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作為一代名將,彪炳史冊:公元前二○四年他用背水一戰的策略,以數千兵力擊敗二十萬趙軍。公元前二○二年,他用十面埋伏的計策,逼得項羽在烏江自刎而死……可以說,韓信為劉邦奪取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韓信在功成名就之後卻未能壽終正寢——在公元前一九六年,被劉邦的妻子呂后誘殺於長樂宮鐘室。難道韓信之死真的是應了那個「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典故?韓信為甚麼會落得如此下場?
※※※
說起漢代風雲人物,不能不說到韓信,因為韓信在西漢初年至少有兩個「第一」。第一個「第一」,韓信是西漢第一功臣,當時就有人這樣評價韓信:「功高無二,略無世出」。甚麼叫略無世出呢?就是說這個世界上不會有第二個韓信了,他的功勞也沒有人可以跟他媲美了。第二個「第一」,韓信是西漢第一個被殺的功臣,西漢還有一些其他被殺的功臣,但韓信是第一個。
韓信之死,是西漢第一大案,也是一個名案和疑案,它被看做是開國皇帝誅殺功臣的典型,使我們想起那句耳熟能詳的成語——「鳥盡弓藏,兔死狗烹」。這個話韓信曾經說過,但是第一個說這句話的人不是韓信。是誰呢?是越王句踐手下的大夫范蠡。
越王句踐的故事大家都是很熟悉的,叫做「臥薪嘗膽」。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相鄰,經常打仗。公元前四九七年,吳國大敗越國。越王句踐屈辱求全,向吳王求降,去吳國給吳王夫差做奴僕,終於騙得夫差的信任,於三年後被釋放回國。句踐回國以後,為了不忘國恥,睡覺就臥在柴薪之上,坐臥的地方掛著苦膽。經過十年的積聚,越國終於打敗了吳國。後來,人們把這個故事概括為「臥薪嘗膽」,用來形容人刻苦自勵、發憤圖強。
那時輔助越王句踐臥薪嘗膽、報仇雪恨的主要有兩個人:一個是大夫范蠡,一個是大夫文種。越國滅掉吳國以後,范蠡大夫就對文種大夫說,咱們走吧,咱們的任務已經完成了;越王句踐這個人是可以共患難而不能共富貴的,你要記住:「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就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出處。
這裡的走狗說的是跑得很快的狗——在古漢語裡面,「走」是跑的意思——「走狗」這個名詞就是從這兒出來的。
范蠡大夫後來就真的走了。他幹嘛去了?下海經商。據說他還帶了西施,泛舟西湖。不久范蠡就成了一個大富翁,號稱「陶朱公」。
文種大夫卻不肯走,他說,你看我立了這麼大的功勞,現在是摘桃子的時候了,我幹嘛要走啊?結果越王句踐送給他一把劍,同時帶了這麼一句話,句踐說,先生教給寡人七種殺人的辦法,寡人只用了三種辦法就把吳國給滅了,還剩下四種沒有地方用啊,是不是你去先王那裏試一試呢?文種一聽就明白了,自殺了。這就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來歷。
楚漢之爭結束後,功高震主的韓信成了劉邦的一塊心病。項羽一死,劉邦馬上便奪了韓信的兵權;公元前二○一年,劉邦又以謀反為名將韓信誘捕。韓信被抓時,仰天長歎,鳥盡弓藏,兔死狗烹。但劉邦此時並沒有殺掉韓信,只是把他貶為淮陰侯。那麼韓信到底是因為甚麼而被殺的呢?
