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廈門島

廈門是島。

廈門島很美很美。

廈門島的美麗舉世聞名。

※※※

中國以島為市的城市並不太多,最有名的也就是香港和廈門。香港的有名是因為它的繁華,廈門的有名則是因為它的美麗。海邊的城市多半美麗,如大連、青島、煙台、珠海,廈門則似乎可以看作它們的一個代表。凡是初到廈門的人,幾乎無不驚歎她的美麗。這裡陽光燦爛,海浪迷人,好花常開,好景常在。128平方公里的一個小島,到處飛紅流翠、燕舞鶯歌。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廈門人整個地就是生活在一個大花園和大公園裏,至少鼓浪嶼必須整島地看作一個花園或一個公園,而廈門的那些學校,從廈門大學到雙十中學,也都是大小不等的公園和花園。即便在那個「不愛紅裝愛武裝」的年代裡,全身披掛的廈門也仍不失其少女的嫵媚。詩人郭小川就曾這樣描述他對廈門的感受:「真像海底一般的奧秘啊,真像龍宮一般的晶瑩」,「真像山林一般的幽美啊,真像仙境一般的明靜」;「鳳凰木開花紅了一城,木棉樹開花紅了半空」,「榕樹好似長壽的老翁,木瓜有如多子的門庭」,「鷺江唱歌唱亮了漁火,南海唱歌唱落了繁星」,「五老峰有大海的迴響,日光岩有如鼓的浪聲」。詩人甚至稱頌廈門是「滿樹繁花、一街燈火、四海長風」,有著「百樣仙姿、千般奇景、萬種柔情」(《廈門風姿》)。可以說,從那時起,廈門島的美麗,便聞名遐邇。

郭小川說這些話,是在數十年前。他讚美的廈門,是作為「海防前線」的廈門,而不是作為「經濟特區」的廈門。這麼多年過去了,廈門的變化,已非詩人當年所能想像。但不管怎麼變,廈門島美麗如故,溫馨如故,嫵媚如故,靈秀如故。豈止是「如故」,而且「更上一層樓」。今日之廈門,不僅是走在改革開放前列的經濟特區,是外向型經濟格局基本形成、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而且還是「國家級衛生城市」、「國家級園林城市」和「國家級環保城市」。走在廈門島上,你會驚異其潔淨;深入廈門生活,你又會驚異其文明。的確,廈門不但美麗而且潔淨,不但潔淨而且文明。它的街道是潔淨的,看不到果皮紙屑;它的空氣是潔淨的,聞不到廢氣粉塵;它的聲音是潔淨的,聽不到噪音喧囂,也少有污言穢語。一個北京的朋友在秋冬之際來到廈門,幾天住下來,竟發現襯衫的領子依然乾乾淨淨,覺得實在是不可思議。更讓許多外地人感到高興的是,廈門的窗口行業大多有著溫和的態度和良好的服務。你不會像在北京那樣弄不好就被損挨訓,不必像在上海和廣州那樣擔心自己是外地人,也不用像在武漢那樣隨時準備吵架,因為根本就無架可吵。

所有這些,無疑都源自廈門人民的愛美之心。廈門人民是愛美的,因為他們生活在一個「海上花園」之中。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其心靈自然會變得美麗起來。因此,當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廈門建設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性風景港口城市」的奮鬥目標時,便得到了市民們的一致贊同。可以說,「廈門必須建設得更美麗」,已成為全體廈門人民的共識。

到這樣一個美麗的小島城市去走走,當然會是一件賞心悅目的事。

但,要說清廈門的文化性格和文化特徵,就不那麼容易了。

一 解讀廈門

解讀廈門,的確比較困難。

廈門給人的第一印象和最深的印象,是它的美麗。但美麗似乎不好算作是一個城市的文化性格和文化特徵。前已說過,海邊的城市多半美麗。美麗是這些城市的共性,而不是其中某一座城市的個性。況且,廈門的文化性格和文化特徵,也並不同於大連、青島、煙台、珠海這些海濱城市。看來,美麗並非解讀廈門之門。

廈門也沒有多少歷史文化遺產。在這方面,它遠不如它的兩個近鄰泉州和漳州。泉州和漳州都是國務院公佈的歷史文化名城,廈門卻不是。在歷史上,廈門原本是下屬於泉州府同安縣的。只是由於近一百多年來中國歷史的風雲變幻,廈門才異軍突起,後來居上。1842年《南京條約》的簽訂,使廈門和廣州、福州、寧波、上海一起,成為對外開放的五個通商口岸之一。1949年後,打開了一百年的大門重新關閉。通商口岸變成了海防前線,連天炮火取代了過往帆檣。又過了30年,干戈化玉帛,刀劍鑄犂鋤,海防前線又變成了經濟特區。這些戲劇性的變化,使廈門聲譽鵲起,也給廈門蒙上了神秘的面紗。

