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第二章 法蘭西之戰‧第一周‧甘默林

五月十日至五月十六日

「D」計劃——德軍的陣勢——德國和法國的裝甲部隊——法軍和英軍穿越比利時前進——荷蘭遭到蹂躪——比利時問題——公認法國在軍事藝術上首屈一指——阿登山脈中的缺口——英國在戰爭初期的困難——「D」計劃的進展——十三日和十四日的壞消息——克萊斯特集團軍群突破法軍戰線——英國空軍損失慘重——我們本土防衛的最低極限——十五日晨雷諾給我打電話——阿登山脈缺口對面法國第九集團軍的潰敗——在荷蘭「停火」——義大利的威脅——我乘飛機到巴黎——在法國外交部的會談——甘默林將軍的談話——沒有戰略後備隊:「一個也沒有。」——計劃對德軍「凸出部」發動進攻——法國要求英國增派戰鬥機中隊——五月十六日夜間我給內閣的電報——內閣同意增派十個戰鬥機中隊。

當我在五月十日晚間就任首相的時候,還沒有人要求我和尚未組成的新內閣中的同僚對於抵禦德國進攻荷、比、盧三國的問題做出什麼新的決定。我們早已確信,法國和英國的參謀人員完全同意甘默林將軍的「D」計劃,這個計劃從拂曉就已經開始執行了。事實上,到了十一日的早晨,整個規模龐大的軍事行動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在靠海那一側,吉羅將軍的法國陸軍第七集團軍已經開始冒險衝入荷蘭國境。

在中心區,英國第十二輕騎兵團的裝甲車巡邏隊已經到達代爾河,在我們的戰線以南,以約特將軍第一集團軍群所有的其餘部隊都急急開往默茲河。盟國軍事首腦們認為,如果「D」計劃獲得成功,就可以從縮短對德戰線中節省十二個到十五個師的兵力;當然除了荷蘭陸軍的十個師以外,還有比利時集團軍的二十二個師,如果沒有這些師的兵力,我們在西線的總兵力就要在數量上處於劣勢。因此,我絲毫不想干預軍事計劃,只是滿懷希望地等待著迫在眉睫的交鋒。

然而,如果我們在事後回顧當時的情景,就可看出,英國參謀長委員會在一九三九年九月十八日所寫的那篇重要報告【1】是寫得非常出色的。在這篇報告中,曾明確指出:除非比利時人能夠有效地守住默茲河和艾伯特運河的防線,否則英國人和法國人趕去支援他們就是錯誤的;英國人和法國人倒不如堅守法國的國境線,或者至多把左翼稍稍向前推進到斯凱爾特河一線。自從一九三九年九月的那幾天以來,人們已經達成協議,要實行甘默林將軍的「D」計劃。然而,在這段期間並沒有發生任何事情,足以動搖英國參謀長委員會原來的見解。相反,卻發生了許多事情足以加強這一見解。德軍勢力逐月增長,愈趨成熟,現在已擁有一支力量非常強大的裝甲部隊了。法國陸軍受到蘇俄灌輸的共產主義的腐蝕,並且在前線上被漫長的嚴冬弄得士氣消沉,實際上已經軍心渙散了。比利時政府把國家的生死存亡寄託在希特勒會尊重國際法和比利時的中立上面,因而沒有在他們的軍事首腦和盟國的軍事首腦之間做出什麼有效的聯合計劃。在那慕爾——盧萬一線上設置的反坦克障礙和防線,既不充分又未竣工。比利時陸軍中有許多勇敢而又堅決的人,可是由於害怕破壞中立,而未能奮勇投入戰鬥。事實上,甚至在甘默林將軍還沒有下令執行他那準備已久的計劃以前,比利時戰線就已經被德國襲擊的第一陣浪潮衝破了許多點。現在,頂多就只能希望在法國最高統帥部本想極力避免的那場「遭遇戰」中打一場勝仗。八個月以前,當戰爭剛剛爆發的時候,德國陸軍和空軍的主要力量都集中去進攻和征服波蘭。沿著整個西方戰線,從埃克斯—拉—夏佩勒到瑞士邊界,共有四十二個沒有配備裝甲部隊的德國師。法國動員之後,可以部署相當於七十個師的兵力和德軍對峙。由於上面提到的理由,當時認為是不能夠向德軍進攻的。到一九四○年五月十日,形勢就大不相同了。

【1】參看第一卷,第二十六章。

敵人利用了歷時八個月的拖延,並且由於摧毀了波蘭,遂得以武裝、配備和訓練大約一百五十五個師,其中有十個師是裝甲師(「坦克師」)。希特勒同斯大林簽訂了協定,因此他可以盡量減少東線的德軍。據德軍參謀長哈爾德將軍說,他們對俄國「只部署了一支輕裝的掩護部隊,幾乎還不夠用來執行徵收關稅的任務」。蘇聯政府對於他們自己的未來毫無預感,眼看他們不久之後就那麼苦苦要求並等了很久才得以開闢的「第二戰場」遭到德軍破壞。因此,希特勒便能夠用一百二十六個師的兵力和十個坦克師的全部強大的裝甲武器向法國猛攻,十個坦克師擁有將近三千輛裝甲車,其中至少有一千輛是重型坦克。

