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三國鼎立】 第二十六回 得寸進尺

赤壁之戰後,曹操又進行了三次戰爭,即破馬、韓,征孫權,伐張魯。三次戰爭,時間都不超過一年。曹操甚至寧肯半途而廢,也要返回鄴城。那麼,曹操為什麼要這樣做?他每次都匆匆忙忙地趕了回去,究竟是要做什麼?是什麼事情他一直在牽掛著呢?

上一回我們講到,法正指出,曹操一舉而降張魯,定漢中,不繼續前進拿下巴、蜀,反倒「身遽北還」,一定是因為「內有憂逼」。這是有道理的。曹操的大後方,一直不太穩定,這是他和孫權、劉備不同的地方。孫權的情況最好。他那個東吳政權,基本上都是自己人。不是孫堅、孫策留下的老臣,如程普、黃蓋、張昭、周瑜,就是他自己網羅、發現、提拔、培養的,如魯肅、甘寧、呂蒙、陸遜。劉備的情況複雜一點。他得到益州以後,蜀漢政權由三部分人組成。一部分是他從荊州帶來的,包括諸葛亮,也包括和他出生入死打天下的關羽、張飛,無妨稱之為「荊州集團」。一部分是劉焉入川時帶去的,無妨稱之為「東州集團」還有一個部分是當地的,無妨稱之為「益州集團」。這三個集團之間是有矛盾的,這個矛盾是後來蜀漢政權滅亡的原因之一。不過,劉備入蜀之前,並無此矛盾。入蜀之後,也沒有尖銳到劉備鎮不住的程度。

曹操就不一樣了。曹操不像劉備、孫權那樣自立門戶,而是「奉天子以令不臣」,或者「挾天子而令諸侯」。這樣一來,他的「大後方」,也往往同時是他的「大前方」,因為朝廷裡並不都是他的人。相反,蔑視、嫉妒、反感、仇恨,打他的主意,看他笑話的,大有人在。赤壁之戰前,曹操所向披靡,戰果輝煌,反對派一般不敢公開非議。而且,赤壁之戰前,曹操對朝廷、對百官的態度可能還相對比較謙和,野心也不那麼明顯,一些心存漢室的人對他還保有希望,也表示支持。赤壁之戰後就不同了。曹操的功勞沒有以前多,野心倒比以前大。這就引起不滿。朝廷內部,一方面,正如胡三省注《資治通鑑》時所云,有人想借赤壁之敗扳倒曹操,趁機取而代之(操以赤壁之敗,威望頓損,中國之人或欲因其敗而圖之);另一方面,也開始有人對曹操是忠是奸產生警惕和懷疑。這些人以前不多,或者不公開,赤壁之戰後就多起來了,甚至此起彼伏前赴後繼。

對此,曹操心裡非常清楚。因此,他在赤壁之戰後,征討馬超、韓遂前,也就是建安十五年(公元二一○年)十二月,發佈了一道教令,即《讓縣自明本志令》,也叫《述志令》,我們在第二集《奸雄之謎》已經講過。這事的起因,是漢獻帝給曹操增加了封地。我們知道,曹操把漢獻帝迎奉到許縣後,就被封為武平侯。武平是一個大縣,食一萬戶。所以,武平侯是縣侯,也是萬戶侯。這個等級已經很高了,比他的祖父和父親高了兩級。曹騰和曹嵩的封爵是亭侯(費亭侯),亭侯之上是鄉侯,鄉侯之上才是縣侯。建安元年(公元一九六年),袁術、袁紹、呂布、劉表他們都還在,曹操便已是縣侯,地位是很高的。

十五年光陰過去,此刻的曹操,已不是一個萬戶侯就可以滿足的了。但是,縣侯已是最高規格,再封就是公爵和王爵。這是不可以的,至少暫時不行。於是,傀儡皇帝就給曹操增加封地,增封陽夏(音「甲」,今河南省大康縣)、柘(音「蔗」,今河南省柘城縣),苦(音「戶」,今河南省鹿邑縣東)三縣二萬戶。曹操發佈《讓縣自明本志令》,就是要辭讓增封的這三縣二萬戶。

這是曹操自編自導自演的一場戲,也是他沽名釣譽的慣用伎倆。事情很簡單,如果不是演戲,做秀,那就該真讓。然而實際上怎麼樣呢?據《三國志.武帝紀》裴松之註引《魏書》,增封曹操的三縣二萬戶倒是收回了,他的三個兒子卻在幾天後封侯。曹植封平原侯,曹據封范陽侯,曹豹封饒陽侯,均食邑五千戶。平原在青州平原郡,范陽在幽州涿郡,饒陽在冀州安平縣。表面上看,曹操少了五千戶,換來的卻是三個縣侯,而且一個州一個,封地都是戰略要衝,你說曹操是賠了還是賺了?

