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戰役的戰略基礎

為了了解這次在南翼上的決定性戰役的重要性,以及其所包括著的危險程度,我們必須簡略的檢討在開始時的作戰形勢。

在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二年的冬季中,俄國的軍事資源只足以阻止德軍對於莫斯科的攻擊。於是到了一九四二年的夏季中,戰線又再度向東推進,最後終於達到了伏爾加河和高加索。

但是現在——在一九四二年到一九四三年之間的冬季中——敵人終於感覺到已經有足夠的力量來從我們手中奪取主動權了。今後的問題就是在那一個冬天裡,否能採取決定性的步驟使德軍在東線遭受到失敗。史達林格勒的失敗雖然慘重無比,但就整個戰爭而言,它還不能算是決定性的一擊,可是若德軍整個南翼被殲滅了,則即可以為俄軍對德國的勝利鋪路了。俄國最高統帥部有兩個理由可以希望在東線的南翼上達到這個目標。第一是俄國的兵力擁有絕對數量優勢,第二是由於德國人的領導當局在史達林格勒犯了極大的錯誤,所以使他們在作戰上居於有利的地位。俄國人毫無疑問在追求這個目標,儘管他們並未能獲得成功。

在一九四二年十一月間,德軍的正面構成了一個寬廣的弧線,在高加索和烏克蘭東部的地區中,一直向東彎起,這條弧線的右翼在羅弗羅西斯克(Novorossisk)碰到了黑海,沿著A集團軍群(第十七集團軍與第一裝甲集團軍)的正面通過高加索北部,但在東面卻並未實際與裡海接觸。

這條正面的縱深開放著的側面,面向南方,只有第十六摩托化師在東面向著伏爾加河下游的方向上,擔負掩護的任務。這個師位置在依里斯塔以東的卡米克大草原上。

B集團軍群的連續防線僅在史達林格勒以南的某一點才開始。從史達林格勒它退向頓河之上,然後沿著頓河直達沃羅涅什為止。在這個集團軍群之內,所有的部隊為羅馬尼亞第四集團軍、第四裝甲集團軍、第六集團軍、羅馬尼亞第三集團軍,一個義大利和一個匈牙利集團軍,然後才是德國第二集團軍。德國兵力的主力過去幾個月來都陷在史達林格勒的附近,所以其餘的正面,尤其是頓河一線,主要交由盟軍負責。在A集團軍群或B集團軍群正面的後方,根本上沒有任何值得一提的預備隊。

敵軍方面,他們的各個集團軍組成了一個「高加索方面軍」,一個「西南方面軍」和一個「沃羅涅什方面軍」,不僅在第一線上擁有優勢的兵力,而且在所有這些集團軍群(即方面軍)和東線的中央或莫斯科地區中,以及其大後方地區中,也都有巨大的預備隊。

為了了解這種情況的真正危險,以及其對於敵方有利的程度,我們應該首先弄清一兩個具有戰略重要性的距離。

從十一月十九日羅馬尼亞第三集團軍被擊潰的頓河地區中(即面對克里門斯卡亞俄軍頓河橋頭陣地以及西方的地區)起,和從義大利集團軍在康桑斯卡亞(Kassanskaya)兩側所佔領的地區起,到羅斯托夫的頓河渡口為止,其間的距離只比一百八十五英里略多一點。不僅整個的A集團軍群,而且連同羅馬尼亞第四集團軍和第四裝甲集團軍在內,其後方交通線都要通過羅斯托夫。但是A集團軍群的左翼距離羅斯托夫卻至少為三百七十五英里,而位置在史達林格勒以南的第四裝甲集團軍也在大約二百五十英里以外。

在更後方的地區中,德軍左翼的交通線又越過在查波羅齊(Zaporozhye)和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Dnepropetrovsk)的第聶伯河渡口。通過克里米亞和越過刻赤海峽的聯繫也不十分有效。這些在德軍南翼後方的重要第聶伯河渡口距離史達林格勒在四百四十英里以外,而到高加索正面的左翼則更在五百六十英里以上。另一方面,它們到頓河的敵軍正面,僅二百六十英里,無論從康桑斯卡亞到查波羅齊,或從斯弗波達(Svoboda)到聶羅皮托夫斯克都是如此!

這種情況的實際意義是什麼,我從個人經驗上了解得太清楚了。我在一九四一年的夏天,曾經率領第五十六裝甲軍從提爾希特進到芬斯克,在四天之中走過了一百九十餘英里的距離。而且當我如此前進時,還面對敵軍相當頑強的抵抗,都是目前義大利和匈牙利集團軍在頓河的抵抗所不能比擬的。而俄軍在其前線後方又還控制有許多預備隊,這也是我們在一九四二年冬季戰役中所沒有的。

除了戰略利益以外,俄軍還擁有巨大的數量優勢。當頓河集團軍群開始奮鬥之際,敵我兩軍兵力之比已見前章。在冬季中這種比例的發展,可以從下述兩個數位上來表示。在一九四三年三月間,南面集團軍群(以前的番號為頓河集團軍群)在從亞速海到哈爾科夫以北之間的長達四百三十五英里的正面,一共只有三十二個師的兵力。面對著這個地區,敵人在前線上或其後方都有三百四十一個大單位,分別由步兵師、裝甲或機械化旅和騎兵師所構成。

頓河集團軍群的戰鬥條件是經常受到兩個因素的支配:

第一點,一種壓倒性數量優勢。即使當這個集團軍群,受到第一裝甲集團軍的大部份,和陸軍總部所提供的新兵力的增強時,一共也只有三個德國集團軍,後來才增為四個。但是德軍對俄軍的比例卻仍為一比七。(俄國某些單位在數量上不及德軍一個師,這個事實已經計入)。

第二點,另外還有一個極大的內在戰略危險,敵軍的數量既然要比我們遠較強大,而且當我們的同盟軍崩潰之後,他們在此時也享有完全的行動自由,同時他們達到德軍南翼生命線——羅斯托夫和第聶伯河渡口——的距離也遠較我們為近。

這兩個因素聯合在一起,即足以暗示德軍南翼所面臨的危險。一旦當其補給線被切斷之後,就會全部被迫退向艾左夫河或黑海的海岸上,而最終在那裡接受毀滅的命運——俄國的黑海艦隊也恰好能夠構成封鎖。等到頓河集團軍群及A集團軍群被毀滅之後,整個東線的命運遲早也就會註定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