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第四章 向海岸撤退

五月二十四日至五月三十一日

回顧戰局——哈爾德將軍對希特勒親自干預的敘述——德軍裝甲部隊停止前進——德軍參謀部日記記載的真相——在決定性時刻停止前進的另一個原因——布洛涅防禦戰——加來的戲劇性事件——延長防線的後果——戈特放棄魏剛計劃——他在五月二十五日的決定——堵塞比軍的缺口——英軍撤往敦刻爾克橋頭陣地——英軍四個師自利爾脫險——對參謀長委員會提出的一個問題——他們的回答——我給戈特勳爵的電報——我給凱斯海軍上將的電報——波納爾將軍關於五月二十八日晨戈特與布朗夏爾會晤的記述——五月二十八日比軍投降——五月二十八日布魯克將軍和第二軍進行的決定性戰鬥——撤到橋頭陣地——法國第一集團軍半數由海路逃走。

我們現在可以回顧一下這一令人難忘的戰爭截至目前這一階段所經過的過程。

只有希特勒才處心積慮地要破壞比利時和荷蘭的中立。

比利時在它自身遭到攻擊以前,一直是不願意讓盟軍入境的,因此,軍事上的主動是操在希特勒手中。他在五月十日發動了進攻。第一集團軍群以英軍為中心,不是在防禦工事後面固守,而是衝入比利時,從事徒勞無功的援救,因為為時已經太晚了。法軍在阿登山脈對面留下一道缺口,防禦工事既不完善,防禦力量又很薄弱。大戰以來空前規模的裝甲部隊的侵犯,突破了法軍戰線的中央地帶,在四十八小時之內所有北方各集團軍同南方以及同海岸的交通線有完全被切斷的危險。法國最高統帥部至遲應該在十四日向這些集團軍發出緊急命令,以最大速度實行總退卻,不但甘冒危險,即使物資遭受重大損失也在所不惜。甘默林將軍沒有用無情的現實主義正視這一問題。法國北方集團軍司令比約特也就無法自行作出必要的決定。遭受威脅的左翼各集團軍完全陷於混亂。

當他們感到敵人的兵力佔優勢時,便向後退卻。由於迂迴運動是圍繞他們的右翼,他們便構築了一道防禦側翼。如果他們在十四日開始後撤,那麼,到十七日他們就可能回到他們的舊防線,從而獲得一個突圍的好機會。至少是損失了至關緊要的三天時間。從十七日起,英國戰時內閣看得很清楚,只有立即向南突圍才能挽救英國軍隊。他們決定要迫使法國政府和甘默林將軍接受他們的意見,可是他們自己的司令官戈特勳爵卻懷疑,要脫離正在激戰的戰線,特別是還要同時衝過去,是否可能。十九日,甘默林將軍被免職,由魏剛接任。

甘默林的「第十二號命令」——他的最後一道命令,雖然遲了五天,但在原則上還是正確的,也符合英國戰時內閣和參謀長委員會的主要論斷。更換最高統帥,或者說沒有統帥,又造成另外三天的拖延。魏剛將軍在訪問北方各集團軍以後提出的大膽的計劃,始終不過是一紙空文。他的計劃基本上就是甘默林的計劃,而且由於時間更加拖延,所以愈是沒有成功的希望。

在當前這種進退維谷的可怕局勢下,我們接受了魏剛計劃,並且一直到二十五日我們始終是忠實地、堅決地努力執行,雖然在現在沒有取得什麼效果;到二十五日,所有的交通線全被切斷,我們微弱的反攻被擊退,阿拉斯失守,比軍的戰線被突破,國王利奧波德準備投降,於是,逃往南方的全部希望遂成泡影。只剩海路可走了。我們能否到達海邊?如果不能到達,我們是否一定會在開闊的戰場上被敵人包圍和擊潰?我們陸軍的全部大炮和裝備一定會喪失殆盡,好幾個月也補充不起來。可是那些大炮、裝備同軍隊比較起來又值幾何呢?只要有他們,英國將來建立軍隊,就有了核心和基礎。戈特勳爵從二十五日以來就覺得從海路撤退是我們唯一的出路,現在,他在敦刻爾克附近建立一個橋頭陣地,率領全部殘剩的兵力打到那裡去。這就需要英國軍隊嚴守紀律,需要英軍司令官,包括布魯克、亞歷山大和蒙哥馬利在內,發揮他們的才智。需要的東西還有很多。所有力所能及的事情都已經做了。這是不是就夠了呢?

