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獅作戰

我想這是適當的位置,容許我在這裡對於希特勒的入侵計畫和使他放棄這個計畫的理由,可以略加評論。

假使希特勒是真正相信在法國被擊敗他就贏得了這次戰爭,而征服英國只不過是一個時間問題,那麼他才是錯到底了。英國人對於他的招降反應冰冷,證明英國的政府與人民都無法說服。

於是希特勒和三軍統帥部就要不得已而思其次了。

任何政治家或最高統帥,當戰爭中突然有全新的情況發生時,就都會要面臨著一個同樣的問題——或者是軍事上的挫敗,或者是政治方面有意想不到的發展,例如有一個另外的強國加入了敵方。在這種情況中,他也許將會毫無選擇的餘地,而必須把現有的「戰爭計畫」完全丟棄掉。同時,大家也許會感覺到他對自己的資源估計得太高,而對於敵人的則又未免估計得太低,所以才會受挫,或者是在政治判斷方面犯了錯誤。

但是當他的軍事作戰目標已經完全達到,而且更遠超過最初的料想,那麼一位國家元帥或最高統帥在研究何為「下一步驟」時,情形就大不相同。當時的德國究竟有沒有所謂「戰爭計畫」,實在是一個很大的疑問。

誠然,並無任何的戰爭是完全依照某一方面的固定計劃而發展。但是自從一九三九年九月起,希特勒即已冒險與英法兩國作戰,他也就有責任應該事先考慮到各種不同的可能發展以及應付的方法。非常明顯,在對法國的攻勢尚未發動之前,甚至在攻勢之中,德國的最高統帥部都毫無「戰爭計畫」,以決定一旦所希望的勝利贏得之後,還應該採取何種措施。希特勒希望英國人會自動投降,至於他的軍事顧問們,則感覺到應該等候「元首的決定」。

上述的情況是德國缺乏完善軍事高層組織的必然後果。當希特勒自兼最高統帥之際,他並不曾建立一個帝國總參謀部,負責處理大戰略的問題。事實上,在負責作政治決定的國家元首之下,並無一個軍事權威當局被授權負責擬定這種全盤戰略。從一開始,希特勒就是把最高統帥部當作是一個軍事秘書處看待,無論如何,它的負責人凱特爾也是一個最沒有能力向希特勒就戰略問題提供顧問意見的人。

至於說到三個軍種的總司令,希特勒實際上就完全不準許他們對於大戰略發生任何的影響。他們雖然也偶然在私人的談話中,可以發表對有關政策問題的意見,但是最後希特勒卻還是根據其自己的思考來作決定。希特勒是如此的堅持認為只有他有權決定一個政策,除了在挪威的作戰中,雷德爾(Raeder)也許曾經作最初的建議以外,據我所知再沒有其他有關全盤戰爭政策的基本決定,是可以歸功於任何一位三軍首腦的。

因為沒有任何機構曾經獲得草擬「戰爭計畫」的授權,而最高統帥部則更是如此,其結果是所有的人都只好聽命於「元首的直覺」。像凱特爾和戈林之流,對希特勒一直視為天生聖人,甘願俯首貼耳。而勃勞希契和雷德爾只好沉默地接受。事實上,所有三軍的總參謀部,在它們的內部固然也都進行過對長期政策的研究,但這對大局卻是毫無補益的(例如早在一九三九年到一九四○年的冬季,雷德爾元帥曾命令海軍總參謀部研究在英國海岸上登陸的技術可能性與要求。)。德國並無一個希特勒認為不僅是一個專家或是執行者,而且有資格負責主管全面戰略的真正的總參謀長。

這種指揮形式,其結果就是如我在上文中所說的,當西戰場的戰役結束之後,我們馬上就面對著下一步驟應如何進行的問題。

除此以外,德國的最高統帥部又有兩個新的事實要應付:

一‧有一個尚未擊敗的英國存在著,它還是不願意與德國媾和。

二‧我們的新鄰國俄國有出面干涉的危險,不管它現在如何裝著愛好和平。在一九三九年十一月間,當希特勒強調說明在西線有速戰速決的必要時,他也就早已認清了這個威脅的存在。

基於這兩個事實,很明顯第三帝國的最迫切任務就是應該趕緊結束與英國的戰爭,只有這樣才能使史達林錯過漁翁得利的機會。

假使無法使英德之間獲得諒解,則德國必須要嘗試用軍事實力消滅其最後的對手——英國。這實在是一個悲劇,因為在這段時間裡,雙方都不曾企圖用常識作基礎,一勞永逸地決定今後歐洲的命運。一點都不假,希特勒願意避免與英國之間的生死決鬥,因為他的真正目標是在東面。

