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三國鼎立】 第三十三回 白衣渡江

建安二十年的荊州之爭,以孫權和劉備相互妥協、瓜分領地告終,但他們都不會因此而滿足。孫權採納呂蒙的建議,把奪取荊州當作首要任務;關羽則利用一個有利時機,發動了從曹操手中奪取襄陽、樊城的戰爭。曹、劉、孫三家在荊州大地上展開了一場既鬥智又鬥勇的博弈。那麼,鬥爭的結果又如何呢?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二一七年),魯肅去世,接替他的是呂蒙。

這是一件有趣的事。前面說過,赤壁之戰後,江東集團內部形成了「吞劉」和「聯劉」的兩派。「吞劉」的周瑜去世後,接替他的是主張「聯劉」的魯肅。「聯劉」的魯肅去世後,接替他的則是主張「吞劉」的呂蒙。這可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風水輪流轉,「吞劉奪荊」的呼聲開始在江東甚囂塵上。

那麼,呂蒙是什麼人,他為什麼要主張「吞劉奪荊」?

說起來呂蒙也算是魯肅的朋友,而且他們的交往還頗有些戲劇性。據《三國志.呂蒙傳》,建安十五年(公元二一○年)底,周瑜病故,魯肅接班,前往陸口,路過呂蒙的防地。這時,有人建議魯肅去拜訪呂蒙。這人說,呂將軍現在的功勞和名氣都越來越大,不可以還像以前那樣對待他。魯肅想想也是,就去看望呂蒙,但內心深處還是不怎麼當回事。我們知道,呂蒙出身貧賤,又沒文化,不愛讀書。如果要上書寫信,就自己口述別人代筆,給人感覺屬於有勇無謀的武夫,魯肅當然有些輕視(意尚輕蒙)。

然而這次見面卻讓魯肅大吃一驚。魯肅去看呂蒙,呂蒙設宴款待。酒過三巡之後,呂蒙就說,閣下現在身負重任,又與關羽為鄰,請問準備了什麼計謀以防不測呢?魯肅輕視呂蒙,就不加思索地說,隨機應變好了。呂蒙說,恐怕不行吧!現在,我們和劉備表面上是一家人,其實關羽是熊虎,豈能不未雨綢繆?就為魯肅策劃了五條計謀。魯肅聽了,情不自禁地越過席位,坐到呂蒙身邊,摸著他的背說,呂子明呀呂子明,真沒想到兄弟你的才略已經到了這個水平!於是,魯肅進入室內拜見了呂蒙的母親,兩人結為好友才分別。

這事裴松之註引《江表傳》說得更詳細。據說,當時魯肅摸著呂蒙的背說,大兄弟呀,我還以為你只會打仗呢!原來還有這麼多學問,已經不是當年的「吳下阿蒙」了!呂蒙說,「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嘛!請大哥(大兄)想想關羽是什麼人。勤奮好學,熟讀《左傳》,剛毅果斷,雄氣十足,卻也清高自負,盛氣凌人。對付這樣的人,能沒有出奇制勝的策略嗎?於是就向魯肅獻策,魯肅則「敬受之,秘而不宣」。

那麼,呂蒙為什麼會從一個「愣頭青」變成了「謀略家」呢?原來這是孫權教導有方。據《江表傳》,孫權曾對呂蒙和蔣欽說,你們現在都是做長官的人了,應該多讀點書。呂蒙說,軍中事務繁忙,哪有時間讀書!孫權說,孤難道是要你們做學問、當博士?因為就是多少懂一點歷史罷了!你們事多,難道比孤還忙嗎?光武帝南征北戰手不釋卷,曹孟德逐鹿中原老而好學,你們怎麼就不自勉呢?於是呂蒙開始讀書,讀得比許多儒生還多。

呂蒙原本就是一個天分很高悟性很好的人,閱歷又多。一旦讀書,就有了見解。不過他的見解和魯肅不同。魯肅認為,曹操是頭號敵人,必須和劉備協同作戰同仇敵愾,呂蒙卻不同意。呂蒙認為,關羽是個大英雄,一直有吞吳自大的雄心,又處在上游有利位置,聯盟其實難以持久,便向孫權「密陳計策」。據《三國志.呂蒙傳》,這個「密計」討論了兩個問題,一是對抗曹操是不是一定要依靠關羽,二是關羽是否可靠。對於第一個問題,呂蒙的回答是未必。呂蒙對孫權說,主公完全可以派孫皎據守南郡,潘璋進駐白帝,蔣欽率軍一萬在長江上游弋,末將自己為主公前據襄陽。只要有這樣一個戰略部署,我們還怕什麼曹操(何憂於操),又何必一定要依靠關羽呢(何賴於羽)?

更何況關羽並不可靠。呂蒙說,關羽君臣,巧奪豪奪,反覆無常,絕不可以視為自己人(不可以腹心待也)。他們是遲早要和我們翻臉的。之所以現在還沒有對我們下手,只不過因為主公您神武聖明,末將等人也還活著。如果現在不先發制人,那麼,等我們這些人都嗚呼哀哉了,還搞得掂嗎?

