛西斯關於立即發起戰役的決定。這就來自哈里卡爾拉蘇斯的阿爾齊米西婭女王。她建議放棄這次戰役,而採取另外一個計畫,使波斯艦隊與陸軍部隊協同作戰去進攻伯羅奔尼薩斯海峽。她預料這樣可以迫使伯羅奔尼撒聯軍的艦隊面臨威脅而逃回自己的港口,從而瓦解整個希臘艦隊。她的建議看來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而且這一點也正是泰米斯托克利所耽心的。若不是波斯艦隊為了發起攻擊而封鎖了出海口,則伯羅奔尼薩斯聯軍的戰船一定會在第二天早晨逃之夭夭。

果然,波斯人的進攻一開始就很不順利。由於希臘艦隊中一些戰船在撤退,波斯艦隊受騙,跟隨著進行拐彎,而這些希臘戰船隻不過是作為誘餌行動,要使敵人的主力完全撲空。當時,擔任進攻的波斯大船開進了狹窄的海峽,尾隨著徐徐後撤的希臘戰船,為了趕上這批戰船,它們不得不加快劃槳速度,結果使許多大船擁擠在一起。這就使希臘艦隊有機可乘,得以向波斯艦隊的翼側實施反突擊而把它打敗。

此後七十年中,波斯人不敢再次入侵希臘,看來是害怕雅典海軍攻擊他們的交通線。可以舉下面的事實來證明這一論斷:當雅典艦隊在敘拉古遭到毀滅之後,波斯人的侵犯馬上就捲土重來了。這裡值得注意的是,從歷史經驗來看,在海戰中採取間接路線的戰略性機動,要比在陸戰中早得多。

這就表明,陸軍依靠交通線進行補給,已是後來發展階段的事情了。而海軍卻不同,它們早就被用來對付敵國的海上交通線和補給工具。

薩拉米之戰消除了波斯的威脅。此後,雅典成為整個希臘的盟主。直到西元前四百三十一年至四百零四年的伯羅奔尼薩斯戰爭結束,這一盟主地位才算告終。伯羅奔尼薩斯戰爭延續了二十七年,其時間實在太長了。它不僅使交戰的主要兩方打得精疲力竭,而且使那些形式上守著中立的國家也倒楣地受到了嚴重損害。其所以如此,是由於雙方在戰略上經常都是猶豫不決的,戰略毫無實效。

在這次戰爭的第一階段,斯巴達和它的同盟國方面曾打算直接入侵阿提卡。可是,對方在伯里克利的戰爭政策影響之下,使它們的多次計畫都未能獲得實行。伯里克利力圖避免在陸上作戰,主張使用雅典的強大海軍艦隊來襲擾敵人的航線,以此瓦解其鬥志。這就是所謂的「伯里克利戰略」,它和稍後一些時候出現的「費邊戰略」一樣,曾經是很出名的。可是,這個戰略的言詞表達有其局限性,使人難於瞭解戰爭的過程。為了避免誤解原意,在術語的使用上必須嚴格遵循確定的含義。

例如,所謂「戰略」一詞,從其直接含義來說,最好理解為「統帥藝術」,也就是對武裝力量進行實際的領導。它與「策略」不同。「策略」不僅決定對武裝力量的使用,而且要把其他手段(如經濟的、政治的和心理的手段)統統結合起來使用。所以,策略的付諸實行,就是較高一級戰略的運用,即所謂「大戰略」的運用。

「伯里克利戰略」與間接路線戰略也有所不同。間接路線戰略的任務在於破壞敵人的穩定性,以此達成勝利。伯里克利的計畫,實際上是一種大戰略,其目的是要逐步消耗敵人,使敵人相信他不可能奪取勝利,從而使自己最後獲勝。

對於雅典人來說,一次大瘟疫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