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重歸一統】 第三十八回 難容水火

劉備病逝於永安前,曾精心安排了一個「亮正嚴副」的輔臣結構,即託孤於諸葛亮,並以尚書令李嚴為副。但是,劉備去世後,李嚴並沒有能夠起到輔臣的作用。相反,他還在八年後被廢黜和流放。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這樣做?在這種斷然的決定背後,又有什麼深刻的政治原因呢?

上一回我們講了諸葛亮和劉禪的君臣關係,這一回我們講諸葛亮要處理的第二種關係:同僚關係。在蜀國,諸葛亮的同僚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李嚴。為什麼呢?同為顧命,並受遺詔。據《三國志.先主傳》,劉備臨終前曾「託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李嚴傳》也說李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而且劉備還「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這個安排,和孫策死後的情況十分相似。據《三國志》之《張昭傳》和《周瑜傳》,孫策臨終前曾託孤於張昭,周瑜也「以中護軍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諸葛亮擔任的丞相和張昭擔任的長史都是文職,或行政長官;李嚴擔任的中都護和周瑜擔任的中護軍都是武職,或軍事長官。周瑜與張昭「共掌眾事」,李嚴與孔明「並受遺詔」。一武一文,一副一正,真是何其相似乃爾!這說明什麼呢?說明在劉備的心目中,李嚴就是周瑜,或者希望他是周瑜。

那麼,李嚴起到了周瑜的作用嗎?

沒有。李嚴不但沒有能夠和諸葛亮一起輔佐劉禪,反倒還在劉備託孤八年以後被廢,身敗名裂。這就和周瑜的情況完全不同,也為歷史留下了一個疑案。本回要講的,就是這個疑案。為此,我們必須把李嚴被廢的經過說一下。

據《三國志.李嚴傳》,事情大體上是這樣的:蜀漢建興九年(西元二三一年),諸葛亮四出祁山,北伐曹魏,安排李嚴督運軍糧。這時,李嚴已改名李平(為方便讀者,以下仍稱李嚴),正以中都護的身分代理丞相府的政務,催辦督運糧草自然是份內的工作。可惜李嚴的運氣實在太差。這年夏秋之際,連降大雨,軍糧無法如期運到前方。於是,李嚴就派人到軍中說明情況和想法,請諸葛亮回師(呼亮來還),諸葛亮也答應了(亮承以退軍)。但是,當諸葛亮退兵的消息傳來時,李嚴卻故作奇異大驚小怪地說,唉呀,軍糧很充足嘛,為什麼要撤退(軍糧饒足,何以便歸)?又上表劉禪,說諸葛亮的撤軍是「偽退」,目的是誘敵深入(欲以誘賊與戰)。這當然不是事實,也會引起猜疑。諸葛亮只好把李嚴前前後後親筆所寫的書信都原原本本地拿出來給大家看(具出其前後手筆書疏本末)。這下子李嚴沒有話說(辭窮情竭),只能坦白交代,低頭認罪(首謝罪負)。

這就是李嚴被廢的經過,明眼人一看便知其情節可疑。第一,犯罪動機不明。《三國志》的說法,是李嚴要推卸責任(解己不辦之責),嫁禍於人(顯亮不進之愆)。前一條說得過去,後一條就有問題。李嚴的表文說得很清楚,諸葛亮的撤軍是「欲以誘賊與戰」。這明明是說他誘敵深入以退為進嘛,怎麼會是「顯亮不進之愆」呢?第二,作案手法拙劣。李嚴如果要陷害諸葛亮,他就不該這樣前言不搭後語,也不該留下證據和把柄。以李嚴之聰明,豈能想不到將來諸葛亮會「具出其前後手筆書疏本末」?第三,只有一面之詞。我們知道,蜀漢是沒有史官的,也沒有人為李嚴編文集。所以,李嚴的真實想法和說法,我們是永遠都不得而知了。不過,正如北京大學田餘慶教授《李嚴興廢與諸葛亮用人》一文所言,前述故事「過於乖謬,不符常情」,實在不像李嚴的所作所為。因此,田先生「頗疑其間另有文章」。

當然是另有文章的。中國古代的政治,是一種暗箱操作的秘密政治。公佈出來的材料,往往未必能夠代替事情的真相,甚至是掩蓋真相的。比如伏皇后的那封信,我就懷疑是曹操捏造的。諸葛亮當然不會偽造李嚴的信,卻不等於李嚴的「罪行」和「罪證」只有這幾封信。也就是說,李嚴肯定出了問題,但問題不會這麼簡單。

不過這並不重要,第一,李嚴認了(辭窮情竭,首謝罪負)。這就說明,諸葛亮至少是抓住了李嚴的把柄。第二,眾臣支持。據《三國志.李嚴傳》裴松之註,諸葛亮上書時,連署者多達二十餘人,包括魏延、楊儀、鄧芝、劉巴、費禕、姜維。於是,李嚴被廢黜為平民,流放到梓潼(郡名,治所在今四川省梓潼縣)。三年後,也就是蜀漢建興十二年(西元二三四年),李嚴聽說諸葛亮去世,也發病而死。

李嚴被廢,對於蜀漢政權來說無疑是一件大事;而冰凍三尺,也絕非一日之寒。也就是說,諸葛亮恐怕早就想解決李嚴問題了。這次事件,只不過提供了一個機會而已。於是我們就有了一個問題:諸葛亮為什麼要廢李嚴?

