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三國鼎立】 第三十回 奪嫡之爭

在曹操的晚年,接班人的問題被提到了議事日程;曹丕、曹彰、曹植等人的奪嫡之爭也異常激烈。為此,曹操甚至不惜製造冤案和血案。但令人費解的是,擁戴曹丕的崔琰被賜死,擁戴曹植的楊修也被殺,曹操究竟要立誰為接班人呢?

上一回我們講到,曹操在自己去世一百多天前,悍然殺了「高幹子弟」楊修。可憐老楊家四世三公一朝傾覆,正應可那句老話:「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這個時候,楊修的父親楊彪還在世。楊彪這個人,是既擔任過司空,又擔任過司徒,還擔任過太尉的。他把所謂「三公」的三個職務都當了一遍,地位之崇高可想而知。如今,卻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愛子被殺,落得白髮人送黑髮人,內心之悲痛也可想而知。據《後漢書.楊彪傳》,有一天,曹操碰到楊彪,見他形容枯槁,大吃一驚。曹操便問,楊公怎麼瘦成這個樣子了?楊彪說,愧無先見之明,猶懷舐犢之愛。於是「操為之改容」。

曹操的問可能是故作關切,楊彪的答卻是肺腑之言。這就不能不讓曹操「改容」。此刻的楊彪,雖然已被罷官奪封,畢竟還是元老級的人物。這樣一個人物,尚且不能保全家人,何況其他?再說了,楊彪有舐犢之愛,曹操就沒有嗎?楊彪不能保存家人,曹操就能夠嗎?別看這時的曹操威風八面稱霸一時,「君子之澤,五世而斬」的規律對他就未必無效。這實在不能不讓他想得更多些,更遠些。

實際上,接班人的問題早就提到了曹操的議事日程。只可惜,這個問題並不容易解決。

據統計,曹操至少有十五個老婆,二十五個兒子。最有資格接班的長子曹昂在建安二年(公元一九七年)正月陣亡,另一個為曹操所鍾愛的兒子曹沖,則在建安十三年(公元二○八年)五月病故。其他兒子,或者早夭,或者庸常,比較有希望的是曹丕、曹彰、曹植。據《三國志.曹沖傳》,曹沖病故時,曹操極為悲痛。曹丕上前安慰父親,曹操說:「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所謂「汝曹」(你們幾個),當是曹丕、曹彰和曹植。

這三個也都想當接班人,首先,他們都是卞夫人的兒子。曹操的原配是丁夫人。丁夫人無出,養子曹昂陣亡,自己又離異,就不在「立嫡」的考慮之列。丁夫人被廢以後,繼承正妻地位的是卞夫人。按照「立嫡」原則,接班人應該從卞夫人的兒子當中挑選。卞夫人有四個兒子,其中曹熊早薨,可選的就是曹丕、曹彰和曹植。這是第一點。第二,他們三個也都有能力,有作為,水平明顯高於曹操的其他兒子。這樣,無論「立嫡」還是「立賢」,他們都最有資格。所謂「奪嫡之爭」,便在卞夫人的這三個兒子當中展開。

那麼,曹操選誰?

史家一般都認為,首先可以排除的是曹彰。不可否認,曹彰是個人物。據《三國志.曹彰傳》,此君從小就善於騎馬射箭,膽子大力氣也大,戰事多戰功也多。建安二十三年(公元二一八年),代郡烏丸反,曹操任命曹彰為北中郎將,行驍騎將軍,前去征討。臨行前,曹操對曹彰說,兒啊,在家為父子,受命為君臣,你可要好自為之!曹彰明白父王的意思,在北伐戰爭中衝鋒陷陣,身先士卒,親射胡騎,以至於「應弦而倒者前後相屬」。曹彰自己也「鎧中數箭」,然而「意氣益厲」,結果「大破之」。中立觀望的鮮卑人見曹彰如此英勇善戰勢不可擋,也表明歸順,於是「北方悉平」。勝利後,曹彰一方面超常規地大賞將士,另一方面在向曹操匯報時按照曹丕的建議「歸功諸將」。這下子曹操高興壞了,抓住曹彰的黃鬍鬚說:「黃鬚兒竟大奇也!」

事實上,曹操的確很為他這個兒子感到驕傲。據《三國志.曹彰傳》裴松之註引《魏略》,漢中之戰時,劉備躲在山上,派劉封下山挑戰。曹操大罵:賣草鞋的(賣履舍兒),怎麼總弄個假兒子來打仗(長使假子拒汝公乎)?你等著,看我把黃鬚兒叫來!

