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第十二章 萊特灣戰役

在海洋上對日本作戰——英國太平洋艦隊的建立——美國海上實力的增長——美國的戰術與日本的防禦——六月十五日在塞班島登陸——六月二十日海軍上將斯普魯恩贏得一場決定性的勝利——攻佔馬里亞納群島——東京的驚慌失措——向菲律賓群島推進——台灣的空戰——十月二十日美軍在萊特灣登陸——日軍總司令決定進行阻撓——海軍上將哈爾西和敵人的圈套——蘇裡高海峽的夜戰——美軍登陸行動的險境——自殺轟炸機的到來——海軍中將要栗田折轉回去——二十七艘日本軍艦被摧毀——一九四五年一月九日在林加延灣登陸——攻陷馬尼拉——美國贏得對中國南海的控制。

對日本的海戰現在正達到它的高峰。從孟加拉灣到中太平洋,盟國的海上實力日益佔了上風。到了一九四四年四月,英國的三艘主力艦、兩艘航空母艦和一些輕型艦艇已在錫蘭集結。這些又得到美國航空母艦「薩拉托加」號、法國戰列艦「黎歇留」號和荷蘭的一支分遣隊的加強。英國一支強有力的潛艇小隊也已於二月間到達,並立即開始使馬六甲海峽的敵人航運遭受損失。不久,又有兩艘英國航空母艦到達,「薩拉托加」號也回到太平洋來。有了這些艦隻,海軍上將薩默維爾更能大顯身手。他的航空母艦於四月間襲擊蘇門答臘北端的薩榜,五月間又襲擊爪哇泗水的煉油廠和機器廠。這次作戰行動歷時二十二天,艦隊航程長達七千哩。在其後的幾個月中,日軍到仰光的海路被英國的潛艇和飛機所切斷。

從一九四二年三月起的整個困難的歲月裡,海軍上將薩默維爾一直統率東方艦隊,一九四四年八月,他的職務被海軍上將布魯斯‧弗雷澤爵士所接替。不久,前者就接任原由海軍上將諾布爾擔任的英國駐華盛頓海軍代表團團長的職務。一個月後,歐洲戰事的進展,使我們有可能把本土艦隊減縮到只剩下一艘戰列艦和若干輔助艦艇。向遠東的移動加快起來,兩艘現代化的戰列艦「豪」號和「英皇喬治五世」號,加入了海軍上將弗雷澤的艦隊。一九四四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英國太平洋艦隊正式成立,它隨後所參加的一系列作戰行動,歸到後面另一章去談。

※※※

在太平洋方面,美國的部隊編制和生產正在闊步前進,而且達到驚人的規模。單舉一個例子就足以說明美國努力的規模和成功。一九四二年秋天,爭奪瓜達卡納爾島的戰爭達到高峰時,海面上美國航空母艦隻有三艘;一年以後有五十艘;戰爭末期則超過一百艘。這一成就可與毫無遜色的飛機增產相媲美。這些龐大軍力的進展,是在一個積極的戰略和一種精心籌劃的、新穎的、卓有成效的戰術激發下取得的。他們面臨的任務是異常艱鉅的。

一串鏈條般的島嶼群從日本向南跨越太平洋直到馬里亞納群島和加羅林群島,延伸幾達二千哩。這些島嶼中許多均已由敵人建築要塞設防並設有一些良好的機場,而這一連串島嶼的最南端則是日本在特魯克島的海軍基地。在這些像保護盾般的群島後面,有台灣、菲律賓和中國,而在這些島嶼的掩護下,又是為更前沿的敵人陣地往來輸送補給品的通路。

因此進攻或轟炸日本本土就成為不可能。這個鏈條必須首先打斷。要攻克和制服每一個設防的島嶼將會需時過長,美軍於是採取交互躍進的方式向前推進。他們只奪取較重要的一些島嶼而繞過其他的島嶼,但他們現在的海上實力既然如此之大,增長又如此之快,他們就有可能建立他們自己的交通線,同時破壞敵人的交通線,使得被繞越過的島嶼上的守軍不能動彈和無能為力。他們突擊的方法同樣是成功的。先是用航空母艦上起飛的飛機作進攻前的猛烈轟炸,然後從海上進行猛烈的、有時是持續的炮轟,最後來一個兩棲登陸和岸上搏鬥。當某個島嶼被攻克並有部隊戍守時,以陸地為基地的飛機隨即進駐,以打退敵人的反攻。同時,他們又支援下一次的向前進攻。艦隊排成梯陣進行作戰。當某一組艦隊進行作戰時,另一組就為一次新的躍進作好準備。這就需要很大量的資源力量,除了供當前作戰之用以外,還要供沿著前進路線建立基地之用。美國人不費氣力地予以解決了。

