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九年一—四月
張伯倫訪問羅馬——德軍向捷克斯洛伐克集結——內閣的樂觀主義——希特勒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張伯倫在伯明翰的演說——政策上的徹底改變——三月三十一日我給首相的信——蘇聯政府關於召開六國會議的建議——英國對波蘭的保證——同貝克上校的談話——一九三九年四月七日義大利在阿爾巴尼亞登陸——英國地中海艦隊的錯誤部署——四月十三日我在下院的演說——我給哈利法克斯勳爵的信——戈林、墨索里尼和齊亞諾的軍事計劃會議——吞併捷克斯洛伐克後德國的戰略優勢——英國政府實行徵兵——工黨和自由黨反對派的軟弱態度——組織英國聯合政府的宣傳鼓動——克里普斯爵士的呼籲——斯坦利先生表示願意辭職。
張伯倫先生仍然相信,只要他親自和兩個獨裁者面商,就可以使世界形勢大為改善。他不知道這兩個獨裁者已經下定決心了。他滿懷希望地建議他和哈利法克斯勳爵在一月分訪問義大利。拖延了一些時候,義大利才提出邀請。會談就在一月十一日舉行。可是現在當我們讀到《齊亞諾日記》中提到義大利在背地裡對我國和我國代表的評論時,不免使人面紅耳赤。齊亞諾寫道:「實質上這次訪問的調子是低的……彼此之間從來沒有真正的接觸。我們同這些人的距離有多麼遠!那是另外一個世界。我們在飯後向領袖說到這些事。墨索里尼說,『這些人同創造了大英帝國的弗朗西斯‧德拉克船長和其他偉大冒險家不是用同樣的材料做成的人。說到底,他們不過是富貴世家的沒出息的末代子孫而已。』」齊亞諾又寫道:
「英國人不想打仗。他們想盡可能退得慢一點,但並不想打仗……我們同英國人的會談已告結束了,但毫無結果。我打電話告訴里賓特洛甫說,這是一個大失敗,但沒有什麼害處……
當張伯倫坐的火車開動時,他的僑胞們唱著『他是一個頂呱呱的好人』,這時他熱淚盈眶。墨索里尼問道:『這是個什麼歌子?』」
兩星期後,日記又寫道:
「珀思勳爵把張伯倫準備在英國下院發表的演說提綱交給我們,徵求我們的意見,說是我們如認為有必要就可提出修改。領袖對這個演說提綱表示贊同,還說:『我認為英國政府首腦把自己的演說提綱送請外國政府核准,這還是破天荒第一次。對於他們來說這是一個不祥之兆。』」【1】不過,最後走上滅亡的道路的卻是齊亞諾和墨索里尼自己。
【1】《齊亞諾日記,一九三九—一九四三年》(馬爾科姆‧馬格里奇編),第九、十頁。
與此同時,一月十八日,里賓特洛甫抵達華沙,對波蘭展開外交攻勢。吞併捷克,繼而包圍波蘭。這次作戰的第一階段,就是聲言德國在但澤擁有主權,並把德國在波羅的海區域的控制權伸展到立陶宛的重要海港梅默爾,以此來截斷波蘭出海的通道。波蘭政府對這種壓迫表示強烈的反對。希特勒只好密切注視著,等候發動戰爭的時機。
在三月分的第二個星期,出現種種謠言,說德奧境內,特別是在維也納和薩爾茨堡之間地區,軍隊調動頻繁。據說德國已按戰時編製動員了四十個師。斯洛伐克人自信有了德國的支持,正在準備把他們的地方脫離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貝克上校看見條頓民族的烈風已經吹向另一個方向,就鬆了一口氣。他在華沙公開宣佈,他的政府對斯洛伐克人的願望深表同情。希特勒以對待國家總理的禮節在柏林接待斯洛伐克的領袖蒂索神甫。十二日,有人在議會上向張伯倫先生問起保證捷克斯洛伐克邊界的問題,當時張伯倫提醒下院說,這個建議是為了反對無故的侵略,而現在並未發生這種侵略。但是他不用等待多久,這種侵略就發生了。
※※※
在三月分,英國政治舞台充滿一種顛倒反常的樂觀主義情緒。擁護慕尼黑協定的英國各大臣和各個報紙,無視捷克斯洛伐克裡裡外外都受到德國的強大壓力,形勢日益緊張,卻仍對於這個使捷克萬劫不復的政策依然信心十足。舉一個例子來說,三月十日,內政大臣在他選區發表演說時就說到他希望有一個五年和平計劃,說是有了這個計劃,不久就會出現「黃金時代」云云。當時,他們還在滿懷希望地討論同德國訂立貿易協定的問題。著名的《笨拙》漫畫雜誌登出了一幅諷刺畫,畫著約翰牛正從一個惡夢中醒來,剛喘過一口氣,在夜間打擾他的一切惡毒謠言、幻覺和疑慮,都飛出窗外了。
就在這張諷刺畫發表的那一天,希特勒向那個因慕尼黑決議而被奪去邊界防線的危危欲墮的捷克政府發出了最後通牒。