再說了,曹操的目的如果真是讓封,或者只是讓封,那就應該給皇帝上表章。然而曹操的做法卻是給群臣下教令。這是臨下,不是奏上。很顯然,曹操是要借個由頭把自己想說該說的話說出來,就像現在的公眾人物製造一個事件,以便開新聞發佈會一樣。這一點,曹操倒不避諱。他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中說得很清楚,發佈這個教令,就是要讓朝廷內朝廷外的反對派都沒有話說(欲人言盡)。這就是大實話了。此外,令中所言,比如絕不讓位絕不讓權等等,也都是真話。所以,也不能說他全是演戲做秀。有些學者因為曹操讓縣並非本志,就說他的《讓縣自明本志令》也不是真話,這就未免書獃子氣了。要知道曹操原本就是借雞下蛋借殼上市,你管他讓縣是真是假呢!實際上,曹操讓縣是假的,讓縣時說的話是真的,或基本上是真的,大部分是真的。假戲真做,真戲假做,半真半假,以假亂真,這就是曹操高明的地方。

那麼,曹操把別人的嘴巴都堵起來了嗎?沒有,也堵不住。事實上,《讓縣自明本志令》發佈以後,反對的聲音不是少了,而是多了;不是小了,而是大了。這些「謗議」讓曹操清醒地意識到,輿論固然重要,權力就更重要;筆桿子固然重要,槍桿子就更重要;與其堵住天下人的嘴巴,不如捏住天下人的腦袋。因此,曹操在利用甚至在創造機會來大造輿論的同時,加緊了對權力的攫取和控制。

要攫取和控制權力,尤其是中央政府的最高權力,就不能長時間地離開政治中心。所以,上一回說到的三次出征,曹操用的時間都不長,甚至不惜無功而返,半途而廢。西征馬超、韓遂,是建安十六年七月出兵,次年正月回到鄴城,前後不超過七個月;南征孫權,是建安十七年十月出兵,次年四月回到鄴城,前後也不超過七個月;征張魯的時間長一點,建安二十年三月出兵,次年二月回到鄴城,也不超過一年。

曹操匆匆忙忙趕回鄴城,並不是為了陪老婆孩子。戰場上沒得到的東西,他要在官場上撈回來。西征馬超、韓遂歸來,他得到的是「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南征孫權歸來,他得到的是封魏公,加九錫,建社稷;征張魯歸來,他得到的都是「進公爵為魏王」。所謂「贊拜不名」,就是朝見天子的時候,司儀官只報他的官銜,不呼他的名字。所謂「入朝不趨」,就是朝見天子的時候,用不著小步快走表示恭敬。所謂「劍履上殿」,就是朝見天子的時候,可以佩戴兵器穿著鞋子。所謂「如蕭何故事」,就是享受當年劉邦給蕭何的待遇。封魏公,晉魏王,就是從侯爵升為公爵,又由公爵升為王爵了。這三件事,第一件是在建安十七年,第二件是在建安十八年,第三件是在建安二十一年。中間,建安十九年時,還有一個「天子使魏公位在諸侯王上」,真可謂年年都有新套套,一步一個新台階。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二一七年),曹操的政治待遇已經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四月,皇帝批准他「設天子旌旗,出入稱警蹕」。十月,享受「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警蹕(音「必」),是天子出入的專稱。出稱警,入稱蹕。冕十二旒,是天子的服飾。東漢制度,皇帝十二旒,白玉;三公諸侯七旒,青玉;卿大夫五旒,黑玉。金根車是皇帝的專車,駕六馬也是皇帝的待遇,諸侯只能四匹。五時副車是和金根車配套的,按東西南北中塗成青白紅黑黃五色,也是皇帝專用的。天子旌旗就更不用說了。曹操獲得這些待遇以後,在禮儀上和皇帝已經沒有什麼兩樣。再加上他大權獨攬,已是沒有皇帝稱號的皇帝,而且比那個傀儡皇帝更像皇帝。

這個時候,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曹操要代漢自立了,而實際情況是曹操終其一生都沒有邁出這一步。那麼,曹操為什麼不稱帝呢?

對此,學術界有不同意見。比較通行的說法,是曹操雖有此念,但他審時度勢,最終還是決定知難而退,適可而止,把代漢自立的任務留給了他的兒子,證據則在《三國志.武帝紀》裴松之註引《魏略》和《魏氏春秋》。據兩書,曹操成為沒有皇帝名號的皇帝後,代漢自立的呼聲就開始高漲起來。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以陳群、桓階、夏侯惇為代表的一些人積極勸進。陳群、桓階認為,漢朝早已名存實亡,天底下一尺土地一個子民都不屬於漢(尺土一民,皆非漢有),只剩下一個虛名(唯有名號),取而代之有什麼不可以?夏侯惇則說,什麼是萬民之主?就是能夠為民除害眾望所歸的人。從古至今,都是這樣。殿下就是這樣的人,應該盡快「應天順民」,有什麼猶豫的?曹操的回答是:孔子說過,施行的是政事,就是從政(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如果天命確實眷顧我,我就做周文王好了(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亦),眾所周知,周文王是三分天下有其二,卻仍然服事殷商的。取代殷商的是他的兒子周武王。所以學術界一般都認為,曹操這話的意思是要曹丕去做他想做的事。果然,曹操去世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