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第二十章 蘇聯之謎

希特勒廢除英德海軍協定——希特勒廢除德波互不侵犯條約——蘇聯建議成立三國同盟——邊境國家左右為難——蘇德接觸增加了——李維諾夫的免職——莫洛托夫——英蘇談判——五月十九日的辯論——勞合‧喬治先生的發言——我對歐洲局勢的發言——聯俄的必要——太遲了——德意「鋼鐵公約」——蘇聯的外交策略。

英國和德國之間所有的關係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現在我們當然都知道,自從希特勒上台以來,英德兩國之間從來沒有真正的友好關係。希特勒所希望的,只是對英國進行勸說或加以恐嚇,要英國任由他在東歐自由行動。張伯倫先生則滿心想安撫他,感化他,教他溫文知禮。可是現在,已到了英國政府的最後幻想破滅的時候了。內閣終於相信納粹德國是要打仗的。於是,首相向四面八方的國家,只要不予拒絕的,都提供保證和訂立盟約,也不管我們對這些國家能否給予有效的援助。除了向波蘭提供保證之外,還向希臘和羅馬尼亞提供保證,接著又同土耳其結盟。

現在我們要回過頭來提到張伯倫先生在慕尼黑獲得希特勒簽名並在赫斯頓下飛機時拿在手裡得意洋洋地向群眾揮舞的那張倒霉的紙片。在這張紙上,他曾求得了他認為存在於他與希特勒之間、在英國與德國之間的兩個保證,即慕尼黑協定和英德海軍條約。捷克斯洛伐克的被征服已把前一個保證破壞無遺了;希特勒現在又要刷掉第二個保證了。

四月二十八日,希特勒在國會發表演說道:

今天,既然英國的報紙和英國官方都主張在任何情況下都非反對德國不可這樣的觀點,為證實這個觀點還推行我們所知道的包圍德國的政策,在這種情況下,海軍條約的基礎就不復存在了。因此,我決定在今天給英國政府一個牒文,說明這項決定。對我們來說,這還不是一個重要的實質性問題——因為我還希望我們與英國之間能夠避免軍備競賽——這只是一種出於自尊心的行動。不過如果英國願意在這個問題上同德國再度進行談判,要是還有可能在我們之間達成明白而坦率的諒解的話,那我就再高興也沒有了。【1】

【1】《希特勒講演集》,第二卷,第一千六百二十六頁。

在希特勒推行他的政策的重要的關鍵時刻,英德海軍協定顯然使他獲得很大的好處;而現在他卻把這個條約說成是對英國的一種恩惠,為表示德國的不悅,就可以撤回這種恩典。希特勒向英國政府表示,他願意同英國政府進一步討論海軍問題,也許他甚至希望以前上過他的當的人還會堅持綏靖政策。現在這個海軍條約對他已是無關重要的了。他有義大利同他合作,他有空中優勢;他還佔有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以及這兩個國家所擁有的一切。他已經有了「西牆」。僅就海軍方面來說,他早就把任何協定置諸不理,盡可能地加快速度來建造潛水艇了。他形式上早就援用條約規定的權利,建造與英國數目相等的潛艇了,但這絲毫不曾限制德國建造潛艇的計劃。至於較大的艦隻,海軍協定對他雖給予慷慨的許諾,但他心有餘而力不足,無法全部消受。因此,他就厚顏無恥地巧妙表演,把條約向著製造這個條約的傻瓜,劈頭蓋腦地扔回去。

在同一篇演說中,希特勒也宣佈廢除德波互不侵犯條約。

他把英國對波蘭的保證作為直接的理由。他說「在某種情況下,如果德國與任何其他國家發生衝突而使英國捲入戰爭的話,這個保證將使波蘭對德國採取軍事行動。這種條約義務與我在不久之前同畢蘇德斯基元帥所訂立的協定是不相容的……所以,我認為波蘭已單方面違反了這個協定,因此這個協定已不復存在了。我已經給波蘭政府發出一個說明這種意見的牒文……

當時我對這篇演說詞加以研究之後在一篇論文中寫道:

現在納粹德國的目光非常可能轉到波蘭身上。希特勒先生的演說,不管能不能說明他內心的用意,但上星期五那一幕戲的主要目標,顯然在於孤立波蘭。他說了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對波蘭展開猛烈的攻擊,對它施加強大的壓力。德國的獨裁者似乎認為,只要他所提出的要求是限於但澤和走廊地帶,就可以使英波協定不能實行。他顯然希望英國那些過去慣常叫喊「誰會為捷克斯洛伐克打仗?」的人現在也會叫喊「誰會為但澤和走廊地帶打仗?」看來他沒有意識到,由於他對慕尼黑協定的背信棄義,已經使英國輿論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由於他的暴行,已經使英國政府尤其是首相在政策上完全改變了。

