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衛城」作戰

在前一章中我們已經說過,一九四二—一九四三年之間的冬季戰役,是以俄軍在史達林格勒兩側的頓河和伏爾加河的突破為起點,而最後卻終於不曾使俄國最高統帥部獲得其所希望的決定性成功。

現在的問題就是德軍在一個夏季中應如何繼續作戰。很明顯,在喪失了許多主要的部隊之後,德軍已經不再有力量來發動另一次像一九四一年和一九四二年那樣巨大的攻勢。不過德軍方面若能有適當的領導,則下述的可能性卻還是有的,即設法消耗敵軍的實力,使他感到吃不消,而終於願意接受一個不分勝負的和平。就當時的情況來說,還決不是一種幻想。不過改用純粹防禦性的靜態戰爭,卻又還是不能達到這個目的。這一點,德軍並無足夠的師數來防守這個從波羅的海起,到黑海為止的綿長防線。第二點,俄軍也許會等到西方盟軍在歐洲登陸之後,才再採取行動——由於北非的戰局逆轉,這個危機也已經日益迫切。

德軍要想在東線上造成一個僵持的和局,是已經感覺到時間不多了。要想達到這個目標,則必須採取一種戰略的守勢,用局部性的強烈打擊來消耗敵軍兵力達到決定性程度——最重要的俘虜其大量的兵員。其先決條件就是應具有作戰的彈性,因為德軍指揮組織和戰鬥部隊仍具有優越的素質,所以我們還是佔了上風。

我們自然已經考慮到一旦泥濘季節終止後,俄國統帥部將會採取何種行動。史達林是否會等到其西方盟友在歐洲登陸之後,才再採取行動呢?雖然這似乎是非常自然的想法,但事實上卻有許多理由可以反駁它。因為去年秋季戰役中的巨大成功,毫無疑問也增加了俄國人的自信力。還有從心理的觀點來說,俄國領袖們已經把「解放俄國神聖領土」的口號喊得天花亂墜,他們是否好意思中途停止呢?還有俄國人是否想趕在其同盟國的前面先把巴爾幹搶到手,這本是俄羅斯擴張主義者的傳統目標。

假定敵人在損失補充完畢之後,即將重整攻勢,那麼似乎又可以斷定它的主力方面還是會指向德軍南翼方面——即向南面集團軍群進攻。

德軍正面有一個突出地區,從頓涅茨河與米斯河的交點起,一直到哈爾科夫附近為止,其中包括著在該城以南的重要工礦地區在內,似乎是正在等候敵人去加以切斷。假使敵人在哈爾科夫附近達到了突破的目的,甚或只是渡過了頓涅茨中游,則他也就仍能達到上個冬季中所未能達到的目標,在黑海岸上圍殲德軍的整個南翼。(此時A集團軍群還仍留在庫班半島之內!)這同一個打擊也能使他重獲寶貴的頓涅茨地區和烏克蘭的穀倉,並且打通達到巴爾幹和羅馬尼亞油田的道路,而對於土耳其也能產生政治上的影響。在東線沒有任何其他的地區,能夠比這裡使俄國獲得更多的軍事、經濟和政治利益。所以俄國的決定性攻勢是一定會指向南面集團軍群方面,不過因為俄國擁有數量優勢,所以在其他的地區中自然也會有作較小規模攻勢以張聲勢的可能性。

南面集團軍群總部已經幾次提醒陸軍總部和希特勒應該注意此種趨勢。後者所應作的最後決定就是要從全面情況上來判斷,我們是否應等候俄軍發動攻勢,然後再加以沉重的反擊呢?還是先發制人,在戰略防禦的結構之內,作一個有限的打擊呢?

集團軍群總部是主張採取前一種方案。因為它就作戰而言是比較有希望,並已在二月間向希特勒提出了一個計畫草案,它的構想是假定俄軍果如我們所預料的,從南北兩方向頓涅茨地區發動一個鉗形攻擊——在哈爾科夫附近遲早也會有一個輔助性的攻勢發動——那麼我們沿著頓涅茨河和米斯河的弧形防線就應該依照預定時間表加以放棄,以便把敵軍向西引誘使其趨向頓河的下游。同時,所有一切能動用的預備隊,尤其是裝甲兵的主力,則應集中在哈爾科夫以西的地區中,首先擊碎在那裡附近所能找到的敵軍攻擊兵力,然後再直趨正在向頓河下游前進的敵軍側面。這樣敵軍不但不能在黑海岸上圍殲我軍,其本身反而在亞速海岸上會遭到同樣的命運。

但是這個計畫卻不曾獲得希特勒的批准。他仍然偏重頓涅茨盆地的經濟價值,並且害怕即使只是暫時的撤退,也都足以影響到土耳其與羅馬尼亞的態度。但是其最大的偏見還是認為我們對於其在一九四一年冬季中從史達林手中所贏得的土地是應該寸土必爭的,他對他自己的成就是一向很自負的,認為只有那樣才使德軍免於作一個拿破崙式的撤退。不過此外,他毫無疑問也會感覺到這個計畫實在是太冒險。也許他內心裡是不相信他自己有這樣的能力,儘管對於戰術有時的確也十分敏感,但他究竟缺乏一個名將的能力。

