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孫劉聯盟】 第二十二回 力挽狂瀾

諸葛亮對孫權的勸說,無疑是其外交活動中精彩的一筆。但幫孫權拿定主意的,並非諸葛亮。

諸葛亮作為劉備集團的使節,代表的是劉備的利益,堅守的是劉備的立場。他怎麼可能深入孫權的內心世界,貼心貼肺的替孫權著想?不能深入其心,又怎能把賬算清?

當然,賬還是算了的。而且,諸葛亮說服孫權的主要辦法也是算賬。他幫孫權算了三筆賬。第一,關鍵時刻,最忌猶豫。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像你這樣「外託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結果必然是兩頭都不討好。第二,江東兵強馬壯,荊州尚有餘威,只要貴我雙方「協軌同力」,則「破操軍必矣」。第三,曹軍一旦失利,必定退回北方。這樣一來,我們荊州和你們東吳的力量就會強大起來,三足鼎立的形勢也就形成了(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所以「成敗之機,在於今日」。

這當然能打動孫權,但還不是最能打動孫權的。因為諸葛亮算的這三筆賬,並沒有也不可能觸及孫權內心深處最隱秘的東西。何況諸葛亮的演算法也有問題。有什麼問題?有兩筆賬沒算。第一,他只是說你孫權要麼投降要麼戰鬥,不能觀望狐疑,猶豫不決,卻沒說投降了會怎麼樣。這可是關鍵問題。如果投降的結果很好,為什麼不呢?第二,他只說如果能夠戰勝曹操,就可以三分天下,至少也能三分荊州,但打敗了呢?也沒說。那好,如果敗了怎麼辦?你們劉豫州打敗了,那是咎由自取。孫將軍可是被你們拖下水的。他要是敗了,請問誰為他埋單?這個諸葛亮也沒說。這就等於說,我們去搶銀行吧!搶成了,一輩子都不缺錢花。但是被發現了會坐牢,會殺頭,卻不告訴你。警察來抓,我也不管你。請大家想想,有這麼說話的嗎?我要是孫權,就不上這個當。

其實,兵馬未動,先想敗局,這個道理諸葛亮不會不懂。同樣,替人謀劃,就要把話說透,這個道理諸葛亮也不會不懂。那他為什麼不說?因為沒有辦法。曹操的軍隊已在路上,殺氣騰騰,虎視眈眈。如果孫權不出兵,劉備大約只有死路一條。諸葛亮呢?和劉備已經「厚相結納」,決心同生死,共患難。何況自劉備三顧茅廬以來,諸葛亮一直是紙上談兵,可謂寸功未立。這回出使東吳說服孫權,正是他「初出茅廬第一功」。無論從道義上講,還是從策略上講,諸葛亮都只能千方百計去遊說孫權,別無選擇!所以,我們不能怪他沒說清楚,但要說孫權心裡不明白,怕也未必。他之所以並不追問,很爽快地就回應了諸葛亮,是因為此前已經有人說服了他。那麼,這個人是誰呢?

我認為是魯肅。

為什麼是魯肅呢?因為魯肅是東吳集團政治路線和政策策略的設計師。前面說過,魯肅是有一個「東吳版」之《隆中對》的。根據魯肅的這個規劃,也根據孫策的政治遺囑,東吳集團的政治路線,應該是「保江東」而「觀成敗」,先三分而後一統。第一步,鞏固和發展孫策創立的基業;第二步,奪取荊州和益州,和曹操劃江而治;第三步,在適當的時候北伐,統一中國,建立新王朝。

應該說這是一個不錯的規劃,因為它包含著近、中、遠三個步驟,高、中、低三個目標。最高綱領和遠期目標是一統天下,最低綱領和近期目標是保住江東,居中而有彈性的是奪取荊、益。荊州和益州當然不是他孫權和魯肅說要就要的。但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有此「以攻為守」的策略,則最差也能割據一方南面稱孤,因此可以說是如意算盤。但是這個如意算盤卻有一個重要前提,那就是荊州在劉表手上。以劉表之反應遲鈍、軟弱無能、不思進取和空談誤國,當然可以打他的主意。

因此,曹操的南征和劉表的去世,便打破了孫權和魯肅的好夢。魯肅馬上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向孫權請命奔赴荊州,孫權也馬上就批准了他的行動。可是,孫權、魯肅也好,劉備、諸葛亮也好,都沒想到曹操的動作會那麼快,結果「肅未到而曹公已臨其境」。於是魯肅當機立斷,向劉備提出雙方聯手「共濟世業」的建議,實際上是想讓劉備當擋箭牌,不讓荊州落入曹操之手。所以,孫權是否同意連劉抗曹,諸葛亮固然著急,魯肅也著急。

這個時候,曹操幫了他們的忙。由於我們不能確知的原因,曹操莫名其妙地給孫權寫了一封信,說是「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方與將軍會獵於吳」。這話翻譯過來就是:最近老夫奉朝廷之命,伐有罪之人。軍旗往南一指,劉琮就舉手投降。現在,老夫又準備了八十萬水軍,準備和將軍您一起,在您待的那個地方打打獵。這真是好大的口氣。所以,當孫權把這封信交給部下看時,部下「莫不響震失色」。

曹操這封信是本案的一個關鍵,因為這是曹操的對吳宣戰書,也是形勢急轉直下的轉折點。在此之前,這場戰爭是曹劉之戰,即曹操征劉表,降劉琮,伐劉備。這個時候,孫權是可以隔岸觀火的。但此信一出,曹劉之戰就變成了曹孫之戰,劉備的事情就變成了孫權自己的事情,孫權再也無法作壁上觀。這可大不一樣。因此我們要問,曹操是否寫了這封信?曹操為什麼要寫這封信?曹操這封信是什麼時候送到孫權那裡的?

