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三國鼎立】 第三十一回 乘虛而入

赤壁之戰後,三分了荊州的曹操、劉備和孫權都把爭奪的目標指向了益州,而最後的勝利者是劉備。那麼,劉備為什麼能夠在這場爭奪中勝出?曹操和孫權為什麼不能得手?原本據有益州的劉璋又為什麼失去了他的地盤呢?

赤壁之戰後,又經過一系列戰爭和討價還價,劉備佔有了武陵(治所在今常德)、長沙(治所在今長沙)、桂陽(治所在今郴州)、零陵(治所在今零陵)江南四郡和南郡的一半,自任荊州牧;周瑜攻下江陵,孫權控制了西起夷陵(今湖北省宜昌)東至尋陽(今江西省九江)的長江防線,並佔有江夏郡;曹操退回北方,仍佔有南陽郡和以襄陽為中心的南郡的另一半。曹、劉、孫三分了荊州。此刻,他們誰也吃不掉誰,便開始打益州的主意。

益州,包括漢中、廣漢、巴郡、蜀都等,是東漢最大的兩個州之一,而且沃野千里,堪稱天府之國。再加上其主人劉璋基本上是個沒本事的,守不住,因此必然成為虎狼們要爭奪的羊。爭奪的結果,是劉備得手,孫權、曹操落空,三國鼎立之勢形成。我們知道,劉備原本是這三家中最弱的,他佔領的荊州四郡在當時也是最窮的地方。然而強者沒有得到的,弱者卻得到了,這又是為什麼呢?

也有四個原因。

第一是孫權困難。孫權取蜀,有兩條路。一是北上經安康進漢中,二是走南路沿長江而西進。這兩條路,其實都走不通。走南路,要過劉備的地盤;走北路,曹操不會答應。孫權想出的辦法,是聯合劉備共同取蜀。據《三國志.先生傳》,當時已是孫權妹夫的劉備和手下人商量,有人就說可以答應他,反正孫權不能越過我們的地盤去佔領益州,益州就是我們的了(吳終不能越荊有蜀,蜀地可為己有)。然而有一個名叫殷觀的人不同意。殷觀說,荊吳聯合攻蜀,充當馬前卒的肯定是我們。拿得下益州還好,如果拿不下,東吳的軍隊堵在後面,我們可就變成三夾板了。

殷觀的話說穿了孫權的心思。什麼聯合取蜀!其實是想把劉備擠出荊州,劉備當然不會上當。何況就算聯合取蜀成功,劉備也不願意。按照裴松之註引《獻帝春秋》的說法,劉備的心思是「欲自圖蜀」,怎麼會和孫權合夥?不過這時又不能得罪孫權。於是殷觀又獻計說,我們可以支持孫權伐蜀,但不出兵。就說我們新得四郡,局勢不穩,不敢輕舉妄動,反正他們也不敢越過我們的防地自己去攻蜀。劉備接受了殷觀建議,孫權果然放棄了自己的打算(先主從之,權果輟計)。

這是《先主傳》的說法,實際情況可能還要複雜一點。據該傳裴松之註引《獻帝春秋》,劉備當時給孫權回信,講了兩條不能攻蜀的理由。一是蜀地民富國強,易守難攻,只怕是吳起、孫武也對付不了。二是大敵曹操當前,荊、吳應該聯合蜀(劉璋)、漢(張魯),不能給曹操可乘之機。劉備說,曹操雖然是個居心叵測的奸賊(雖有無君之心),但表面上還是尊奉天子的,名義上也還是大漢的臣子(而有奉主之名),政治上有優勢。有人說,曹操失利於赤壁,已經山窮水盡,沒有雄心壯志了,其實不然。現如今,曹操「三分天下已有其二」,正準備「飲馬於滄海,觀兵於吳會」,怎麼會坐在家裡等待老呢(何肯守此坐須老乎)?我們如果和劉璋、張魯自相殘殺,曹操肯定乘虛而入,這可不是長久之計。

孫權當然不吃這一套,仍派奮威將軍孫瑜進駐夏口。劉備當然不會放孫瑜過去,就來個軟硬兼施。據《三國志.魯肅傳》,劉備給孫權寫了一封信,說是我劉備和劉璋同為大漢宗室,齊心協力要匡扶大漢王朝。如今劉璋得罪了將軍,劉備深感恐懼,希望將軍寬恕了他。至於奪取益州的話,劉備簡直就不敢聽見。如果將軍硬是不肯放過劉璋,劉備就只好披頭散髮歸隱於山林了。

這當然是綿裡藏針,與此同時則是相應的軍事行動。劉備派關羽屯兵江陵,張飛屯兵秭歸,諸葛亮屯兵南郡,自己駐紮在孱陵(孱音「佔」)。孫權明白了,便將孫瑜撤回。可是孫瑜一走,劉備就開始打益州的主意,並在建安十六年(公元二一一年)帶兵入蜀。據《三國志.魯肅傳》,孫權聞訊氣得破口大罵,說劉備這個滑頭竟敢使用詐術(猾虜乃敢挾詐)!