※※※

美國跨越太平洋的兩路進攻,前面幾卷裡已有敘述,而當這方面的記述從一九四四年六月又開始的時候,這種進攻已經大有進展了。在西南,麥克阿瑟將軍攻取新幾內亞業已接近完成;在中央,海軍上將尼米茲也已向著一連串設防的島嶼逐步深入推進。兩支部隊都正在集中到菲律賓來,對這一地區的爭奪戰,不久將導致日本艦隊的毀滅。日本艦隊原已大大削弱,航空母艦十分缺少,但是日本繼續生存的希望是寄託於海戰的勝利上。為了保全它的實力以準備應付可怕的、生死攸關的危險,它的主力艦隊已從特魯克島撤走,現在分佈在東印度群島與它的本土水域之間,但是形勢卻很快迫使它出來應戰。六月初,海軍上將斯普魯恩斯出動航空母艦上的飛機轟炸馬里亞納群島,十五日他在設防的塞班島登陸。如果他攻佔了塞班島及毗鄰的提尼安島和關島,那就攻破敵人防線的外緣。這是可怕的威脅,因而日本艦隊決定出來阻撓。那一天,發現他們的五艘戰列艦和九艘航空母艦,正在菲律賓附近向東駛行。斯普魯恩斯有充分時間進行部署。他的主要目的是保護在塞班的登陸。他就這樣做了。他隨即集結了他的艦隻,其中有十五艘是航空母艦,就在該島西邊等待敵人。

六月十九日,日本航空母艦的艦載飛機,從四面八方襲擊美國的航空母艦的艦隊,空戰竟日不停。美國人略有損失,可是摧毀了日本的空軍中隊這麼多,以致他們的航空母艦不得不撤退。

那個晚上,斯普魯恩斯搜索消失了的敵人,但無結果。二十日過了午後已經很久,他才發現他們已經遠在大約二百五十哩以外的地方。恰在日落前的一陣襲擊中,美國飛行員炸沉了一艘航空母艦,重創四艘航空母艦、還有一艘戰列艦和一艘重巡洋艦。頭一天,美國潛艇已經擊沉兩艘大航空母艦。當時,繼續攻擊已不可能,敵人艦隊的殘餘掙扎逃遁,但它的離開決定了塞班的命運。守軍儘管苦戰,但美軍繼續登陸,源源不斷集結兵力,到了七月九日,一切有組織的抵抗終於結束了。鄰近的關島和提尼安島也被攻克,到了八月初,美國已完全控制了馬里亞納群島。

塞班島的陷落對日本最高統帥部是一個極大的震動,並且間接導致東條政府的下台。敵人的憂慮是有充分的根據的。

這個要塞離東京才一千三百哩略多一點。他們曾經認為它是攻不破的,現在卻丟失了。他們南面的防禦地區已被切斷,美國重轟炸機從此贏得可以轟炸日本本土的第一流的基地。長時間以來,美國潛艇早已不斷在中國沿海擊沉日本商船,現在又為其他軍艦打開參加攻擊的道路。倘若美國人再稍為向前推進一步,日本的石油和原料便將斷絕。日本的艦隊仍然強大,可是不平衡,驅逐艦、航空母艦和空勤人員的力量是如此薄弱,如果沒有地面基地起飛的飛機就不再能夠進行有效的戰鬥。燃料缺乏不僅妨礙訓練,而且使得船艦不能集中在一個地方,因此這一年夏末,大部分的重型艦隻和巡洋艦便放在新加坡和東印度群島的石油供給地附進,而寥寥無幾的殘餘的航空母艦則留在本土水域,在那裡他們新建的空軍大隊正在完成他們的訓練。

日本陸軍的處境也好不了多少。數量雖還強大,但它分散在中國和東南亞的四面八方,有的就在無法支援的遼遠的島嶼上自生自滅。敵人的領導人中頭腦較為清醒的一些人,開始探索結束戰爭的一些途徑;可是他們的軍事機器過於強大,使得他們感到無能為力。最高統帥部從滿洲抽調增援部隊,並且命令在台灣和菲律賓兩地的部隊戰鬥到底。在這些地方和在本土,部隊必須死守。日本海軍省也同樣的堅決。如果在一場爭奪這些島嶼的迫在眉睫的戰役中打了敗仗,來自東印度群島的石油就要被切斷。他們爭論說,沒有燃料,保全船艦又有什麼用。他們以必死的決心,求勝利的希望,決定於八月間把全部艦隊投入戰鬥。

※※※

九月十五日,美國人又迫近一步。麥克阿瑟將軍攻佔了位於新幾內亞西端和菲律賓群島兩地中途的莫羅太島;此時業已擔任美國海軍司令的海軍上將哈爾西,則為他的艦隊在帕勞群島奪得一個前進的基地。這些同時發生的進展是極關重要的。同時,哈爾西用他的全力繼續探查敵人的防禦設施。他希望這樣來挑起一場大海戰,使得他有可能摧毀日本的艦隊,尤其是它的殘餘的幾艘航空母艦。下一個跳躍將是以菲律賓群島本身為目標,而美國的計劃現在卻發生了一個戲劇性的改變。直到那個時候,我們盟國原擬進攻菲律賓最南端的島嶼——明達瑙(棉蘭老)島,從哈爾西的航空母艦出動的飛機,已經襲擊了在那裡和在北邊的呂宋大島的日本機場。它們摧毀了大量的敵機,而在戰鬥的交鋒中卻發現日本在萊特島的守軍出乎意料地薄弱。位於較大但戰略上較不重要的明達瑙(棉蘭老)和呂宋的兩大塊陸地中間的這個面積雖小而現在出名的島嶼,成為美國的顯著的襲擊目標。九月十三日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