向布拉格進軍的德國軍隊絕對控制了這個毫無抵抗的國家。
我記得,當報導這件大事的晚報送來的時候,我正同艾登一起坐在下院的休息室裡。即使像我們那樣對前途不抱幻想、並且一直在竭力證明這種局勢的人,對這種突如其來的強暴行為,也不免大吃一驚。掌握一切秘密情報的英國政府,竟然也如此茫然失措,確實令人難以置信。三月十四日,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被瓦解和征服。斯洛伐克人正式宣佈獨立。暗中有波蘭支持的匈牙利軍隊便開進了他們所要求的捷克東部省份喀爾巴阡——烏克蘭。希特勒到了布拉格,宣佈捷克受德國保護,就這樣便把它並入德意志帝國。
三月十五日,張伯倫先生不得不向下院說:「德國軍隊在今晨六時開始佔領波希米亞。捷克人民已奉政府命令不加以抵抗。」於是,他接著說,他認為他對捷克斯洛伐克的保證已不再生效了。五個月以前,當慕尼黑會議之後,殖民地事務大臣英斯基普爵士在提到這項保證時說:「英皇陛下政府感到有道義上的責任來保持對捷克斯洛伐克的保證(這句話聽起來好像這個保證在技術上已生效似的)……所以,假使發生無故侵略行為,英國政府當然不得不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採取行動,以保證捷克斯洛伐克的領土完整。」到現在,首相卻說:
「這項保證直到昨天仍然生效的。但是,自從斯洛伐克國會宣佈斯洛伐克獨立以後,形勢改變了。由於斯洛伐克發表了這個宣言,結果使我們要保證其邊界完整的這個國家,因內部分裂而歸於消滅了,所以,英國政府就不受這個義務的約束了。」
這似乎已成定局。首相在末尾說道:「我對於現在所發生的事情,當然應該深引為憾,但是我們決不可因此而離開正軌。我們應該記得,世界各國人民的意願仍然是集中在和平的希望上。」
張伯倫先生預定在兩天後在伯明翰發表演說。我以為他一定會用最委婉的辭令來接受所發生的一切。這樣就可以同他在議會的演說在調子上相一致了。我甚至設想:他或許會說,虧得政府在慕尼黑有先見之明,使英國同捷克斯洛伐克的命運,實際就是中歐的命運,斷然脫離關係。他或許會說:「去年九月,我們決定不捲入大陸紛爭的漩渦,這是何等幸運啊!我們現在可以任由這些與我們無關的國家以不流血、不費財力的方式來解決他們之間的爭執。」既然在慕尼黑會議上一致同意分裂捷克斯洛伐克,大多數英國人在他們了解局勢的範圍內又表示贊同,因此得出這些想法是合乎邏輯的結論的。這也是一些最積極擁護慕尼黑協定的人所採取的見解。所以我起先以藐視的態度來等待張伯倫在伯明翰的演說。
首相的反應使我大吃一驚。他向來認為他自己特別了解希特勒的性格,能夠精確估計德國行動的限度。他滿懷希望地相信,慕尼黑會議是一個真心相見的會議,他和希特勒、墨索黑尼一起已把世界從戰爭的無限恐怖中解救出來。現在好像一個突然的爆炸把他的信念以及由他的行動和言論所造成的一切都炸得粉碎了。他對事實作出了嚴重錯誤的判斷,不但欺騙了他自己,而且還把這些錯誤強加給唯命是聽的同僚和不幸的英國輿論,這對他來說,當然是責無旁貸的,然而,在這一夜之間,他突然從過去的錯誤中轉變過來了。如果說張伯倫未能了解希特勒,那麼希特勒也完全低估了英國首相的性格。希特勒錯誤地認為首相溫良恭謙的外表和祈求和平的熱情完全可以說明他的性格,認為他的雨傘就是他的象徵。
他不知道內維爾‧張伯倫有一顆堅強的心,不願受人欺騙。
他在伯明翰的演說,調子和以前大不相同。他的傳記作者說:「他的口氣和以前很不一樣……他獲得更充分的消息,他知道議會、公眾和各自治領都表示了堅決的立場,於是他把早就擬好的關於國內問題和社會福利問題的講稿拋到一邊,勇敢地站起來與困難搏鬥。」他譴責希特勒背信棄義,破壞慕尼黑協定。他援引希特勒所提出的一切保證:「這是我對歐洲的最後一次領土要求」,「我可以保證,我對捷克不再有什麼興趣了。我決不會再要一個捷克人了。」首相在演說中說:「我相信,在慕尼黑會議之後,大多數英國人民都和我一樣衷心希望這種政策將推行下去,但是在今天,我和英國人民都感到同樣的失望,同樣的憤怒,覺得那些希望被對方肆無忌憚地破壞了。本星期所發生的事情,和我剛才給你們宣讀的那些保證,怎麼能夠說是一致的呢?」
「對於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