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孫劉聯盟】 第二十回 兵臨城下

建安十二年,曹操平定了北方,孫權坐穩了江山,劉備得到了諸葛亮,原本希望理兵襄陽以觀時變的劉表的好日子到頭。建安十三年,孫權和曹操都開始對荊州下手,劉表和他的荊州,包括依附他的劉備,都面臨危機。那麼,他們的命運究竟如何呢?

胸無大志也沒有雄才大略的劉表,原本是想在這個群雄逐鹿弱肉強食的時代苟全偏安的。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荊州註定要成為各方爭奪的對象。孫權終於先下手。建安十三年(公元二○八年)春,孫權實施魯肅和甘寧的戰略規劃,在曹操從烏丸返回鄴城的時候,出兵西征,一舉剿滅了劉表的大將、江夏太守黃祖。其實孫權征黃祖,這是第三次。第一次是在建安八年(公元二○三年),結果是「破其舟軍」;第二次是在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結果是「虜其人民」。這一回最厲害,是「屠其城」而「梟其首」。黃祖徹底滅亡了(屠城,即「毀其城,殺其民,若屠者然也」,是歷史上一種極其野蠻的行徑)。

孫權滅黃祖是有原因的。表面上的原因,是要報殺父之仇(孫堅是在和黃祖作戰時中流矢而死);實際上的原因,則是圖謀荊州。荊州地處吳之上游。孫權即便為了自身安全,也要打荊州的主意;而黃祖身為江夏太守,距離江東最近,當然要拿他開刀。事實上,孫權破江夏、滅黃祖後,勢力已向西部擴展,可以覬覦江陵、貪圖襄陽、鯨吞荊州了。

孫權的勝利讓曹操感到時不我待。曹操很清楚,荊州一旦為孫權所有,整個中國的形勢就會發生巨大變化。前面說過,曹操也早就想拿下荊州的,而且做了準備。建安十三年正月,曹操在鄴城造玄武池,訓練水軍。這是軍事上的準備。六月,曹操罷三公官,重新設置丞相和御史大夫職務,並自任丞相,大權獨攬。這是政治上的準備。此外,曹操還派張遼屯兵長社(今河南省長葛),于禁屯兵潁陰(今河南省許昌),樂進屯兵陽翟(今河南省禹縣),保衛許都,以防不測。又安撫馬騰,推薦他做衛尉,同時將其家屬扣在鄴城,成為實際上的人質,以解除後顧之憂。做完這些事情以後,曹操於七月出兵南征劉表。

幾乎在同時,劉表也一病不起,並於八月身亡。據《三國志.先主傳》裴松之註引《魏書》,劉表臨終前曾託國於劉備,被劉備婉言謝絕。劉表說:「我兒不才,而諸將並零落。我死之後,卿便攝荊州。」(《英雄記》的說法是代理荊州刺史)劉備回答說:「諸子自賢,君其憂病。」有人勸劉備接受,劉備說:「此人待我厚,令從其言,人必以我為薄,所不忍也。」

這事裴松之認為不實(此亦不然之言),我也認為靠不住。前面講過,劉表對劉備的態度,如《三國志.先主傳》所說,是「疑其心,陰禦之」,怎麼會把荊州拱手相讓?何況劉表和他老婆早就選定了接班人,這個人就是劉琮。裴松之說:「表夫妻素愛琮,捨嫡立庶,情計久定,無緣臨終舉荊州以授備。」這是在理的。《後漢書.劉表傳》說,劉表病重時,長子劉琦從夏口到襄陽來探視,竟被擋駕,不得相見。劉琦都見不到的人,劉備怎麼見得到?劉備和諸葛亮暗中支持劉琦,蔡瑁一夥不會完全不知道,他們又怎麼會讓劉備去見劉表,讓劉表託國於劉備?何況,就算他們不知道劉備和劉琦的關係,劉備是一個不肯甘居人下的梟雄,他們總是知道的,豈能在這關鍵時刻讓劉備去見劉表?從《後漢書》所說的情況看,病重時的劉表實際上已經被一夥人控制了;而屯兵樊城的劉備,消息也並不靈通(比如後來劉琮投降曹操,劉備就完全蒙在鼓裡)。劉備和劉表,應該說沒有可能相見。

沒有可能的事,為什麼有人信以為真呢?原來這事是劉備自己所說。據《三國志.先主傳》裴松之註引孔衍《漢魏春秋》,劉備曾對人說過「劉荊州臨亡託我以遺孤」的話。這話司馬光認為屬實,而且寫進了他的《資治通鑑》。當然,「託孤」和「託國」略有區別。但把劉琦和劉琮託給劉備,也等於交出了荊州。何況「託孤」也好「託國」也好,二劉總要見面。劉備和劉表既然不可能相見,又怎麼可能有「託孤」之事呢?