解讀廈門不易,解讀廈門人也難。同北京人、上海人、廣州人相比,廈門人的文化性格和文化特徵可以說是很不明顯。一個上海人到了外地,往往會顯得十分「扎眼」;而一個北京人或廣州人到了外地,也比較容易被辨認出來。同樣,一個外地人到了北京、上海和廣州,也會有一種「異樣感」。如果是到了上海,還會被上海人一眼就認出是「外地人」。然而,一個外地人進了廈門,除標誌鮮明的「觀光客」外,大都很難被廈門人認出。我自己多次遇到廈門人試圖用閩南話與我交談的事,就是證明。同樣的,一個廈門人到了外地,也不會像上海人那樣「醒目」,甚至還可能會根據他不那麼標準的普通話,而視之為「廣東人」。當然,廈門人沒有北京人、上海人、廣州人或廣東人那麼多,那麼有名,那麼被人瞭解,也是一個重要原因。但廈門人的文化性格和文化特徵不那麼明顯,恐怕也是不爭之事實。

一個似乎可以用來作為證據的事實是:中國歷來就有不少描述各個地方人文化性格和文化特徵的順口溜,比如「京(北京)油子,衛(天津)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無紹(紹興)不成衙,無寧(寧波)不成市,無徽(徽州)不成鎮」;「山東出響馬,江南出才子,四川出神仙,紹興出師爺」等等,描述廈門人的卻似乎沒有。也許,我們只能從下面這句順口溜裏品出一點點滋味:「廣東人革命,福建人出錢;湖南人打仗,浙江人做官。」不過,這裡說的是福建人,而不是廈門人。儘管廈門是福建的一部份,但此說至多說出了福建人的共性,卻未能說出廈門人的個性。事實上,廈門人的文化性格和文化特徵究竟是甚麼,只怕連廈門人自己也說不大清。如果你拿這個問題去問廈門人,保證連他自己也張口結舌,說不出個子丑寅卯、周吳鄭王來。

其實,就連「廈門人」這個說法都成問題。人們一般並不使用這個概念,而稱之為「閩南人」。外地人這麼說,廈門人自己也這麼說。這固然是習慣所使然(廈門人原本是閩南人之一分子),但同時也說明廈門的城市人格和文化性格還不那麼鮮明,廈門人還不像上海人那樣明顯地不同於江浙人,當然也就不大說得清了。

說不清當然並不等於沒有,只是有些含糊而已。何況廈門的歷史再短,也短不過深圳;而廈門人與泉州人、漳州人的區別,也還是看得出的。事實上,一百多年的風雲變幻,已使廈門明顯地不同於閩南的其他城市,也使廈門人與其他閩南人多有不同之處,只是少有人認真進行一番剖析研究罷了。

總之,解讀廈門是多少有些麻煩的。所以,為了說清廈門的城市人格和廈門人的文化特徵,我們就只好拿北京、上海和廣州來做一個比較。

※※※

廈門多少有點像上海。

廈門與上海相似的地方很多。比方說,它們都不是甚麼古都、古城、古郡、古邑,而是近現代以來才興起的新型城市;它們都遠離中央政權,偏於東南一隅;它們都面對大海,被海風吹拂,海浪衝擊;它們也都在國內較早地接收西方文化,較早地成為洋行職員和海外華僑的培養基地等等。上海和廈門,都是沒有多少傳統文化而更多現代文化,沒有多少本土文化而更多外來文化,沒有多少政治文化而更多經濟文化(或消費文化)的地方。

因此,廈門人和上海人,至少有一點是相近的,即他們對待外來文化的心理比較平衡,對待國際社會的態度比較正常。比如說,在上海和廈門,就很少發生圍觀、尾隨外國人的現象。他們不會對外國人點頭哈腰,也不會吐唾沫扔石頭,既不稱他們為「蕃鬼」,也不稱他們為「老外」。又比如說,在上海音樂廳或鼓浪嶼音樂廳演奏西洋音樂,觀眾一般都會遵守演出時不出入、演奏中不鼓掌之類的規矩,很少會發生讓音樂家們感到聽眾「太沒教養」的事。再比如說,無論上海人還是廈門人,西裝穿在身上,一般都會感到得體、自然,「像那麼回事」,不像某些地方人,西裝穿在身上,別人看著「不對頭」,自己也覺得「挺彆扭」。當然,無論上海人還是廈門人,穿西裝的次數也會比內地人多得多,而他們吃西餐也像廣東人吃早茶一樣自然。他們好像生來就適應西餐的口味,從小就懂得西餐的禮儀,一般不會出洋相。所以這兩市的西餐店,總是生意興隆,而不會像成都那樣門可羅雀(成都人對川菜和火鍋的酷愛是壓倒一切的,不過近年來成都的兒童已開始對麥當勞和肯德基發生興趣)。甚至在重視子女教育,尤其是重視英語教育和鋼琴、小提琴的教育方面,廈門人與上海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