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魏武揮鞭】 第九回 一決雌雄

公元二○○年的「官渡之戰」,是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之一。這是一場決定著當時中國命運和前途的戰爭。袁紹固然是志在必得,曹操也只能勝不能敗。但是,曹操雖然擁有政治上的優勢,軍事力量卻明顯地不如袁紹。那麼,在這場戰爭中,曹操是怎樣出奇制勝、以寡敵眾、以弱勝強的呢?

漢獻帝建安四年(公元一九九年)三月,袁紹不顧部分謀士反對,決定集結十萬精銳部隊向許都挺進,捍然發動了一場意在剿滅曹操的戰爭。這時,袁紹已經消滅了盤踞在北方的公孫瓚,擁有了冀、青、並、幽四州之地,人多勢眾,兵強馬壯,可以和曹操一決雌雄了。

曹操立即北上迎敵。八月,曹軍北渡黃河,駐紮黎陽(今河南勝浚縣東)。九月,曹操還軍許都,同時分兵駐守官渡(今河南省中牟縣北)。十二月,曹操再次抵達官渡,把自己的大本營設在這裡。他派遣東郡太守劉延駐軍白馬(今河南省滑縣東),益壽亭侯于禁駐守延津(今河南省延津北),和袁紹的軍隊隔河相向,擺開了決戰的態勢。

戰爭就要打響了。

這場戰爭是遲早要打響的。建安三年正月,楊奉被劉備謀殺;建安三年十一月,呂布被曹操消滅;建安四年六月,袁術一病不起;建安四年十一月,張繡舉手投降。楊奉已滅,呂布已亡,袁術已死,張繡已降,劉表宣佈中立,孫策保守東方。於是局勢變得十分明朗,那就是袁紹和曹操兩雄不並立,雙方都把對方看作了項羽,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

那我們就來看看這場戰爭。

戰爭可以分為四個階段,首先是「交鋒階段」。這個時候,雙方都在小試鋒芒。袁紹先發制人。漢獻帝建安五年(公元二○○年)二月,袁紹兵進黎陽,以黎陽為大本營,並派遣大將顏良率先頭部隊攻擊白馬,然後又派大將文醜進軍延津,但戰爭的重點是放在白馬。四月,只有三千守軍的劉延招架不住,向駐守在官渡的曹操發出「雞毛信」。曹操決定立即馳援白馬,荀攸卻建議他進軍延津。曹操馬上就明白了,荀攸是要他聲東擊西,做出準備北渡黃河包抄袁紹後方的架勢。曹操採納了荀攸的建議,袁紹也果然上當,派兵馳援延津。於是,曹操帶領部隊大張旗鼓地向北挺進。走到延津附近,又突然帶領一小股輕騎兵突襲白馬。圍攻白馬的顏良猝不及防,被關羽立斬馬下,白馬解圍。

這裡必須插一句,就是所謂「車騎將軍董承受皇帝衣帶密詔當誅曹操」一案在三個月前(即建安五年正月)事發,董承被殺,劉備逃亡。曹操駐軍官渡以後,忙裡偷閒,征討劉備。劉備不敵,投奔袁紹;關羽被俘,投降曹操。關羽投降以後,既感激曹操的信任,又懷念劉備的情意,決定報答曹操以後再去尋找劉備。斬顏良,就是關羽為曹操立的一大功。

曹操解救了白馬以後,料定袁紹決不會善罷甘休,一定會反撲,也一定會拿白馬的老百姓出氣——屠城。於是帶著白馬人民沿著黃河往西走(人們都知道劉備撤退的時候帶著老百姓,不知道曹操也是這樣的)。走到延津南面的時候,和渡河而來的袁軍相遇,一場遭遇戰在所難免。當時曹操的軍隊在一個高坡上,袁紹的軍隊殺了過來。哨兵報告:敵人那邊來了五六百騎兵。過了一會兒,又報告:騎兵更多了,步兵數都數不清。曹操說,不要再報告了!於是下令:解鞍放馬,原地休息。所有的將領接到命令都目瞪口呆,說敵人來了那麼多,從白馬帶來的輜重都攤在路上,我們還是先運回軍營吧!只有荀攸明白曹操的心思,笑著說,這麼好的誘餌,運回去幹什麼!曹操也笑,神態十分自若。又過了一會兒,文醜和劉備帶著五六千騎兵過來了。將領們問,現在該上馬了吧?曹操說不忙。果然,文醜和劉備的騎兵衝過來以後,發現了地下的輜重,紛紛下馬去搶。這時曹操一聲令下,鼙鼓聲號角聲響徹雲霄。六百鐵騎頃刻之間從高坡上衝下,頓時打得袁軍滿地找牙。

這一仗打得是驚心動魄,就連惜墨如金《三國志》,也在《武帝紀》中詳加描述,稱為「大破之」。袁紹的另一員大將文醜被斬於馬下(但並不確定是關羽的功勞),劉備則逃之夭夭。於是,就在曹軍歡慶勝利的時候,關羽封存了曹操所有的封賞,留下一封書信,悄悄離開曹營,尋找他那個跑得比兔子還快的哥哥去了。