孫權這樣說,自有他的立場。站在劉備的立場,這只能叫「兵不厭詐」。這裡面並沒有仗義不仗義、誠信不誠信的問題。你總不能說益州這地方,孫權奪得,劉備奪不得吧?只不過孫權要取益州,確實十分困難,劉備則方便得多。但劉備再方便,益州也是人家的,劉備怎麼就說拿就能拿到手呢?

這就要說到劉備得手的第二個原因——劉璋窩囊。

劉璋確實比較窩囊,或者說比較溫和柔弱。他和劉表一樣,只想守住自己那一畝三分地。但不幸的是,他和劉表一樣,也是守不住。據《三國志.先主傳》,建安十六年(公元二一一年)劉璋聽說曹操要西征張魯(其實是要逼反馬超和韓遂,《半途而廢》那一回說過),立即就慌了神。這時,他的部下張松就跑去跟他說,曹公可是無敵於天下呀!一旦擁有了張魯的軍需和軍隊,再來攻打益州,請問誰能頂得住?劉璋說,我這不是正發愁嗎?張松說,可以依靠劉豫州。劉豫州和將軍是一家子,和曹操是死對頭,又善於用兵,不如請他去打張魯。張魯打下來,益州就強大了,曹操來了也不怕。劉璋一聽有道理,就採納張松的建議,派法正將兵四千,去迎劉備。

張松這主意吃裡爬外,至少也是餿主意!劉備「天下梟雄」誰人不知,請他入蜀豈非「引狼入室」?起碼也是「請神容易送神難」,因此,理所當然地引起許多人的警惕,遭到許多人的反對。據《三國志.黃權傳》、《劉巴傳》裴松之註引《零陵先賢傳》和《劉璋傳》,黃權等人都曾向劉璋力諫此計不可行。黃權說,左將軍(指劉備)素有驍名,將軍把他請來,請問如何對待呢?當作部下吧,他不願意(欲以部曲遇之,則不滿其心);平起平坐吧,一個山頭又不能有兩個王(欲以賓客禮待,則一國不容二君)。兩雄並立,對方穩如泰山,我方就危如累卵(若客有泰山之安,則主有累卵之危),這是萬萬使不得的。劉巴也說,劉備是一個有雄心壯志的人,「入必為害」不可接納。還有一個名叫王累的態度更堅決,既然「自倒懸於州門以諫」。而且,據《華陽國志》,王累最後還「自刎州門,以明不可」。

黃權、劉巴、王累的意見顯然是對的,然而劉璋卻充耳不聞。這就奇怪。劉璋再窩囊,也不會糊塗到連黃權他們講的道理都不明白,為什麼還要一意孤行呢?

原來劉璋有他自己的盤算。據《三國志.劉璋傳》,張松對劉璋還有一番說詞。張松說,現在州中諸將比如龐羲、李異這些人,都「恃功驕豪」,而且有通敵叛變的意思(欲有外意)。如果我們不把劉豫州請來,一旦「敵攻其外,民攻其內」,那就麻煩大了。

這話說到了劉璋的心病。對於益州而言,劉璋和他父親劉焉建立的,乃是一個外來的政權。劉焉入川時,親朋故舊隨他的很多。他以這些人為骨幹,又把從長安和南陽一帶入川的流民編成軍隊,號稱「東州兵」,形成一個「客籍」的「東州集團」。與此同時,當地士族則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土著」的「益州集團」。這兩個集團的矛盾很深。劉焉在世時,曾經鎮壓過一次。劉璋繼位後,又鎮壓過一次,但矛盾並沒有緩和。所以,劉璋採納張松的建議,正如呂思勉先生《秦漢史》所言,是因為他更擔心內亂(是時所患者,實在蜀中諸將),指望同為宗室的劉備能幫他一把。但是,無緣無故地把劉備請來,恐怕「將為群下所疑」,於是以討伐張魯為名。這在劉璋看來,是一舉兩得有利無弊的。因為他的想法,是讓劉備去打張魯。打下來了,就讓劉備在漢中待著。反正張魯已經背叛,漢中早非己有。與其讓張魯在那裡佔著,不如送給劉備。劉備和曹操是死對頭。有他看著北門,那就高枕無憂了。何況漢中和蜀郡雖同為一州,卻是各自為政。劉備在漢中,自己在蜀中,並不存在黃權所謂「一國不容二君」的問題,反倒可以相輔相成,相依為命,唇齒相依,對內(蜀將)對外(曹操)都形成威懾力量。所以呂先生說「在璋未嘗不自謂得計」。

可惜劉璋機關算盡適得其反。劉備入川,不但沒有幫他看家護院,反而把他吃掉了。這事從根本上說,是劉璋原本就不該存了利用別人的心思。你利用別人,別人就不利用你?你算計別人,別人就不算計你?利用別人的必為別人利用,算計別人的必為別人算計,引狼入室的結果一定是玩火自焚。這也不是沒有教訓的。遠的不說,何進、袁紹把董卓弄進洛陽就是前車之鑑。所以,說到底,還是做人要老實,不要去打把別人當炮灰的主意。不過,具體到劉璋,他的失算,又有兩個「沒想到」。

第一個「沒想到」,是沒想到劉備並不聽自己的指揮。第二個「沒想到」,是張松和法正並不是什麼大忠臣,他們早就策劃好了要把益州獻給劉備。張松勾結劉備,是因為他痛恨曹操;法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