然而曹彰有個問題,就是有勇無謀,不愛讀書。這事曹操管教過。曹操說,你總愛喜歡弄槍舞劍,飛鷹走狗,不過匹夫之勇,哪裡能成大事?便安排他讀《詩》《書》。曹彰卻對旁邊的人說,男子漢大丈夫,就該像衛青、霍去病那樣,將百萬之眾,馳騁疆場,建功立業,哪能靠幾本破書混個博士?這種想法,顯然不像「人君」。

曹操也考察過曹彰。他曾經詢問諸子的愛好,讓他們各言其志,曹彰的回答是「好為將」。曹操又問:「為將奈何?」曹彰說:「披堅執銳,臨難不顧,為士卒先,賞必行,罰必信。」於是「太祖大笑」。立曹彰為儲的念頭如果有過的話,大約也一笑了之了。因為曹操很清楚,曹彰是個好將軍,卻未必是好國王、好皇帝。

剩下的就是曹丕和曹植了。不少人認為,曹操原本是要立曹植為儲君的,只是因為曹丕搞鬼,曹植自己又多有失誤,才立了曹丕。這也不是沒有根據。《三國志.曹植傳》就是這個說法,而且說得很明白,是「幾為太子者數矣」。原因也有兩個,一是曹植有才,二是曹操喜歡他。這兩個原因也有因果關係,即正因為「每進見難問,應聲而對」,這才「特見寵愛」。但我認為,這兩條,恰恰證明了曹操不可能立曹植。

先說喜歡。曹操喜歡曹植不假。但唯其如此,反倒不能立他為太子。為什麼呢?因為立儲,歷來有四種立法:立嫡、立長、立賢、立愛。按照傳統觀念,最可取的是立嫡,準確地說就是立嫡長子。一個兒子,如果既是嫡子(正妻所生),又是長子(年齡最大),那他就當之無愧地是儲君。如果長子不是嫡子(是庶子),嫡子不是長子(是次子),那麼,寧肯立年幼的嫡子,也不可以立年長的庶子,這叫「立子以嫡不以長」。如果嫡子有兩個或以上,或者沒有嫡子都是庶子,那就立年長的,不考慮品行和才能,這叫「立嫡以長不以賢」。當然,立賢也不是絕對不可以,因為立賢畢竟有道理。立個賢君,對國家對人民都有好處,大家也還能接受。最不可取的是立愛,因為這完全是由著性子胡來,非遭到抵制不可。總之,立儲之道,首選立嫡,其次立長,再次立賢,最次立愛。立曹丕,是立嫡,也是立長;立曹植,則是立愛。你說曹操立哪個?沒錯,曹操這人是不太守規矩,有時也不按牌理出牌,但他未必肯背「立愛」的罪名,何況曹操又並不是只愛曹植一個。

或許有人會說,曹操立曹植,不是「立愛」,是「立賢」。曹操這個人,是主張「唯才是舉」的,怎麼會受傳統觀念的羈絆?當然是立最有才華的曹植呢!這其實也是似是而非。的確,曹植是一個特有才華的人,可以說是少年才子,據《三國志.曹植傳》,曹植很小的時候就會寫文章。曹操讀到他的作品,曾甚為驚異,問他是不是請別人代筆(汝倩人邪)。曹植回答說:「言出為論,下筆成章,顧當面試,奈何倩人?」後來銅雀台建成,曹操令諸子登台作賦,曹植「援筆立成,可觀,太祖甚異之」,可見其文才之好。

但問題是,選儲君不是選作協主席,不能光看文章寫得好不好,還得看有沒有政治才能。應該說,在這方面,曹操也是考察過曹植並寄予厚望的。建安十九年(公元二一四年),曹操征孫權,留曹植守鄴城。曹操語重心長地對他說,為父當年做頓丘令的時候,也不過二十三歲。現在回想起來,沒有什麼可以後悔的事情。你今年也二十三歲了,好自為之!那麼,曹植表現如何?《三國志.曹植傳》沒有說,應該還不錯,因此下文才有「幾為太子者數矣」。但後來表現又不好了,結果失寵。

這裡面顯然疑點甚多。第一,曹植留守鄴城時,是否有突出表現?如果有,為什麼史無記載?第二,曹植原先不錯,後來為什麼又變差了?可惜,《三國志》這段記載含糊其辭,語焉不詳,吞吞吐吐,讓人感覺是在避諱什麼。但我以為,如果曹植在政治上確有突出表現,那是瞞不住的。實際上曹植也不可能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一是曹操本人太強。他的兒子,除了曹彰可以出去打打仗外,其他人都難有所作為。二是曹植也不像政治上很成熟的人。《三國志.曹植傳》講曹丕奪嫡成功曹植爭寵失敗的原因,用了春秋筆法,說是「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勵,飲酒不節」,而曹丕「御之以術,矯情自飾,宮人左右,並為之說」,也就是裝模作樣,控制自己,收買人心,於是曹操決定立曹丕為嗣。

這應該也是事實,因此後世多半同情曹植,不同情甚至鄙視曹丕。毫無疑問,在我們看來,「任性而行」顯然比「矯情自飾」可愛。「矯情自飾」豈止不可愛,簡直就是可怕。但這是我們的看法,不是曹操的看法。曹操此刻,並不是要評選「誰是最可愛的人」,而是要考慮「誰是最可靠的人」。什麼方面可靠?政治上可靠。政治上可靠是什麼意思?是能夠保證曹魏政權的代代延續。這就不能看「性情」,而要看「心計」。缺心眼的人是不能選作曹魏政權接班人的,「任性而行」也不是政治家應有的品質。有人說曹操也是「性情中人」,曹植「任性而行」豈非「深肖朕躬」?沒錯,曹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