一九三四年的德波互不侵犯條約的廢除,是一個極其嚴重和具有極大威脅性的步驟。直到本年一月當里賓特洛甫訪問華沙時,他還對這個條約一再加以肯定。這個條約和英德海軍條約一樣,是按照希特勒的願望經談判訂立的。它也和海軍條約一樣,對德國顯然是有利的。這兩個協定都曾在德國還是弱國的時候使德國地位好轉。海軍協定事實上等於英國寬恕德國破壞凡爾賽和約的軍事條款,因而使斯特雷扎陣線的決定和國聯行政院的決定都歸於無效。德波協定則使德國的注意力得以集中於奧地利,其後集中於捷克斯洛伐克,使這兩個不幸的國家慘遭蹂躪毀滅。德波協定在一定時期內削弱了波蘭與法國之間的關係,並使東歐各國之間不能發展利益休戚相關的團結。現在,當這個協定已為德國效過勞之後,就被單方面的行動所拋棄了。波蘭得到了暗示,使它知道它現在正處在可能遭受侵略的範圍之內。

※※※

英國政府對於它給波蘭和羅馬尼亞的保證究竟牽涉到什麼實際問題,急須加以考慮。這兩個保證除非納入英國同他國達成一個全面的協議的體制之內,否則無一具有軍事上的價值。正是為了這個目的,英國駐蘇大使和李維諾夫終於在四月十五日在莫斯科舉行會談。由於蘇聯政府過去一直受到那種對待,現在就不能對他們抱有多大的期望了。然而,他們還是在四月十六日提出了一個正式建議,主張英、法、蘇三國結成相互支援的聯合陣線。這個建議的全文沒有公開。蘇聯的建議還主張這三個國家,如果可能的話還加上波蘭,要對中歐和東歐受德國侵略威脅的國家提出保證。成立這個協定的障礙,就是這些和蘇聯同一邊界的國家深恐接受了蘇聯的援助,蘇聯就將以大軍入境的形式來保護它們和抵抗德的侵略,這樣一來,蘇聯就會順手把它們並入它們所深惡痛絕的蘇維埃共產主義體制之內。波蘭、羅馬尼亞、芬蘭和三個波羅的海國家都不知道自己所最害怕的究竟是被德國侵略還是接受蘇聯的援助。正是這種可怕的抉擇,使英法兩國的政策陷於癱瘓。

不管怎樣,即使在事後看來,英法兩國無疑地應該早就接受蘇聯的建議,宣佈成立「三國同盟」;至於一旦發生戰爭時如何進行援助的方法問題,則可留待對共同的敵人作戰的盟國之間加以解決。因為在那種情況下,情緒就大不相同了。

戰時的盟國,相互之間總會傾向於聽從對方的願望;前線上一打響,戰鬥激烈,在和平時所不能接受的權宜之計,也將大受歡迎。在這種本來可能已建立的大聯盟之中,一個盟國如果沒有得到邀請,要把軍隊開進另一個盟國境內,這恐怕是很不容易的。

可是,張伯倫先生和外交部卻被這個難解的難題弄得茫然失措了。在這種緊要關頭,時局以這樣的速度和這樣大的規模急劇地發展的時候,最聰明的辦法就是隨機應變,走一步是一步。英法蘇三國的聯盟一定會使一九三九年的德國大為惶恐不安。即使在那個時候,誰也不能肯定戰爭就一定不能避免。同盟國方面還可以運用優勢的力量採取第二個步驟。它們可以在外交上重新把主動權奪回來。希特勒一方面經不起發動他曾極力反對的東西兩線同時進行的戰爭,另一方面又不能半途而止。那時我們沒有使他處在這種尷尬的境地,說起來實在可惜。這種境地很可能送掉他的生命的。政治家的任務,不僅僅是解決容易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往往會自然而然得到解決的。只是當均勢發生動搖、力量的對比像在大霧中難以認清的時候,才會出現為挽救世界作出決定的機會。

我們既然已使自己置身於一九三九年的可怕困境,那我們就要抓住較好的希望,這是最關重要的。即使到了現在,我們還不可能確定斯大林究竟是在什麼時候才決定放棄同西方民主國家合作的念頭而考慮同希特勒妥協。事實上很可能根本就沒有這樣的時候。美國國務院根據俘獲的德國外交部大宗檔案,編輯並且出版了一本名叫《一九三九年到一九四一年的納粹——蘇聯關係》的書,書中倒是告訴我們若干向來不為人們所知的實事。看來早在一九三九年二月初,兩國之間就有過一些接觸;

但這些事情幾乎可以肯定是屬於貿易和商務的問題,這是因為受到慕尼黑事件後捷克斯洛伐克的地位所影響,德蘇兩國有必要對這些問題進行磋商。在三月中旬,捷克斯洛伐克並入德國,這類問題又更加多了。俄國曾向捷克政府訂購斯科達兵工廠的產品,現在斯科達工廠已成為德國的兵工廠,這些合同又該怎麼辦呢?

德國外交部國務秘書魏茨澤克的記載說明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