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重歸一統】 第四十六回 冷暖人生

張昭和陸遜,是孫權的兩位重臣,為孫權立下蓋世之功。然而他們的晚景都不好。張昭被冷落,陸遜被逼死。那麼,在這兩件事的背後,有什麼政治原因和時代背景?我們從張昭和陸遜的冷暖人生當中,又能看出些什麼呢?

在上一回,我們講到了孫權的用人。講這個問題,不能不講張昭和陸遜。我們知道,孫權最重要的武將,是周瑜、魯肅、呂蒙、陸遜;最重要的文臣,則是張昭和顧雍。不過,前三位,都享年不永。周瑜,三十六歲;魯肅,四十六歲;呂蒙,四十二歲。張昭和陸遜的壽命倒是比較長,張昭八十一歲,陸遜六十三歲。但是,這兩個人晚景卻不能說是很好,陸遜甚至可以說是死於非命。前面說過,孫權這個人,還是重情重義的,而且每每標榜自己與臣下「恩如骨肉」。那麼,他為什麼會這樣對待張昭和陸遜呢?

先說張昭。

張昭是孫權的大功臣。想當年,如果不是張昭「率群僚立而輔之」,孫權的位子就坐不穩。張昭又是孫權的大管家。想當年,如果不是張昭裡裡外外張羅一切,孫權的事情就搞不掂。你看孫權接班那會,他又向朝廷呈送表章(上表漢室),又向郡縣發佈公文(下移屬城),還命令下屬將領官員都各就各位(中外將校,各令奉職),豈非很像一個宰相?所以孫權稱帝時,幾乎所有人都認為丞相一職,非張昭莫屬(眾議歸昭)。結果孫權任命了孫邵。孫邵是北海國人。孔融當北海相的時候,他當過孔融的功曹,後來跟著劉繇一起南下,和張昭一樣也是「賓旅寄寓之士」。孫權接班,他跟了孫權,但似乎沒有什麼突出貢獻,也沒有什麼個性才華,只知道孔融曾經稱他「廊廟才也」,卻沒有任何證據。讓他當首任丞相,大家是想不通的。據《三國志.張昭傳》,孫權解釋說,如今是多事之秋,職權大責任也大。如果讓張公當丞相,那可不是優待他(非所以優之也)。後來,孫邵去世,大家又推薦張昭(百僚復舉昭),孫權又不同意,任命了顧雍。結果,原本希望經天緯地的張昭,無所事事,便只好去著書立說,寫了《春秋左氏傳解》和《論語注》。

這就奇怪。孫權為什麼一而再、再而三地不顧眾人推舉,就是不肯任命張昭做丞相呢?

也有多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認為孫權忘恩負義。孫權這個人,是有這個問題。馬植傑先生的《三國史》,就說孫權對孫策很薄情。孫策本人既沒有追尊為帝(只追尊為長沙桓王),他的兒子也止於封侯。這是連陳壽也要打抱不平的。我在上一回說孫權念舊、感恩,其實認真考察,他的念舊和感恩往往是嘴皮上的。周瑜、魯肅、呂蒙死後,他們的後代並沒有蒸蒸日上,周家、魯家、呂家也沒有變成大族,這不是薄情寡恩嗎?

不過這話用來解釋此事不通。因為此刻張昭還在世,並非人一走茶就涼。因此第二種說法,認為孫權是記恨張昭。具體地說,就是對當年張昭主張降曹一事耿耿於懷。我們在《力挽狂瀾》一回講過,孫權登基時曾對張昭說,當年朕要是聽了您老人家的話,現在不知在哪裡討飯!結果張昭趴在地上汗流浹背。孫權既然記恨張昭,當然不會讓他當丞相。

這個材料,裴松之是注在《張昭傳》「權既稱尊號,昭以老病,上還官位及所統領」這句話後面的。用意也很清楚,就是要把這兩件事聯繫起來。這種聯繫也有道理。你張昭不是要朕投降曹操嗎?朕要是投降了曹操,哪裡有皇帝可當?朕當不了皇帝,你又怎麼能當丞相?你既然原本就當不了丞相的,那麼這回也不要當!不但不能當丞相,所有的官位和權力也請你交出來(名義上是張昭自己退還的)。為什麼?秋後算賬嘛!

不過,這種「報復」或者說「噁心」,有一次也就夠了。何況赤壁之戰後,曹操給孫權寫信誘降,已經把張昭列入了「黑名單」,等於洗刷了他「媚曹」的罪名。顯然,如果張昭當真是丞相的不二人選,那麼,孫邵去世後,就該任命張昭。

因此有人認為,孫權對張昭不是記恨,是忌憚。這是第三種說法。《張昭傳》篇末陳壽的評語,就說了「以嚴見憚,以高見外」八個字,也就是因為對人嚴厲而受忌憚,地位崇高而被疏遠。因此不但當不了丞相,就連太師、太傅、太保的職位也沒有。