也有兩種可能。

一種是劉備說了假話。這也沒什麼。當時,曹操長驅直入兵臨城下,荊州大難臨頭人心浮動。一些人不願意荊州落入曹操之手,也很清楚無論劉琦還是劉琮,都抵擋不了曹操的凌厲攻勢,便寄希望於劉備。劉備自己也不想失去荊州,至少不想失去荊州的人心。荊州對於他,進,是成就霸業的根據地,退,是保全性命的棲息地。也就是說,劉備需要荊州,荊州也需要劉備。劉備的話,無妨看作一種穩定人心的策略。

第二種可能,是劉表確曾「託國」於劉備,但並非真心,而是試探。我們知道,劉備到荊州以後,籠絡人心網羅人才,曾經引起劉表的警惕,《三國志.先主傳》說得很清楚:「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陰禦之。」劉表既然在平時都疑心頗重,臨終前又怎能放心?這就要試探,甚至威脅。我甚至懷疑劉表說:「我死之後,卿便攝荊州」時,屋後已埋伏著蔡瑁他們安排的刀斧手。劉備「天下梟雄」,政治經驗豐富,還能不明白其中利害?便說了一句漂亮話:「諸子自賢,君其憂病。」其實劉表那兩個兒子賢不賢,兩個人心裡都有數,這番話不過演戲做秀而已。這也同樣不奇怪。在那個爾虞我詐、弱肉強食的亂世,什麼事情都可能發生。

所以,把劉表的「託國」和劉備的「謙讓」看作「高風亮節」,不過腐儒之見。在這個問題上,我們需要一點「歷史意見」。也就是說,在那個時代,優勝劣汰強者為王,乃是天經地義;而由劉備接管荊州,則是保全荊州的最好方案,有什麼好讓的?諸葛亮不是早就說了嗎——「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可見並無道德問題。實際上劉備此時也沒有欣然從命取而代之,並非「不忍」,而是「不能」。所謂「吾不忍也」云云,也是做秀。同樣,諸葛亮建議劉琦出任江夏太守,既是幫了劉琦一把,也是為劉備留了後路。

劉琦出走沒多久,劉表便一命嗚呼。接班人自然是劉琮。這時曹操的軍隊已經在路上了,很快就會兵臨城下。《三國志.劉表傳》說,當時蒯越、韓嵩、傅巽等人都勸劉琮投降。劉琮說,我就不能和諸位一起守住先君留下的基業,以觀天下之變嗎?傅巽說,不能。「逆順有大體,強弱有定勢」。以人臣對抗人主,是以逆抗順;以地方對抗中央,是以弱戰強;以劉備對抗曹操,是以卵擊石。我們三個方面都不行,還要對抗王師,那是找死。不過,最有說服力的還是傅巽下面的這段話。傅巽問劉琮,將軍自己想想,你比得上劉備嗎?劉琮說,比不上。傅巽說,那好!「誠以劉備不足禦曹公乎,則雖保楚之地,不足以自存也;誠以劉備足禦曹公乎,則備不為將軍下也。」也就是說,如果劉備打不過曹操,將軍就無法自保;如果劉備打得過曹操,他還會再做將軍的部下嗎?劉琮一聽就明白了。對抗曹操,無論輸贏,自己都沒有好下場,那還不如投降呢!

劉琮投降,不敢告訴劉備,劉備也不知道。等到曹操大兵已至南陽郡的宛城,劉琮才派宋忠去和劉備講。《三國演義》說宋忠是劉琮派到宛城給曹操送降書的人,回來的路上被關羽攔截捉拿,並非事實。據《三國志.先主傳》裴松之註引《漢魏春秋》,事實是劉琮派宋忠向劉備「宣旨」,劉備「乃大驚駭」,說你們這些人怎麼這樣做事,大禍臨頭才來和我說,不覺得太過分了嗎?於是拔出刀對宋忠說,我今天就是宰了你也不解恨,只不過不想弄髒了我的刀,也不想丟我的人!

不過此時此刻說什麼都沒有用了,劉備唯一的選擇是走為上計,便帶著諸葛亮和徐庶等人往南走。《三國演義》說劉備出走之前,諸葛亮在新野放了一把火,於史無據。此前的「火燒博望」是有的,但那把火應該是劉備所放(先主設伏兵,一旦自燒屯偽遁,惇等追之,為伏兵所破),沒諸葛亮什麼事。

有事的是南撤途中,不過這有事等於沒事。《三國志.先主傳》說,當時劉備駐兵樊城,在漢水之北,劉琮的襄陽則在江南,諸葛亮便勸劉備攻擊劉琮。按照諸葛亮的意見,劉琮根本就不堪一擊,而只要拿下襄陽,荊州就是自己的了。然而劉備說「吾不忍也」,謝絕了諸葛亮的建議。這事呂思勉先生認為未必確實。呂先生說:「當時的襄陽,人心自然不定,攻破它自然是容易的,(但是)轉瞬曹操的大兵來了,卻如何能守呢?諸葛一生惟謹慎,怕不會出這種主意罷?」當然這也說不清。反正劉備沒有攻打襄陽,只在路過襄陽的時候對劉琮喊了一番話,然後繼續南逃。

劉備跑得快,曹操追得也快。據《三國志.荀彧傳》,出征前,曹操曾問計於荀彧。荀彧認為,先主「華夏已平,南土知困」,是奪取荊州的大好時機,但必須速戰速決。因此他建議曹操「顯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即在大張旗鼓由宛城(今河南省南陽市)和葉縣(今河南省葉縣南)進軍的同時,率輕騎兵抄小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