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的競賽

我們與敵人之間,現在開始要作生死的競賽了。我們自己的目標是要救出第六集團軍,但是為了這個目標,我們卻不惜用頓河集團軍群和A集團軍群來作孤注一擲。

這個競賽就是要決定,是否在敵軍迫使我們停止這個作戰之前,第四裝甲集團軍的援兵能夠與第六集團軍在頓河的東岸會合呢?敵人可以擊破我們在齊爾河的脆弱防線,或是本集團軍群的左翼(更可能包括B集團軍群的右翼在內),以使他們居於可以切斷頓河集團軍群和A集團軍群的一切後方交通線的位置上。

一方面想在頓河東岸發動和維持一個攻擊作戰,而另一方面,上述的危險卻日益增加,所以現在冒的風險前所未有。我不能夠相信希特勒在此時已經充分認清了局勢的嚴重,否則他應該會採取較果斷的措施,至少應該設法增強第四裝甲集團軍,以加速對史達林格勒的援救。可是事實上,卻誠如柴茲勒爾所云,「他除了遇事掣肘以外,毫無建樹。」我們可以舉例如下:他把第十七裝甲師控制在錯誤的點上,使其在最緊急的階段中未能投入戰鬥;他又控制著第十六摩托化師,直到時間已經太遲時才肯放手。希特勒時常批評將軍們和總參謀部軍官們,都只會「計算」而不敢冒險。可是這一次的事實對於他個人的說法卻是一個極有力的反駁。頓河集團軍群在整個南翼都有全軍覆沒的危險時,不顧一切地命令第四裝甲集團軍向史達林格勒進攻,這可以算是一個極大的冒險,可是希特勒卻並不熱烈支持它。

這個與死亡的競賽從十二月十二日開始,第四裝甲集團軍在那一天向史達林格勒進攻。此處只能加以概括的敘述,因為當時的情況瞬息萬變,而敵人又不斷投入生力軍——特別是坦克。

在這個階段中充分表現出我們裝甲車輛和坦克人員的優秀素質,同時也顯示出我們裝甲兵的英勇和反坦克單位的技巧。第六裝甲師是一個有經驗的老裝甲師,師長勞斯將軍(Gen‧Rauss)和坦克專家胡勒爾多夫上校(Col‧V‧Hunersdorff)都是值得敬佩的(後者不幸陣亡了),該師的坦克和突擊炮也都是齊全的。相反,第二十三裝甲師的命運卻恰好成一個強烈的對比,它僅有二十輛可用的坦克!該師長弗爾曼將軍(Gen‧V‧Vormann)為我在陸軍總部時的同事,在第一次大戰時曾經負傷五次。

現在至少我們把這個戰鬥中的重要情節略述如下,這都是與其結果具有重要關係的。

當第五十七軍在頓河之東柯特尼可夫附近完成了集中之後,自十二月十日起,強大的敵軍已經再度攻擊我們在下齊爾河的正面。現在很明顯,從這一方面抽出第四十八裝甲軍用來從齊爾河頓河之間的橋頭陣地中突出,與第五十七裝甲軍合作的設想,已經不可能實現。

於是第五十七裝甲軍就更有趕緊行動之必要。當該軍還正在下火車和作最後集中時,敵人已經企圖來攻,在粉碎敵人此項企圖之後,該軍遂能於十二月十二日越過出發陣地。在它的側面,東面為伏爾加河,由羅馬尼亞第七軍負責掩護,西面為頓河,由羅馬尼亞第六軍負責掩護。這次攻擊顯然使敵人受到了奇襲,因為他們似乎沒有料想到會來得那樣快,所以該軍的最初進展頗為順利。不過敵人這次卻不採取防禦的戰術,他匆忙從史達林格勒地區調來生力軍,一再反攻以奪回我方坦克所佔領的陣地,並且企圖用其數量占優的裝甲兵力來包圍我們的小單位。雖然累次擊毀強敵,但直到十二月十七日為止,第五十七裝甲軍還是未能獲得任何決定性戰果。到了這一天,第十七裝甲師也終於能夠參加頓河東岸的戰鬥。經集團軍群總部一再要求,陸軍總部終於下放了這個師的支配權。可是這個師的位置是在集團軍群左翼的後方,所以必須要經過很遠的行軍,並從波特門金斯卡亞(Potemkinskaya)的橋樑上渡過頓河,然後才能參加東岸的戰鬥。

當第五十七裝甲軍正在頓河東岸企圖爭取決定性戰果時,敵人卻在西岸加強努力,以使德軍在齊爾河的防線總崩潰。尤其是已經完全了解了我們設在齊爾河與頓河交點上的橋頭陣地(包括頓河橋樑在內)所具有的重要性,所以自十二月十二日起,這裡已經成為俄軍累次大舉進攻的目標。到了十二月十四日,我們被迫必須放棄並爆破該橋。到了十二月十五日,齊爾河下游正面的戰鬥就顯然只有幾天好打了。