陳壽所說頗有道理。張昭嚴嗎?嚴。我們知道,據《三國志.吳主傳》,孫權剛接班時,是「待張昭以師傅之禮」的。所以,張昭對孫權的要求就很嚴格,態度也很嚴厲。張昭的想法很簡單,你不是待我如師傅嗎?那我就得像個老師的樣子。所以他經常要去管孫權。《張昭傳》說,孫權喜歡騎馬打獵,親自去射老虎(蘇東坡詞「親射虎,看孫郎」即此)。這很危險,而且還發生了老虎衝過來用前爪抓住馬鞍的事。張昭就變了臉色走上前說,將軍怎麼能這樣?作為人君,駕馭的應該是英雄,不是駿馬;對付的應該是敵人,不是野獸。萬一有個閃失,豈不是讓天下人笑話!孫權只好承認錯誤,說我年輕不懂事,深感慚愧。

這類事情大約也很發生了幾次,孫權的辦法是虛心接受,堅決不改。老虎還是要射的,只不過不騎馬了,坐車子。孫權讓工匠做了一種專門的「射虎車」,自己坐在裡面射箭。即便這樣,野獸還是會撲過來,孫權則以親手擊殺為樂。張昭當然又要來管,來嘮叨。孫權卻學乖了。他只是笑,什麼話都不說(常笑而不答)。

在這裡,我們再次體會到了孫權將軍幕府的家庭感。張昭像個婆婆媽媽的大叔,孫權則像個調皮搗蛋的姪子,只不過這「姪子」是老闆,大叔反倒是「打工」的。這倒也沒有什麼不可以。大管家約束大少爺的事,歷史上也不是沒有。問題是這「姪子」會越長越大,這「老闆」也越做越大,最後要做到皇帝,就不能總是這種關係了。然而張昭卻一如既往。一次孫權在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臨釣臺大擺宴席。眾人喝得酩酊大醉,孫權還不肯罷休,讓人在群臣臉上灑冷水,說今天非得都醉倒在臺上,才算喝好了。張昭聽了一言不發,把臉一拉,跑到外面車子上坐著生悶氣。孫權派人去請他,說今天不是很快樂嗎?張公為什麼發脾氣呀?張昭說,當年殷紂王糟丘酒池作長夜之飲,也很快樂,沒覺得有什麼不好。孫權沒有話說,只好宣佈散會。

接下來,陳壽就說:「初,權當置丞相,眾議歸昭」。這個敘述方式值得玩味。實際上,陳壽先說臨釣臺的事,後說設丞相的事,恐怕就是想解答張昭不能拜相之謎。也就是說,張昭之所以當不上丞相,就因為他閒事管得太多,也管得太嚴。另外,他的地位太崇高,性格也太古板。這大約就是所謂「以嚴見憚,以高見外」吧!

的確,張昭這個人,水平是很高的,能力是很強的,資格是很老的,功勞是很大的,因此言行舉止也是很威嚴的(容貌矜嚴,有威風)。就連孫權,也不敢隨便和他說話(孤與張公言,不敢妄也)。這樣的人,做顧問可以,做總理就不合適。事實上孫權的說法也是這樣。群臣第二次推薦張昭時,孫權就說,大家莫非以為朕不想用子布?不是的。丞相這個職務事務繁多,此公的脾氣又不好(此公性剛)。如果大家的建議他不肯接受,怨恨和過失就會接踵而來,這對他不好啊(非所以益之也)!

問題是,孫權選中的那個孫邵就合適嗎?好像也未必。他在《三國志》裡面,是連傳都沒有的。他的事跡,我們只能從《吳主傳》裴松之註引《吳錄》中看到隻言片語。可見他無論是當丞相前和當丞相後,都政績平平,乏善可陳,怎麼就合適?

其實答案正在這裡——孫權對他的丞相有特殊要求。

這個結論,是我受田餘慶先生啟發得出的。田先生《暨艷案及相關問題》一文,在說到這個問題時,有兩句話:「張昭是謀謨之臣,並不直接主事;孫權大權在握,也不特仗張昭。」也就是說,張昭既沒那麼重要,孫權也不需要他的丞相有多重要。

但這樣一說,便又奇怪了。孫權既然並不希望他任命的丞相有多重要,張昭又其實並不重要,那怎麼就不能任命張昭呢?很簡單,張昭並不重要,是因為他「並不直接主事」(據本傳裴松之註引《吳書》,張昭在指揮了幾次小仗後,就不再擔任將帥,只做高級幕僚了。)任命為丞相,直接主事,豈不就重要了?因此,田餘慶先生說:「用張昭則相權太重,孫權所不能容。」也就是說,一旦任命張昭為丞相,則張昭也重,相權也重。

於是我們就要問:孫權是不希望張昭強勢呢,還是不希望丞相強勢呢?

我的看法,是兩種念頭都有。先說為什麼不希望張昭強勢。我們知道,孫權稱帝時,創業時代的老臣和重臣已經所剩無幾。周瑜死了,魯肅死了,呂蒙死了,諸葛瑾和步騭則無法與張昭比肩。因為張昭是孫策託孤的顧命大臣,而且孫策還說了「若仲謀不仁事者,君便自取之」的話。這話雖然是非常之時的非常之託,並不一定算數的,但也沒有人宣佈取消(當然也取消不了)。萬一帝相失和,張昭打出這張牌來,如之何呢?所以周壽昌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