根據司馬遷《史記》的記載,韓信被殺大概是這樣的一個過程。在漢十一年,就是劉邦當了漢王的第十一年,也即他當了皇帝的第六年——這個時候西漢王朝也不過剛剛建立——發生了一件事情,一個叫陳豨的起兵造反,他自稱「代王」,不是代替的「代」,而是代國之王。代在甚麼地方呢?是在現在的河北省境內。陳豨當時有很多軍隊和人馬,而且他是養士的人,手下有很多英雄豪傑——陳豨這個人是很厲害的,走到哪兒隨從他的車輛都有上千輛,很多人擁護他。
聽到陳豨反了的消息,劉邦勃然大怒,帶領軍隊御駕親征,去討伐陳豨。這期間,韓信與陳豨有書信來往。韓信寫信給陳豨說,你只管造反,兄弟我在京城給你做內應。而且他做了準備,準備把監獄裡的人放出來,讓他們去攻打皇宮——當時留守京城的人是呂后,就說把呂后抓起來殺了。
這個事情被人告發了。告發的起因,是韓信手下有一個人犯了錯誤,被韓信關了起來,準備殺頭。這個人的弟弟知道了這個情況,就向呂后通風報信,說韓信準備謀反。
呂后說這個事情怎麼辦啊?把相國蕭何找來商量,蕭何就出了一個主意。蕭何出了一個甚麼主意呢?他自己去找韓信,說前方傳來了捷報,咱們皇上打了勝仗,現在群臣都要到皇宮裏去祝賀。
我們知道那個時候的通信是不發達、不方便的,前方有甚麼戰事,韓信並不知道;那麼蕭何一說,韓信就相信了。但是韓信不去,韓信說,你看我一直在生病——因為前一段時間韓信鬧情緒,一直裝病不上朝——我連朝都不上的人,怎麼能去呢?蕭何說:「雖疾強入賀。」意思是,你雖然有病,但還是勉為其難去一趟吧;這麼大的事情,大家都去祝賀,你不祝賀不好嘛!韓信覺得實在是推託不過,就勉勉強強進宮了,來到長樂宮。
當時漢王朝的主要宮殿有兩座:一座叫未央宮,是皇帝住的;一座是長樂宮,是皇后住的。因為這期間是呂后在主政,所以韓信來到長樂宮。長樂宮兩邊早就埋伏好了,韓信一進來,很多壯士一擁而上,把韓信捆了起來。呂后沒有請示也沒有彙報,也來不及了,當機立斷,先斬後奏,把韓信殺了——斬之於長樂鐘室,就是在長樂宮裡面一個放編鐘的房子裏把韓信殺了;而且立即下令逮捕韓信的家人——「夷信三族」,就是將韓信父族、母族、妻族三族的人全部殺光。
公元前一九六年,一個為大漢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的韓信就這樣被殺了。可以說,韓信之死不完全是因為功高蓋主,不完全是因為「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因為他說這個話的時候,劉邦並沒有殺他;而是因為他參與了一個謀反大案,被呂后所殺。
臨死之前,韓信仰天長歎,說了這麼一句話:「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這句話是甚麼意思呢?是說我後悔啊,我後悔當初沒有聽蒯通的建議,以至於落到今天這個下場,被小孩子、女人所欺騙,所謀殺,我真是追悔莫及!
蒯通是個甚麼人?他給韓信出了甚麼計謀?他出此計謀是在甚麼時候?
蒯通原來叫蒯徹,為了避漢武帝的諱,後來史家寫做蒯通。蒯通這個人的身分,《史記》上的說法是叫范陽辯士,范陽在今天的河北省境內,大概蒯通祖上是范陽人;但同時《史記》也把這個蒯通稱為齊之辯士,可見他活躍的地區是齊國,就是現在山東這個地方。甚麼叫做辯士呢?辯士就是謀士,就是靠辯論、說服、出謀劃策來謀生的士,所以也叫說客。我們知道在春秋戰國直至秦漢之交,社會上有一個階層叫士,士是甚麼呢?就是低級貴族。貴族一共有四等,天子、諸侯、大夫、士。士和前三種貴族的區別在於甚麼地方呢?天子、諸侯、大夫都是有地盤的,有領地、有封地、有封國、封邑,而士是沒有這些的,用現在的話說,士是沒有不動產的。
士有甚麼呢?第一,他有一個貴族身分。第二,一般來說士都有一技之長。比如說他有武藝,武功好,這個叫做武士;如果他有文才,文筆好,這個叫做文士;如果說他計謀好,那他就叫做謀士;如果他口才好,那他就叫做辯士——這些人就是靠出謀劃策、耍嘴皮子遊走於諸侯權貴之間的,今天給你出個主意,明天給他出個主意。他們是沒有甚麼立場,沒有甚麼是非的。他反正就是給你出主意,如果你採納我的主意,我被你雇傭了,我是忠心耿耿給你謀劃;如果我的主意你不聽,再見,我換一個老闆。就像現在的甚麼策劃大師、點子公司,也算是一種智力勞動吧。
蒯通就是這樣一個人,而且是非常有名的辯士,曾經到處游說,天下聞名。那麼,蒯通是甚麼時候給韓信出的主意呢?
公元前二○六年,秦朝滅亡,西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雙方為爭奪全國的統治權,展開了歷史上有名的「楚漢戰爭」。在楚漢相爭的過程當中,韓信的軍事天才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他在公元前二○三年攻下齊國七十二城,強迫劉邦封自己為齊王,成為劉、項之外舉足輕重的第三種力量。
對韓信來說,這確實是一個最好的造反機會。因為當時劉邦也好,項羽也好,都不敢得罪韓信啊!這些謀士、辯士是何許人也,都是機靈鬼啊,他還能看不清這個?於是他們呼呼啦啦地都跑去找韓信,第一個來的叫武涉。武涉是甚麼人呢?武涉是項羽手下的人,項羽把武涉派去就是想穩住韓信,讓韓信守中立。但是,由於武涉是項羽的人,他的說服力是很有限的。
第二個自動跳出來勸說韓信的就是蒯通。此時的蒯通本來就是韓信身邊的謀士,而且韓信將齊國的七十二座城市全部打下來也是出自蒯通的主意,所以蒯通的說服力比較強,說話份量比較重。
蒯通是這樣去說服韓信的。他說,我這個人會看相。韓信說,你真的會看相嗎?他說,是啊。韓信說,你給我看看。蒯通說,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