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爾河正面的危機

在何立德集團軍的地區中(也就是羅馬尼亞第三集團軍的地區中),情況的演變卻很嚴重。這裡在齊爾河的下游,從其與頓河的交點起,到向上游約四十五英里之一點為止,地面部隊除了幾個高射炮兵群以外,就只有由B級單位和第六集團軍中請假後歸隊的人員所組成的警戒單位。以後才增加了兩個空軍師(那原來是指撥給何立德集團軍的),但因為他們完全缺乏戰鬥經驗,並且又缺乏有經驗的軍官和軍士,所以用處也極為有限。

當十一月間俄軍突破了羅馬尼亞第三集團軍的防禦時,在波爾西特爾羅夫斯基(Bolshoi Ternovsky)的齊爾河灣與仍然完整無恙的頓河正面之間被撕開了一個缺口。結果把羅馬尼亞第三集團軍在頓河的單位(第一和第二兩軍)的右翼向後曲折,並把殘破不堪的第二十二裝甲師和羅軍的殘部填入,才總算是堵塞住了。不過事實上,本已指撥給何立德集團軍的步兵師,也只好用在這裡,以使這條七十五英里長的防線可以獲得一種最低程度的穩定性。到了十二月初,即顯示了敵人有在齊爾河正面發動一個大攻勢的趨勢,兩天之後在該河的下游,就開始發現了敵方的強大炮兵。十二月三日,俄軍開始攻擊,連綿不絕地打擊各個點。敵軍愈是想突破,則情況也就變得愈為緊急。這沿河一線是我們所必須堅守的,因為我們在齊爾河與頓河交叉點上的橋頭陣地,包括在尼曾齊爾斯卡亞的頓河橋樑在內,對於援救第六集團軍的作戰而言,是至為重要的。此外,敵人若是突破了齊爾河防線,則又可以直趨莫羅梭夫斯基和塔特辛斯卡亞兩個機場,其間距離分別只有二十五英里和五十英里,也可以深入到頓涅茨河的渡口羅斯托夫。在這種環境中,本集團軍群已無選擇之餘地,只好同意把第四十八裝甲軍(它的第十一裝甲師和第三百三十六步兵師到此時均已抵達)暫時用來增強下齊爾河的防線。這個軍所擔負的是一種救火隊的工作,從這裡趕到那裡,以使這一條脆弱的防線不至於立即崩潰。自然,這暫時使何立德集團軍喪失了其唯一可以用來發動攻勢的兵力。不過一旦情況許可,我們還是希望能使該軍越過尼曾齊爾斯卡亞橋,以與第四裝甲集團軍的援兵相合作。

十二月九日,在激戰之後,敵軍對第六集團軍的攻擊開始停頓了。這也可能表示敵軍已在抽調兵力,來對抗德軍的解圍企圖。

在齊爾正面,敵軍仍不斷加強壓力,但在第四裝甲集團軍的北面,敵軍於其柯特尼可夫作戰失敗之後,似乎已具有戒心。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