曹操初戰告捷,卻不敢掉以輕心。他知道自己的實力其實不如袁紹,因此放棄白馬和延津,全軍退回官渡。這樣做有很多好處。退回官渡,既可以集中兵力,又可以節約財力,還可以誘敵深入。敵軍一旦深入,補給線就會拉長。補給線拉長,戰爭的成本就會增加,勝利的可能性則會減少。我們看看地圖就知道。在白馬和延津與袁紹作戰,曹操是不利的。把戰場放在官渡,則對曹操有利。因此,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就應該「敵進我退」,不要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

曹操是高明的。他能夠這樣,是因為他有務實的精神,深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的道理。袁紹則剛好相反,他是最喜歡虛名的,尤其喜歡聽部下吹捧他「勢不可擋」、「所向無敵」。因此,曹操一撤退,他就挺進了,全然沒有想到曹操是以退為進,以守為攻。

七月,袁紹軍進陽城。八月,袁軍又向前挺進,逼近官渡,沿沙丘安營紮寨,東西綿延數十里。這時曹操已無路可退,便也紮營相向。戰爭進入第二階段——「相持階段」。

這一階段戰爭的「技術含量」很高。起先是袁紹在軍營裡建起高樓,堆起土山,居高臨下往曹營放箭,曹軍死傷慘重,所有的人都只好把盾牌頂在頭上(營中皆蒙盾),一個個膽戰心驚(眾大懼)。這當然不是個事,再說也不能只是招架,還要反攻。於是曹操又製造了「發石機」,可以把大塊的石頭像炮彈一樣發射到袁紹的軍營裡去,把袁紹的箭樓全部摧毀。這在當時就要算是「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了。袁軍魂飛魄散,稱之為「霹靂車」。袁紹一計不成又生一計,派工兵挖地道,準備偷襲曹操。曹操則挖濠溝來對付袁紹,又派奇兵去襲擊袁紹的運糧車,燒得袁紹叫苦不迭。這兩個回合,算是打了個平手。

除正面交鋒外,袁紹和曹操也都在對方的背後做小動作。當時,曹操在官渡作戰,原來投降曹操的黃巾軍將領劉辟就在汝南背叛曹操投靠了袁紹。於是袁紹派劉備和劉辟會合,在許都周圍騷擾,結果被曹仁打得落花流水,劉辟被殺,劉備落荒而逃,又跑得比兔子還快。同時,曹操也在設法聯絡北方烏桓的軍閥,使袁紹腹背受敵。這一回,也算是打了個平手。

總之,這一階段,是誰也戰勝不了誰。

但是,戰爭如此曠日持久,誰都受不了,尤其是人民群眾災難深重,曹操自己也心力交瘁。據《三國志.武帝紀》及《資治通鑑》,九月的一天,曹操看見運糧來營的士卒千辛萬苦、疲於奔命的樣子,實在於心不忍,竟然脫口而出說,再過十五天,我一定為你們拿下袁紹,再也不辛苦你們了(卻十五日為汝破紹,不復勞汝矣)。

曹操這樣說,有把握嗎?沒有。實際上,他是不想再打了。他實在堅持不住。然而遠在許都的荀彧卻鼓勵他一定要堅持。據《三國志.武帝紀》,荀彧回信說,袁紹傾巢而出,孤注一擲,這是鐵了心要和您決一死戰啊!他是決不會善罷甘休,也是決不會半途而廢的。現在的形勢,您是「以至弱當至強」。如果不能戰而勝之,就一定會被消滅乾淨,根本沒有第三種可能。所以荀彧說,曹公呀曹公,成敗在此一舉!袁紹不過「布衣之雄」,明公卻是「神武明哲」,何況還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哪裡有不能成功的道理呢?

賈詡也主張曹操打下去。據《三國志.賈詡傳》,賈詡對曹操說,明公的智慧超過袁紹,勇敢超過袁紹,用人超過袁紹,決斷超過袁紹。有這四大優勢,卻半年不能勝利,就因為明公您總想萬無一失。其實,只要抓住機遇,一鼓作氣,片刻功夫就可以大功告成。

這兩個人意見都是對的。戰爭,是一件有著極大風險的事情。尤其是在冷兵器時代,很難說誰就有必勝的把握。因此將帥的意志和決策,就往往是成敗的關鍵;而最後的勝利,則往往存在於再堅持一下的努力之中。具體到這場戰爭,曹操一方無疑是要以寡敵眾,以弱勝強,這就更需要意志。更需要堅持,需要在堅持中抓住機遇,如果有此機遇的話。

機遇說來就來。就在曹操咬緊牙關決心堅持下去的時候,有三件事情使得這場戰爭進入了第三個階段——「轉折階段」。

第一件事情是「劉備開溜」。劉備從汝南逃回袁紹的大本營以後,就向袁紹提出應該聯合劉表。劉表和劉備都是老劉家的人,聯絡劉表,自然非劉備莫屬。於是袁紹讓劉備「將本兵復至汝南」,劉備也就趁機開溜。劉備為什麼要開溜呢?一種可能,是劉備兵敗汝南回到黎陽以後,袁紹的臉色不太好看。劉備待不住,只好自己炒魷魚。這種可能性不大。據史書記載,袁紹父子對劉備是「傾心敬重」的。變臉的可能也有,但劉備卻不會根據別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