※※※

現在必須研究一個眾說紛紜的插曲。德國陸軍參謀長哈爾德將軍曾聲稱,此刻希特勒對於戰事曾親自作了唯一一次有效的直接干預。據這位權威人士稱,希特勒「為這些裝甲部隊擔心,因為他們進入一個運河交錯、處境不利的地區,要冒很大的危險,可是得不到任何重大的收穫」。他覺得,不能讓這些裝甲部隊作無謂的犧牲,因為它們在戰爭的第二階段是不可缺少的。毫無疑問,他是相信他的空中優勢能夠制止從海路的大規模撤退的。據哈爾德說,希特勒因此就通過勃勞希契給他一個電報,命令「裝甲部隊停止前進,尖兵甚至可以撤回」。哈爾德說,這樣就給英國軍隊讓出了一條通往敦刻爾克的道路。無論如何,我們在五月二十四日上午十一時四十二分截獲了一份德軍的明碼電報,大意說目前暫停向敦刻爾克—哈茲布魯克—梅維爾一線進攻。哈爾德說,他代表陸軍最高司令部(O‧K‧H‧)拒絕對龍德施泰特集團軍群的行動進行干預,該集團軍群奉有明確的命令制止敵人到達海岸。他爭辯說,這一地區作戰的成功越快越徹底,以後補充所損失的坦克也就越容易。第二天他奉命同勃勞希契一同參加一次會議。

這場激烈的爭辯,最後由希特勒發出一道明確命令而告結束。希特勒說,他要派一名他本人的聯絡官到前線去監督執行他的命令。凱特爾奉命乘飛機前往龍德施泰特集團軍群總部,其他軍官奉派前往前線各指揮所。「我始終不能理解,」哈爾德將軍說:「希特勒怎麼會認為裝甲兵團是在冒無謂的危險。凱特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在佛蘭德待過相當長的時間,所以希特勒的這些想法很可能是根據他講的故事而產生的。」

其他德國將領也曾談過頗為類似的情節,甚至暗示說,希特勒下這道命令是出於一個政治動機,以便在擊敗法國之後同英國有更好的媾和的機會。現在,由於發現了龍德施泰特總部當時記載的日記原本就是一個可靠的證明文件。日記記載的卻是另一種說法。二十三日午夜,勃勞希契從最高統帥部帶來命令,指示第四集團軍仍由龍德施泰特指揮,以便進行「包圍戰」的「最後行動」。第二天早晨,希特勒到龍德施泰特總部,龍德施泰特對他說,他的裝甲部隊已前進了那麼遠,速度那麼快,力量已大大減弱,需要停下來整頓,重新部署,以便對敵人進行最後的打擊;他的參謀日記中寫道:這個敵人「打仗非常頑強」,而且,龍德施泰特還預見到,他的很分散的兵力有遭到南北兩方夾擊的可能;事實上,魏剛計劃如實行的話,就顯然是盟軍的反擊。希特勒「完全同意」阿拉斯以東的攻擊應由步兵執行,機動部隊應繼續扼守朗斯—貝頓—埃爾—聖奧梅爾—格拉夫林防線,以便截擊受到東北方B集團軍群壓力的敵人。他也考慮到為以後的作戰而保持裝甲部隊的兵力是極為必要的。然而,二十五日很早的時候,勃勞希契送來一份新的命令:總司令命令裝甲部隊繼續前進。龍德施泰特仗著有希特勒的口頭答應,竟對這道命令置之不理。

他沒有把命令傳達給第四集團軍司令克盧格,他告訴克盧格要繼續節省使用裝甲師。克盧格對這種拖延提出抗議,可是直到第二天(二十六日),龍德施泰特才放手讓他們行動,而且就是在這時,他還命令暫時不要以敦刻爾克為直接攻擊的目標。

日記上記載了第四集團軍抗議這種限制,集團軍的參謀長於二十七日打電話說:

海峽各港口的情況如下:大船停在碼頭邊,放著跳板,人們紛紛登船。所有的物資都丟在後面。我們不希望看到這些人以後重新裝備起來和我們為敵。

因此,可以肯定地說,裝甲部隊曾經停止前進;不過,這並不是希特勒的主意,而是龍德施泰特的主意。龍德施泰特的這種見解無疑是有理由的,既考慮到了裝甲部隊的情況,也考慮到了戰爭的總的形勢,但是,他應該服從最高統帥部的正式命令,或者,他至少應該告訴他們,希特勒在口頭上是怎樣對他說的。德軍的司令官們普遍認為失掉了一個大好機會。

※※※

然而,在這一緊要關頭影響德軍裝甲部隊的行動的,還有另外的原因。

二十日夜,德軍主要的裝甲部隊和摩托化部隊到達阿布維爾的海岸後,就沿著海岸經埃塔普勒向北方朝布洛涅、加來和敦刻爾克前進,其目的顯然是企圖切斷所有從海上逃走的去路。由於上次大戰的經驗,這一地區的情形又重現在我的心頭,那時我曾使用機動的海軍陸戰旅從敦刻爾克攻擊向巴黎進軍的德軍側翼和後衛,因此,我無需去了解加來與敦刻爾克之間的洪水系統或格拉夫林洪水防線的重要性。水閘已經打開,洪水逐日奔流,這樣就在南面掩護了我們的退卻路線。布洛涅的防禦戰,尤其是加來的防禦戰,一直在狼狽的局面下堅持到最後一刻,這時英國立即派遣守軍到達該地。五月二十二日布洛涅陷於孤立並遭到攻擊,擔任守備的是兩個營和我們少數幾個反坦克炮隊中的一個炮隊,另外還有一些法國部隊。抵抗了三十六小時以後,他們報告說難以支持,我同意將殘剩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