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集 袁盎與士

袁盎和晁錯確實搞不來,但袁盎不是小人,按當時的標準看,他的道德品質不亞於晁錯。司馬遷為袁盎和晁錯作傳,說袁盎的道德品質是宅心仁厚、慷慨仗義、聰明睿智、老成謀國,堪稱「無雙國士」。所以,袁盎傳記的篇幅還要多於晁錯。袁盎兼有國士和俠士之風,然而,這樣一個「仁心為質,引義慷慨」的人,「好聲矜賢,竟以名敗」。他正直無私,卻被稱為小人;他忠心耿耿,卻慘遭橫死。那麼,袁盎究竟是個怎樣的人呢?

※※※

袁盎和晁錯是搞不來的,他們兩個勢不兩立到甚麼程度呢?只要袁盎在,晁錯就不坐下;晁錯坐在那兒,袁盎就不進來;兩個人不能在一個地方吃飯,不能在一個地方說話——可謂勢不兩立。

我們已經說過,晁錯是對大漢王朝政權的鞏固做出了重大貢獻的人,那麼袁盎是一個甚麼樣的人呢?晁錯的死與袁盎是有關係的,是袁盎首先向漢景帝建議殺掉晁錯的,所以歷史上往往把晁錯之死歸罪於袁盎。其實,這個是有點冤枉的。

因為第一,是晁錯首先提出來要殺袁盎,袁盎才向漢景帝提出來殺晁錯的。用現在的話說,袁盎這可以算是正當防衛,頂多也就是防衛過當。

第二,袁盎向漢景帝提出的建議是一個個人建議。這個時候的袁盎已經被罷了官、貶為庶民,是這樣一個沒有身分的人。他所提出的完全是一項私人建議,而真正最後決定殺晁錯是朝廷大臣正式打了報告,漢景帝做了批示的。

第三點,晁錯被殺以後,吳楚雖然沒有退兵,但是殺晁錯在政治上還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一些觀望的、中立的國家就覺得吳楚兩國師出無名了。這對於後來平定吳楚之亂還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的。

但是,按照我們中國人的觀點——我們中國人的思想方法往往是種二元兩分的方法——鬥爭的雙方這一方如果是正人君子,另一方肯定是小人,一定是奸臣。既然歷史上肯定了晁錯,那就要否定袁盎:晁錯是忠臣,袁盎就是奸臣;晁錯是君子,袁盎就是小人。所以歷史上也有很多人,用「小人」、「奸臣」這樣的詞語來稱呼袁盎。

實際上不是這樣的,袁盎不是小人,也不是奸臣。他是一個很正直、很正派的人。

我們都知道,西漢初年有一件重大的政治事件,叫做呂氏之亂。就是漢高祖劉邦去世以後,呂后專政,呂后去世以後,漢廷的大臣們聯合起來平定諸呂。而在平定諸呂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人就是當時的太尉周勃,也就是後來平定吳楚之亂的太尉周亞夫的父親。周勃平定了呂氏之亂,安定了劉家的江山,當然是大大的功臣。所以漢文帝繼位以後,對於周勃是非常地尊敬:周勃在上朝的時候是得意揚揚,退朝時——我們看很多歷史題材的電視連續劇,可以看到這樣的場景,就是在宣佈退朝的時候,是大臣們跪下來說吾皇萬歲萬萬歲,由皇帝先走,這是一般的禮儀——周勃先走,文帝目送之,這是很高的禮遇。

有一次剛好袁盎就在旁邊,就問漢文帝,陛下覺得周勃是一個甚麼樣的人呢?漢文帝說,周勃乃「社稷臣也」。甚麼叫社稷之臣呢?就是能夠和國家、和君主,同生死共患難,休戚與共,榮辱與共——這樣的一種大臣,就叫做社稷之臣。袁盎說,不對!周勃是功臣,但不是社稷之臣。漢文帝問他為甚麼,袁盎說,您想想看,當年呂后專政的時候,周勃就是太尉,手上掌握著全國的軍權——太尉是全國最高軍事長官、三軍總司令,他手上是有軍權的——那時候他為甚麼不動作?那個時候,劉家的王朝已經是奄奄一息、氣若游絲、危在旦夕,周勃為甚麼還紋絲不動呢?到後來呂后死了,所有的大臣都起來說現在我們要平定諸呂,要把呂家封的王都滅掉,這才去找周勃,周勃直到這個時候才出來。他不過是順應了形勢,頂多就算是識時務者為俊傑,怎麼能算是社稷之臣呢?只能算是功臣。

聽袁盎說了這些話以後,漢文帝對周勃的態度就變了——就莊重起來了,或者說就把皇帝的架子端起來了——周勃也就開始害怕了,誠惶誠恐了。

周勃出去以後,就跟袁盎說,你小子渾蛋!我和你哥是哥們兒,你居然在皇帝面前說我壞話?袁盎不做任何回答。

後來沒有多久,周勃的丞相職務就被罷免了,回到了自己的封地。封地裏的那些人一看周勃失勢,丞相不當了,就落井下石,誣告周勃謀反,漢文帝就派人把周勃抓到了監獄裡面。這個時候,滿朝文武噤若寒蟬,唯獨只有一個人挺身而出,為周勃辯誣,這個人就是袁盎。

袁盎上下四方奔走,把周勃從監獄裡營救了出來,從此周勃和袁盎也成了鐵哥們兒。請大家想一想,這樣一個正直正派的人能是個小人嗎?

