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登陸作戰的戰術終於改頭換面了

——巴利.比德

儘管美國海軍陸戰隊具有將近一百七十年的燦爛歷史,但是一直到一九四三年為止,不曾對防衛堅固的敵人領土,實施水陸夾攻的大規模作戰。在這之前,美國海軍陸戰隊的主要任務是:扮演海軍作戰的登陸部隊角色,或者殺進敵船,擔當起敢死隊之任務,不然,就是在海軍基地,以警備隊的姿態服役。不過到了二次世界大戰,由於戰鬥的範圍擴大,不斷地碰到敵佔領地嶄新的地理條件,於是陸戰隊的戰術亦跟著改頭換面了。

一九四三年,美陸軍參謀總長馬歇爾將軍,如下地形容著海軍陸戰隊的新貌。

「咱們於一次大戰所獲得的軍事知識及經驗,已經在道路、河川、鐵路等奠定了鞏固的基礎,一直到這兩易寒暑之間,我始獲得了以海洋為基礎的知識及經驗。看樣子,我非徹底用一些心是不可了。因為在這一次的戰爭之前,我根本不曾聽聞過有所謂的登陸用舟艇(橡皮艇除外)。如今,我的腦海裡充斥著有關登陸用舟艇的事兒」。

※※※

★於塔拉瓦實驗新戰術

在二次大戰漫長的歲月裡面,所謂的敵前登陸的法則與技術,不斷地翻新,陸戰隊的首腦們捨棄了陳舊的既成概念,日新月異地創造了新的東西,兵員亦充分地接受過訓練。如今,吉爾貝特群島的小環礁,已準備接受這種新技術的實驗。

然而,這並非美軍破天荒的一次敵前登陸。遠在這之前,美軍即已經在索羅門群島,新不列顛島,以及新幾內亞展開一連串的登陸作戰。只是這些島嶼上面的抵抗非常的輕微,或甚至拱手讓與,登起陸來,毫不費手腳。然而,塔拉瓦卻完全的迥異,在此地,他們得襲擊具有強固防衛陣地的海岸,名符其實的變成了美陸戰隊戰術與訓練的實驗場。但卻不能與單純的野外實驗相提並論,因為,美軍的犧牲未免太龐大了。

有關塔拉瓦攻略的價值,誠如曾經參加過該戰役的某指揮官所敘述一般,它不僅可當成攻擊太平洋日軍諸設施(包括艦船)的陸上基地,同時,做為馬紹爾群島的作戰基地來說,此環礁亦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於塔拉瓦作戰獲得的知識與經驗,使兩棲作戰的技術獲得根本的改善,得以使以後的登陸作戰減少犧牲。例如他們獲得了鐵一般的教訓,那就是:無論對登陸目標展開的炮擊如何的強烈,絕不能輕而易舉的破壞防禦陣地,藉以粉碎敵人的戰力。最重要的乃是:與登陸軍的第一梯次抵達海岸的時間,密切地配合,實施一連串的炮擊。他們切身地體驗到不能充分支援登陸部隊之苦,於是,很迅速的樹立起了對策。

陸戰隊本身亦展開了兵器特性的分析。他們依循著經驗,選擇了具有平衡性的兵器,開發了能夠發射火焰的輕戰車,增備了兩棲作戰車輛,同時,為了與登陸部隊的指揮官保持緊密的聯絡起見,採用了便於攜帶的防水通信器材。

當美軍橫斷中部太平洋,陸續展開進擊之時,他們皆能夠活用於塔拉瓦獲得的教訓,藉此銳減作戰所造成的損失。

美海軍陸戰隊於塔拉瓦的犧牲,提高了他們勇氣及鬥志方面的聲譽。這並非有著敘事詩一般的故事,而在某種意義上,堪稱是一幅戰史的縮圖。

※※※

★增高陸戰隊的名譽

如非極精密的地圖,絕不會有「塔拉瓦」這小島嶼的出現。在這個渺小的海島,僅有一個美陸戰隊師,輾轉血戰三晝夜,終至使日軍完全的沉寂下來。

在這個極短促的時間之內,美陸戰隊使塔拉瓦這個名字聞名遐邇,在世界地圖上佔有了一席之地。同時,更以無與倫比的戰鬥部隊姿態,確立了陸戰隊的美譽,在美國的戰史中,增添了燦爛的一頁,時代雜誌如此描述:

「上一個星期,為數達兩千名的陸戰隊員——雖則其中的大部分已宣告陣亡,或者負傷,但是他們履行神聖任務的戰場名稱,已經深深地植入美國人民的心坎中,將永久與堪哥德橋【註一】,伯恩哈姆.李察【註二】,阿拉摩【註三】,小大角【註四】,貝洛森林【註五】相映成輝。這個名字,即是所謂的塔拉瓦」。

【註一】於美東部麻州,波士頓西北三十公里的橋樑。在一七七五年四月十五日,即美國獨立戰爭的初期,一名民兵眼瞧著英軍快進入此地,火速地發出了警報。

【註二】美獨立戰爭之時,法國政府贈送給新生北美合眾國的軍艦。於英國海岸外海,和兩隻英國軍艦(護送四十一隻的英國商船)展開炮戰,與英國海軍「雪拉比斯號」巡防艦互轟。本艦每次齊射砲彈投射量僅二五八磅,但英艦齊射投射量達三七二磅,多了百分之五十,但是最後仍然迫使英艦投降。但本艦亦因浸水過於嚴重,翌日遂宣告沉沒。乃為美海戰史最光榮的插曲之一。

【註三】位於德州聖安東尼的要塞。一八三六年,德州人為了掙脫西班牙人統治,奮起抵抗,遂使全員的一百八十七名悉數遭受到殺害。

【註四】發源於北部懷俄明州,流經北部約一百五十公里,與南部蒙大拿的北克.亨匯合的河流。一八七六年,卡斯達將軍與部屬於此河岸,遭受到印地安人的殺害,終告全滅。

【註五】北法國接近謝德.傑路利的小森林。第一次大戰(一九一八)期間,美陸戰隊曾於此地阻止德軍,使花都得以免受德軍的踐踏。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