這一支龐大的兵力按下列次序部署在從北海到瑞士的戰線上:

B集團軍群,有二十八個師,由馮‧博克將軍指揮,集結在從北海到埃克斯—拉—夏佩勒一線,準備席捲荷蘭和比利時,然後作為德軍的右翼向法國推進。

A集團軍群,有四十四個師,由馮‧龍德施泰特將軍指揮,構成挺進的主力,部署在從埃克斯—拉—夏佩勒到摩澤爾河一線。

C集團軍群,有十七個師,由馮‧勒布將軍指揮,扼守從摩澤爾河到瑞士邊境一帶的萊茵河。

德國陸軍最高統帥部的後備軍大約有四十七個師,其中二十個師作為各集團軍群後方的直接後備,另外二十七個師留作一般後備。

這一陣勢的確實兵力和部署,我們在當時當然是不知道的;和這陣勢對峙的是:第一集團軍群,由比約特將軍指揮,計五十一個師,其中有九個師由後備軍司令部掌握,九個英國師包括在內;這個集團軍從馬奇諾防線靠近隆維的一端伸展到比利時邊境,再沿著比利時邊境後面伸展到敦刻爾克前面的海濱。第二和第三集團軍,由普雷特拉將軍和貝松將軍指揮,連同後備軍在內共四十三個師,守衛從隆維到瑞士的法國邊境。此外,法國有相當於九個師的兵力駐守馬奇諾防線——以上共一百零三個師。如果比利時和荷蘭的軍隊也投入戰爭,那麼,在這個數字上還要再加比利時的二十二個師和荷蘭的十個師。由於這兩個國家很快就遭到了攻擊,因而在五月十日這一天盟國在名義上可供使用的各種質量的師的總數為一百三十五個,或者說,實際上同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敵人的師的數目是相等的。如果這支兵力得到適當的組織和裝備,並受到良好的訓練和指揮,那麼,按上次大戰的標準來說是很有希望止住敵人的侵略的。

然而,德國人有充分的自由來選擇他們進攻的時間、方向和用來進攻的兵力。法國軍隊有一半以上是駐在法國南部和東部地區的,因而比約特將軍率領的第一集團軍群的五十一個法國師和英國師,連同比利時和荷蘭能夠調來的援軍在內,就不得不在隆維和海岸之間抵禦博克和龍德施泰特指揮的七十多個師的敵軍的猛攻。德軍在波蘭較小的範圍內以大部分防彈的坦克和俯衝轟炸機相結合使用,曾證明是成功的,這次又採用這種方式作主攻的前鋒,由克萊斯特指揮德國「A」集團軍群所屬五個坦克師和三個摩托化師,從阿登向色當和蒙得梅進攻。

為了抵抗這種現代化的戰爭,法國部署了大約兩千三百輛坦克,其中大多數是輕坦克。他們的裝甲部隊擁有一些強有力的現代裝備,不過他們全部的裝甲兵力有一半以上編入了分散的輕坦克營,以便與步兵協同作戰。他們只有六個裝甲師【1】可以用來抵禦德國坦克師的密集進攻,可是這六個裝甲師在前線部署得很分散,無法集結起來配合作戰。英國本來是坦克的發源地,可是這時才剛剛完成它的第一個裝甲師(三百二十八輛坦克)的編制和訓練工作,而且還在英格蘭。

【1】這個數字包括擁有坦克的所謂輕摩托化師在內。

這時集結在西方的德國戰鬥機,在數量上和質量上都遠遠超過法國。在法國的英國空軍有十個戰鬥機中隊(「旋風」式飛機),它們是從重要的本土防禦中抽調出來的。另外還有八個「戰鬥」式戰鬥機中隊,六個「布倫寧」式戰鬥機中隊,五個「萊桑德」式戰鬥機中隊。法國和英國空軍當局都不曾給自己的空軍配備俯衝轟炸機,這種俯衝轟炸機像在波蘭戰役中一樣,在當時已經成為重要的武器,在後來挫敗法國步兵的士氣,尤其是挫敗他們的黑人部隊的士氣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五月九日到十日的那一夜裡,以大規模地空襲飛機場、交通線、司令部和軍火庫作為前奏,博克和龍德施泰特率領的集團軍群的所有德國部隊,全都跨過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的國境線直奔法國而來。幾乎每次都完全達到了全部的戰術的突襲目的。從黑暗中猛然出現了無數支武器精良、士氣高昂的突擊隊,有很多都配備著輕火炮,在拂曉前使一百五十哩長的戰線變成一片火海。荷蘭和比利時在德國絲毫沒有提出任何借口或警告的情況下遭到襲擊,只有高聲呼救。荷蘭人信賴他們的洪水防線;凡是未被佔領或未被出賣給敵人的水閘全都打開了,荷蘭的邊防軍也對侵略者開槍射擊。比利時人成功地破壞了默茲河上的橋樑,可是德軍卻完整無缺地奪取了橫跨艾伯特運河的兩座橋樑。

根據「D」計劃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