不過在法國戰役結束之後,他在德國國會中所發表的和平試探講話卻未免太空泛,不可能引起良好反應。此外,希特勒此時因勝而驕,對於他自己的必勝已經具有狂熱的信心,所以即使對方同意和談,他是否肯接受一個以理智和正義為基礎的和約也似乎還頗有疑問。而且更進一步,他現在也已經是他自己行為的俘虜,他已經把波蘭的一半和波羅的海國家都送給了俄國,只有用一次新的戰爭才能收回這些土地。他容許義大利貪食法國的領土,使他自己對於其同盟國具有依賴作用。最後,自從吞併捷克之後,他在全世界上的信用已經破產,即使他願意簽訂任何協定,可是卻不會有人願意再相信他。

假使希特勒在擊敗了法國之後,能用談判的手段建立一個合理的和平,則德國人民對他就會高呼萬歲。

德國人並不想把那些波蘭人口占絕對多數的土地併入帝國版圖之內,他們也不想收回過去曾經一度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地區。所謂優秀種族應該支配歐洲甚至整個世界的觀念,除了少數狂熱的黨徒以外在德國並沒有人對它加以認真的考慮。希特勒只要吹一聲口哨,命令他的宣傳隊向後轉,則德國人民擁護合理和平的呼聲馬上就會自動表現出來。

不過在另一方面,英國的民族性——邱吉爾個人就是標準代表——卻很可能阻止英國人在戰爭的這個階段中或任何以後的階段中,對一個合理的和平解決作任何認真的考慮。英國人的韌性是很值得敬佩的,當他們一旦投入了戰鬥,不管當前的情況是如何艱險,他們都有打到底的決心。尤其是他們只知道無條件痛恨希特勒和他的政權,還有所謂「普魯士主義」,但卻忽視了俄國是一個更壞的政治制度,對於歐洲也是一個更大的威脅。此外英國政策也還有一種傳統的偏見,即維持歐洲的力量平衡。英國投入戰爭的最後動機即為重建這種平衡,因為德國在歐陸上太強大了,所以英國才要求擊敗它。英國人卻不曾認清世界局勢已經改變了,俄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的大害,所以世界性的力量平衡才是更大的需要。

除此以外,邱吉爾這個人也許具有過份的戰士氣質。他的心目中所注意的問題就只是戰鬥和最後的勝利,其視線不曾超過軍事目標透入政治的領域。僅僅在幾年以後,當俄國人已經進入了巴爾幹,邱吉爾才開始注意到此種發展的危險,可是到了此時,他卻已經鬥不過羅斯福與史達林的聯合勢力。

此外,像邱吉爾這樣的人,當然不會忽視俄國對於德國所具有的潛在威脅作用。不過專就戰爭而論,他卻認為這是對於英國有利的。相反,他卻從來不曾想到,若是此時與德國妥協言和,則不久兩個極權國家就會互相火拚。事實上,邱吉爾對於德俄兩國的強弱若能作冷靜的估計,他就一定會認清這是一個二虎相鬥兩敗俱傷的局勢。所以這個局勢的結果會自動使盎格魯撒克遜民族成為世界的主宰——姑不說這個鬥爭足以決定這兩個極權統治者的最後命運。

在一個獨裁、思想鬥爭、和「十字軍」的時代中,群眾的感情被放縱的宣傳所操縱,所謂「理性」簡直已經不存在。所以對於雙方人民和整個歐洲而言都至為不幸,英德兩國終於沒有其他的路好走,只好繼續打下去。

所以在西線戰役結束之後,德國最高統帥部對於下一步驟的問題的答案還是繼續對英國作戰。但是由於事實上德國方面並無一個超出了歐陸西戰場以外的戰爭計畫,所以也就註定了要產生嚴重的後果。現在當希特勒考慮入侵英國的計畫時(他卻並未真正下決心),一切達到這個目標的實際準備卻都沒有完成。因此,我們錯過了一個立即利用英國弱點的最好機會。現在才開始準備,終於浪費了許多的時間,結果使任何登陸的成功僅僅因為天氣的原因都變得大有疑問了。

這個最後的事實,再加上其他的因素(下文中將詳述),終於使希特勒有了理由(或者可以說是藉口)放棄其侵英的計畫,直接轉頭去打擊俄國。這個結果是大家都知道的。

在我尚未說明這個決定性改變的理由前,我覺得應首先分析,假使希特勒終於發動對英之戰,其成功的機會又有多大?

我們有三種方法可以使用,第一是切斷其海上補給線迫使英國人屈膝。因為德國現在已經完全據有挪威、荷蘭、比利時和法國的海岸,可以用它們來當作空中和潛艇戰的基地,所以就這點而言,德國的是比較有利的。

而資源方面卻不那麼有利。就海軍而言,潛艇的數量距離適當的標準還差得太遠了,而重型軍艦更談不上,尤其是航空母艦,即使對於潛艇戰而言,這些軍艦的合作也是必要的。此外,當我們尚未能使英國空軍喪失作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