但是同時,在頓河的大河灣中,又發生了一個新的危險。十二月十五日就有明顯跡象,足以表示敵人企圖向頓河集團軍群的左翼與B集團軍群的右翼發動攻擊。次日敵人就發動了局部攻擊。最初我們還不能完全了解敵人的意圖,因為他可能是像過去的老辦法一樣,先到處試探,然後再作決定的突破,又可能只是阻止我們從這個地區抽調兵力去向頓河東岸的戰場上增援。不過不久以後,我們的無線電竊聽卻發現了一個新集團軍的番號(第三近衛集團軍),這暗示敵人有作深入突破(可能直搗羅斯托夫)的意圖。

本集團軍群正在頓河東岸進行援救第六集團軍的戰鬥,所以在左翼方面當然無法再作一個決定性的戰鬥。因此只能儘量拖延時間。所以負責那一方向的何立德集團軍,奉命使用必要的預備隊遲滯敵軍,集團軍群總部准其向後縮短戰線,但卻應隨時注意與B集團軍群的右翼保持連續的關係。

十二月十八日要算是一個第一等的危機日。

在頓河以東,儘管第十七裝甲師已經趕上了,但是第五十七裝甲軍卻仍然不能夠迅速衝到史達林格勒的附近,形成便於第六集團軍突圍的條件。相反,該軍卻有被迫採取守勢的可能,因為敵人正在從包圍圈上不斷抽調兵力向它反攻。

在齊爾河下遊方面。苦戰仍在進行中,儘管敵人尚未透入我軍的防線。在集團軍群的左翼,卻有一個最嚴重的危機正在形成中,敵人已經開始向何立德集團軍和構成B集團軍群右翼的義大利集團軍,發動一次大規模攻擊。

就何立德集團軍而言,那兩個羅馬尼亞集團軍證明擋不住這樣的廝殺,而如果同盟國的部隊全線潰退,只靠幾個德國師也很難站住腳跟。更糟糕的是敵人經過第一次突擊,就擊潰了義大利集團軍,結果使頓河集團軍群的側面完全暴露。

同一天,集團軍群總部要求陸軍總部立即採取步驟,使第六集團軍向第四裝甲集團軍方面突圍。等到第十七裝甲師完全發揮威力,第五十七裝甲軍仍然還有機會向包圍圈的方向上再進一步。換言之,頓河東岸的戰鬥仍有好轉的希望。不過假使當第四裝甲集團軍一開始發動救援作戰時,第十七裝甲師和第十六摩托化師(後者現在還被牽制在依里斯塔)就能全體參加,則結果就會更為有利了!

儘管我們堅決認為有必要立即允許第六集團軍衝出史達林格勒,可是希特勒仍拒絕批准——同時其總參謀長又告訴我們由於義大利集團軍崩潰,所有正在調動中的兵力都已經奉命向B集團軍群方向增援。在此時還要研究史達林格勒能否繼續堅守,足以證明統帥部並未——或不準備——認識情況的嚴重。

希特勒在這個階段中,雖仍然拒絕讓第六集團軍撤出史達林格勒,但他卻並不能阻止集團軍群總部至少要作如此的準備。十二月十八日,我派了我的情報處長,艾斯曼少校(Maj‧Eismann)飛入包圍圈,把我們對於突圍行動的意見告訴第六集團軍,那在最近的將來就毫無疑問會變得具有必要性的。

以下就是他所要說的要點:

齊爾河戰線上的緊急情況,而更危急的是集團軍群左翼的情況,都顯示出第四裝甲集團軍在頓河以東援救第六集團軍的作戰,只能繼續一個極有限的時間。此外,這個裝甲集團軍能否一直衝到實際上的包圍圈上也頗有疑問,因為敵人正在不斷投入生力軍以阻止他們。不過基於同樣的理由,第六集團軍在現在突圍的機會卻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要好一點。第四裝甲集團軍與第六集團軍能否會合,就要看後者今後能否積極參加這場戰鬥而定。當它一開始向西南突圍時,敵人就不能再繼續抽調其包圍兵力,於是第四裝甲集團軍又可以繼續向包圍圈前進。

在第六集團軍於十二月一日所提到的「冬季風暴」作戰命令中,所分配給該集團軍的任務如下:準備向西突圍,直到頓斯卡亞沙里特沙為止,以求與第四裝甲集團軍取得接觸。現在這個任務可能更要擴展。第六集團軍應該儘量向西南挺進,直到它實際上與第四裝甲集團軍會合時為止。「冬季風暴」命令中還表面上規定第六集團軍仍應依照希特勒的命令,守住史達林格勒,現在這個新計畫卻暗示它應該分區撤退以便持續向西南突圍。

艾斯曼少校同時指出,儘管集團軍群總部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但是它不相信空運的情況會改善,使得第六集團軍能長期堅守史達林格勒。

艾斯曼少校的任務就是為了想要調和兩個司令部之間的意見,結果卻並不能令人感到滿意。保盧斯本人對於艾斯曼所告訴他的一切,並非毫無印象,但他卻強調指出自己所面臨任務的困難與風險。該集團軍作戰處長和軍需處長也同樣向艾斯曼少校強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