也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李嚴被廢,是他爭權奪利自取滅亡。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是諸葛亮玩弄權術排斥異己。這就針鋒相對,我們也必須先把情況弄清楚了再說。

情況大體上是這樣的。據《三國志》之《諸葛亮傳》和《李嚴傳》,在劉備把諸葛亮和李嚴召到永安託孤以後,諸葛亮回到了成都,李嚴則留鎮永安。劉禪繼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李嚴為都鄉侯。諸葛亮開府治事,領益州牧;李嚴則假節(有尚方寶劍)、加光祿勳(宮廷衛隊長)之銜。建興四年(西元二二六年),李嚴由輔漢將軍晉升為前將軍。輔漢將軍是「雜號將軍」,級別較低。前將軍是「名號將軍」,級別較高。而且,前將軍還是關羽擔任過的職務,可以說是給足了李嚴面子。建興八年(西元二三○年),李嚴又由前將軍晉升為驃騎將軍。據《後漢書.百官志》及注,將軍當中,地位最高的是大將軍,其次驃騎將軍,又其次車騎將軍,再次衛將軍,又再次前、後、左、右將軍。大將軍和驃騎將軍「位次丞相」,車騎將軍、衛將軍,以及前、後、左、右將軍則「位次上卿」。李嚴由前將軍晉升為驃騎將軍,地位又上升了一步。而且他的兒子李豐還被任命為江州都督,統帥江州軍隊。

那麼,這又有什麼問題呢?

表面上看,李嚴是步步高升。但和諸葛亮相比,卻是處處不如。首先,諸葛亮在朝,李嚴在外。諸葛亮近在君側,總攬朝政,無論大事小事都由他說了算(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李嚴可是一句話也插不上。實際上,由於李嚴留鎮永安(今奉節),後來又移駐江州(今重慶),可以說是一直遠離政治中心和權力中心。這對李嚴來說是不利的。由於遠離成都,他無法參與朝政,難以輔佐少主,也疏遠了官場關係,失去了表現機會。南征北戰都沒他的事,舉賢薦能也沒他的份;上上下下既疏於來往,揚名立萬也不大可能。用現在的話說,李嚴有被「邊緣化」的危險。他後來在官場鬥爭中敗北,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潛在原因。

這裡面顯然有一個謎,那就是李嚴為什麼不入朝?是他自己不願意呢,還是諸葛亮不讓?託孤之後,諸葛亮回成都主持朝政,李嚴留永安鎮守邊關,從「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這句話看,這應該是劉備的安排。那麼,劉備為什麼要這樣安排?這是臨時的安排,還是長期的安排?如果是臨時的,後來為什麼不改變?如果是長期的,劉備的想法又是什麼?可惜,關於這一切,我們都已經無法得知了。

可以肯定的是,同為顧命的李嚴在很多方面都比不上諸葛亮。比方說,諸葛亮擁有自己的行政機關和官僚系統(開府治事),李嚴就沒有;諸葛亮兼任地方官(領益州牧),李嚴也不能。再加上一個在朝,一個在外,李嚴很明顯地被比下去了。這當然會引起不平。於是李嚴就想,你這個正的顧命大臣可以兼任州牧,我這個副的就不能當個刺史?但是,當時的蜀漢只有一個州,就是益州,總不能一州之內又有州牧又有刺史吧?不過李嚴也有辦法。據《三國志.李嚴傳》和《華陽國志》,李嚴移防江州以後,曾向朝廷提出,以江州為中心劃出五個郡,另外成立一個巴州,自己當巴州刺史,結果「丞相諸葛亮不許」。這當然又讓李嚴不爽。過了幾年,李嚴又向朝廷提出要開府。理由也很正當:在曹魏,並受魏文帝曹丕之遺詔,共同輔佐魏明帝曹叡的四位顧命大臣——曹真、陳群、曹休、司馬懿,可都是開府的。結果,這個要求又被拒絕。不過,諸葛亮也給了李嚴補償,就是表薦李嚴的兒子李豐為江州都督,以提高其待遇(隆崇其遇)。

這就是李嚴與諸葛亮關係的大概。據此,一些歷史學家認為,李嚴被廢,完全是咎由自取。為什麼呢?因為李嚴身為顧命大臣,既不見他出謀劃策建設國家,又不見他出生入死保衛國家,卻只見他爭權奪利以權謀私,而且不擇手段。比方說,他的「求以五郡為巴州刺史」,是在什麼時候呢?大約是在蜀漢建興五年(西元二二七年)。當時,魏文帝曹丕已經去世,魏明帝曹叡已經繼位。諸葛亮為了相機北伐,要調李嚴之兵進駐漢中。李嚴接到命令,推三阻四,拖拖拉拉,卻要求劃出五郡,建立巴州,讓他當刺史。這不是討價還價是什麼?建興八年(西元二三○年),諸葛亮準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