曹操這封信的原文,不見於《三國志》正文,而見於其《吳主傳》裴松之註所引《江表傳》。正文的說法,是「曹公新得表眾,形勢甚盛,諸議者望風畏懼,多勸權迎之」。《周瑜傳》也說曹操奪得荊州後,江東這邊「將士聞之皆恐」,也沒說收到一封什麼信。我們知道,《江表傳》是晉人虞溥(音普)的作品,後來由他的兒子虞勃獻給晉元帝。這是東晉時期的事,陳壽當然不可能看到。但曹操給孫權寫信,在當時也應該算是大事,陳壽會不知道?為什麼《三國志》不收錄這封信,而要採用「望風畏懼」、「聞之皆恐」這個說法呢?因此,曹操是否寫了這封信,實在可疑。

曹操這封信也寫得蹊蹺。如前所說,曹操發動這場戰爭的初始目的,是征劉表,滅劉備,佔據荊州,並不關孫權的事。據《三國志.程昱傳》,劉備逃往夏口時,除程昱外,曹操的許多謀士都認為孫權肯定會殺了劉備(論者以為孫權必殺備)。這是很能代表曹操集團的想法的。顯然,這個時候,曹操最希望的,是孫權幫他殺了劉備,至少也要守中立。他怎麼會寫這樣一封刺激孫權的信?

有學者(比如尹韻公先生)認為,曹操寫的是恐嚇信。這是有道理的。因為曹操所有的兵力加起來也沒有八十萬,又哪來的八十萬水軍?明擺著是虛張聲勢嘛!那麼,曹操為什麼要虛張聲勢呢?是為了警告孫權,或者給孫權打招呼:你小子不要管閒事!既不要幫助劉備,更不要覬覦荊州。你要是胡亂插手的話,老夫可不是好惹的!

恐嚇當然也是戰爭中常用的手段,何況是曹操這個「奸雄」!自然,「兵不厭詐」。但這裡有個問題,就是這種做法會不會適得其反?按照曹操謀士程昱的預測,孫權是有可能和劉備結盟的。程昱說,曹公原本就無敵於天下,最近又拿下了荊州,已經「威震江表」。孫權雖然有勇有謀,但年紀輕,資歷淺,在位時間短,單槍匹馬顯然力不從心。劉備這個人素有英名,關羽、張飛也都是「萬人敵」,孫權肯定要利用他們對付曹公。如果他們聯手,局勢就會難解難分,殺劉備就更困難了。

程昱這個預測很有道理。孫權受到威脅,你不讓他找幫手,是不可能的。劉備打了敗仗,你不讓他往東吳那邊跑,也是不可能的。對於曹操來說,最好的結果,是孫權像袁紹、劉表一樣,把劉備養起來,既不用他也不幫他。在這種情況下,你去嚇唬孫權,豈不是逼得他們結為同盟結為死黨?這個道理,曹操是懂得的。就在一年前,被曹操打得落荒而逃的袁尚和袁熙逃往遼東,曹操就不追,也不討伐收留他們的公孫康。曹操說:「急之則並力,緩之則自相圖」,不如等他們自己打起來。再早一些,征袁譚、袁尚時,郭嘉的建議也是如此。這顯然是明智的。那麼,這一回曹操為什麼不等他們「自相圖」,偏要「急之」?

因此不能排除另一種可能性,就是曹操在順利佔領荊州後,起了得寸進尺的心思,打算一鼓作氣再消滅東吳。畢竟,他手上並非只有那五千輕騎兵,還有十幾萬大軍跟在後面。這也有可能。《三國志.賈詡傳》說「太祖破荊州,欲順江東下」,而賈詡反對。賈詡認為,曹操「昔破袁氏,今收漢南」,已經「威名遠著」了。下一步,就應該實行懷柔政策,安撫荊州士民,讓他們安居樂業,過和平安定的日子。那樣一來,便「可不勞眾而江東稽服矣」。從這段文字看,當時曹操「順江東下」,打的就是孫權。

因此,這件事有三種可能:一、曹操寫這封信是向孫權下戰表;二、曹操寫這封信是為了嚇唬孫權;三、曹操沒有寫這封信。我個人的意見,這封信可能寫了也可能沒寫。但如果寫了,那就是向孫權下戰表。至於它是什麼時候送到江東,以後再說。

其實,就算曹操不寫這封信,東吳方面也十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