所以,我們現在就一心只考慮先發制人的打擊,這又必須在俄軍恢復其在冬季戰役中的損失之前,而先作一個有限的迎頭痛擊。

俄軍在庫爾斯克城的周圍形成了一個突出地區,似乎是一個很合理想的目標。在這個地區中的俄軍面對著德軍中央和南面兩個集團軍群,在泥濘季節中雙方當然都是按兵不動。不過等到俄軍要發動攻勢時,就會以此為跳板而向我方集團軍群的側面進行打擊。假使我們的攻擊能夠成功。那麼在這個突出地區中的俄軍就有可觀的數量會被一網打盡。不過其條件卻是我們必須趕緊提早動手,以便使敵人感到措手不及。尤其是敵人必然要使用其在冬季戰役末期中已受重大損失的裝甲單位,於是更使我們有機會將其全部殲滅了。

這樣我們就要說到所謂「衛城」作戰(Uperation Citadel)了。這是德軍在東線上所發動的最後一個大攻勢。為向庫爾斯克突出地發動這個攻擊,南面集團軍群提供了兩個集團軍的兵力:第四裝甲集團軍和肯夫集團軍,一共為十一個裝甲師或裝甲步兵師和五個步兵師。為了這個目的,當然在頓涅茨河和米斯河的兵力都不免要作相當的抽調。

對於從北面的進攻,中央集團軍群提供第九集團軍的兵力,共包括著六個裝甲或裝甲步兵師和五個步兵師。在這一方面,主要的危險即為該集團軍必須在阿內爾附近以東的突出地中集中,而敵軍卻可以從東面和北面攻擊其背面。

「衛城」作戰在時間上的配合是決定在六月上旬開始,因為到那個時候地面可能已經夠乾燥了,但敵人卻仍未完成其整補工作——而尤其是其裝甲兵力。

可是到了五月開始時,希特勒卻違反了兩位集團軍群總司令的忠告,而硬把發動作戰的時間推遲到六月間,因為他認為到了那時,我們的裝甲師可以獲得新坦克而更將增強了其實力。甚至於當我們向他指出,由於突尼西亞的情況發展,假使「衛城」作戰的開始若再延遲,結果就可能會有與敵人在歐陸登陸的時間相重合的危險之後,希特勒卻還是堅持他自己的意見,同時他也不曾認清時間愈延長下去,則俄軍的坦克數量也就會愈多,因為他們的坦克產量毫無疑問超過了德國。因為我們自己的新坦克交貨遲誤之故,結果直等到七月初,本集團軍群才能發動「衛城」作戰,到了那時先下手打擊的利益是早已喪失殆盡了。這個作戰的原始觀念本是要乘敵軍尚未整補完成之前就先動手攻擊的。同時這也是必然,我們等待的時間愈長,則南面集團軍群在頓涅茨—米斯突出地區中的部隊所面臨的威脅也就愈大,因為他們所有一切的裝甲兵力都已經抽走了。同樣,作為中央集團軍群第九集團軍躍出基地的阿內爾突出地也更感威脅。

七月五日,德軍終於能夠發動攻擊了。雖然用盡了一切的欺敵和偽裝手段,但因為延遲了許久的時間,我們遂終於無法使敵人完全不知道而感受奇襲了。

在中央集團軍群方面,第九集團軍在最初兩天中能夠透入敵方的要塞防線約達九英里的深度。在經過一場苦戰之後,它又擊敗了敵方預備隊的逆襲,再繼續前進了幾英里。直到七月九日,才終於停頓不前了,因為敵方正面後方有一個支配性的高地擋住了它的進路。該集團軍未擬稍息幾天再進攻,可是敵人卻破壞了它的計畫,後者在七月十一日從北面和東北面,向阿內爾突出地大舉進攻。為了支援防守該地區的第二裝甲集團軍,中央集團軍群總部遂不得不從第九集團軍中抽回強大的機動兵力。

在南面集團軍群方面的攻勢發展卻比較有利。在這一方面也是要透過敵方的縱深防禦陣地,所以進展也是同樣困難而遲緩。不過到了七月十一日時,它卻終於達到普羅霍羅夫卡(Prokhorovka)和阿波揚(Obcyan)地區。在這個時候也擊敗了敵方機動預備隊所作的反擊,敵方的十個坦克或機械化軍均被擊潰及受到嚴重損失。到了七月十三日,面對著南面集團軍群的敵軍共被俘了二萬四千人、損失坦克一千八百輛、野炮二百六十七門、反坦克炮一千零八十門。

七月十三日,當戰鬥達到了其高潮,勝利似乎即在眼前之際,兩個集團軍群的總司令被希特勒召往彙報。他在開會時。首先宣佈西方盟軍已在西西里島登陸,所以情況是已經發生了一個嚴重的逆轉。義大利人甚至於不想抵抗,這個島要算是已經丟定了。因為盟軍的次一個行動可能即為在巴爾幹或義大利南部登陸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