這話孫權很以為然,但他還是有些拿不準,不知道是應該先取荊州,還是應該先取徐州。呂蒙說,拿下徐州並不困難,難的是能不能守住。徐州這個地方,一馬平川,最適合北方驍騎縱橫馳騁。我們今天拿下徐州,曹操明天就會來搶。到時候,只怕是七八萬人也守他不住。不如先幹掉關羽,完全佔據長江,我們的勢力就強大了。孫權聽了,覺得所論甚為精當。

站在江東集團的立場上,呂蒙說得確實不錯。據繆鉞先生《三國志選注》考證,呂蒙說這話當在建安十六年(公元二一一年)。其時劉備已經入蜀,只不過尚未得蜀而已。然而劉備得蜀以後,並不「歸還」荊州,孫權也「討要」不得,正好說明其「不可以腹心待也」,也說明江東集團只能以武力奪取荊州。呂蒙是有先見之明的。

不過關羽畢竟是關羽,並非說幹掉就能幹掉,還得有機會。到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機會來了。據《資治通鑑》,這年五月,劉備從曹操手裡奪得漢中;七月,自稱漢中王,還師成都,任命許靖為太傅,法正為尚書令,關羽為前將軍,張飛為右將軍,馬超為左將軍,黃忠為後將軍。這一連串的好消息讓劉備集團的人大受鼓舞,再加上孫權正在東方進攻合肥,關羽便趁著這大好形勢,發動了奪取襄陽、樊城的襄樊戰爭。

這一仗打得驚心動魄。當時,曹操從漢中撤軍回到長安,聽說關羽攻樊城,便派左將軍于禁前往增援。襄樊守將曹仁讓于禁和立義將軍龐德駐守樊北。于禁是曹操親自提拔的愛將,《三國志.于禁傳》說他「與張遼、樂進、張郃、徐晃俱為名將」,曹操甚至稱讚他說「雖古名將,何以加之」。龐德則原本是馬超的部下,渭南戰役時歸降曹操,因此被拜為「立義將軍」。據《三國志.龐德傳》,襄樊之戰時,馬超已歸劉備,龐德的堂兄龐柔也在劉備手下當差,樊城守將對龐德的忠誠頗有懷疑。龐德說,我受國家厚恩,義在效死疆場。今天不是我殺了關羽,就是關羽殺了我。後來他和關羽交戰,一箭射中關羽前額,關羽軍中都叫他「白馬將軍」,聞風喪膽。有這樣兩員戰將駐守樊城之北,應該說能夠抵擋一陣子。

然而老天爺不幫忙。八月,天降大雨,漢水暴漲,溢出堤外,樊城被洪水包圍,于禁所督七軍全部被淹,這就是所謂「水淹七軍」。但《三國志.關羽傳》只說「秋,大霖雨,漢水泛溢,禁所督七軍皆沒」,沒說這水是關羽放的,更沒說關羽料定會發洪水。《資治通鑑》也沒這麼說。事實上所謂「水淹七軍」是自然災害,關羽則趁機進攻,結果于禁被俘投降,龐德被俘就義。據《三國志.龐德傳》,當時龐德站立不跪,關羽好言勸降。關羽說,足下的哥哥在漢中,本帥也想請足下做將軍,為什麼不快快投降呢?龐德大罵說,你這豎子,說什麼屁話!魏王雄兵百萬,威震天下,所向無敵。你們劉備算什麼東西?不過一個庸才罷了,哪裡是我們魏王的對手!我龐德寧願做朝廷的鬼,也不做賊人的將!關羽只好把他殺了。消息傳到曹方,曹操「聞而悲之,為之流涕」。

于禁降,龐德死,駐守樊城的曹仁痛失左膀右臂,再加上樊城城牆被洪水浸泡不斷坍塌,城中守軍一片恐慌。據《三國志.滿寵傳》,當時有人建議曹仁趁關羽合圍之勢尚未形成之機,連夜乘快艇逃出樊城,協助曹仁守城的滿寵卻不贊成。滿寵說,洪水嘛,來得快去得也快,應該說不會持久。關羽嘛,也不會貿然進攻,因為他的後方並不安全。但是,如果我們今天棄城而走,那麼,黃河以南的地方,就不會再屬於朝廷了。曹仁說,對!於是滿寵下令沉白馬,與將士們盟誓,拚力死戰。正好這時徐晃的援軍趕到,關羽也就只好撤軍。

關羽雖然暫時停止了對樊城的包圍,但戰爭並沒有結束,關羽也不會放棄。這對蓄謀已久要奪取荊州的孫權集團,無疑是一個好機會。因為關羽要啃襄陽、樊城這兩塊硬骨頭,對付曹仁、徐晃這兩員大將,沒有足夠的兵力是不行的。一旦從後方抽調兵力,南郡就會虛弱;但不大量調兵,前方又會吃緊。這正是關羽為難的地方。於是呂蒙就向孫權提出,先想辦法把關羽的軍隊盡量忽悠到襄樊,然後乘虛而入,在他背後捅一刀子。這個想法當然不錯,問題是江東集團能忽悠關羽嗎?

能。

呂蒙其實早就在忽悠關羽了。據《三國志.呂蒙傳》,呂蒙雖然主張消滅關羽,但他接替了魯肅的職務後,表面上卻是「倍修恩厚,與羽結好」。我們知道,魯肅當年和關羽兩軍相鄰時,由於盟軍之間相互猜疑(數生狐疑),雙方邊界又犬牙交錯(疆場紛錯),摩擦和糾紛很是不少,魯肅做了很多調和工作(肅常以歡好撫之)。所以呂蒙的「倍修恩厚」就不會引起關羽的懷疑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