還有個例子可以說明袁盎是一個宅心仁厚的人。

袁盎在當吳國丞相的時候,手下有一個人和他的婢女——就是他的丫鬟——兩個人好了。按現在我們的說法就是「相愛」,但是在過去這個是不行的,按過去的說法就叫「私通」。袁盎知道了以後裝糊塗,視而不見,置若罔聞,照舊信任他的這個下屬。後來有人就跟他這個下屬說,你小子不要太得意了,老爺已經知道了。於是這個下屬就畏罪潛逃。袁盎聽說以後,騎上馬把這個下屬追了回來,說,你不要走,我把這個丫鬟賜給你,你們兩個正式結合吧。為此這個人是非常感激袁盎的。後來袁盎出使吳國的時候,被吳王劉濞扣在軍營裡面準備殺頭,趕巧看守袁盎的軍官就是這個人。他在晚上跑到關押袁盎的地方,把周圍的士兵用酒都灌醉了,然後對袁盎說,大人,你是我的恩人,現在跟我走吧——電視連續劇《漢武大帝》裡面就真實地表現了這個情節。

這樣看來,袁盎他不可能是一個小人。

實際上,袁盎這個人,無論在朝廷當中,還是在江湖當中,都有崇高的威望。漢文帝時期有一個有名的大法官叫張釋之,張釋之判決所有的案子都是依法辦事的,就是說按照當時的律條,規定是一個甚麼樣的處分,他就給一個甚麼樣的處分——為了這個事他曾多次頂撞漢文帝。這個人是誰發現的?袁盎,張釋之是由袁盎發現以後推薦給漢文帝的。

漢武帝時代也有一個有名的清官,一個很正派的官員,叫汲黯。汲黯是一個甚麼樣的人呢?是一個非常耿直的人,他在皇帝面前從來都是說實話的。他曾經非常直言不諱地批評漢武帝,那話說得非常重,他說「陛下內多欲而外施仁義」——說皇帝您這個人內心深處有很多很多的慾望,說得好聽叫「雄才大略」,說得不好聽就叫「好大喜功」,說得再難聽一點就是「貪得無厭」——您是這樣一個人,可是外面還裝出一副仁義的樣子,您能做堯舜之君嗎?這個話說得非常重。另外他還有一個話也說得非常直。因為漢武帝親政以後他要提拔自己的人,就是那些贊成他的治國理念、贊成他的政治路線的人。他從基層把他們迅速地提拔起來,把以前朝中的那些老人逐漸排擠出去。所以,很多出身很低很差的人青雲直上,坐直升飛機似的、坐電梯似的往上陞官。汲黯又去跟漢武帝說了,陛下用人怎麼跟堆柴火似的,堆柴火就是後面來的反而放在上面——「後來居上」這個成語就是從這兒來的。

汲黯是這麼一個耿直的人,漢武帝這樣一個皇帝對汲黯是非常敬重的。我們知道,漢武帝的親信大司馬衛青的地位是非常之高的。衛青到宮裏見漢武帝,漢武帝可能會坐在馬桶上接見他——當衛青求見的時候,如果漢武帝正在上廁所,那來來來,坐在馬桶上就跟他談話;丞相公孫弘,就是總理,職位很高的了,如果他求見漢武帝,還要先問一問是甚麼事兒,如果沒有甚麼事,就是說沒有甚麼重要的事,漢武帝即便衣冠不整也就接見了。但如果手下說汲黯求見陛下,漢武帝則要說「等一會兒,我把衣服穿好」,一定要把衣服穿好,把帽子戴好,衣冠楚楚,才跟汲黯談話。這就是漢武帝給汲黯的最高禮遇。

而汲黯這麼一個人最佩服的人是誰呢?是袁盎,汲黯最敬佩的就是袁盎的為人。我們知道「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如果汲黯這樣的人最敬佩袁盎,袁盎還會是小人嗎?所以說袁盎不是小人。

袁盎不但不是小人,而且是真正的「士」,堪稱「無雙國士」。那麼「士」又是怎麼回事呢?

甚麼叫做「士」呢?我這裡給大家看的,就是現在我們知道的最早的一個「士」字——戰士的「士」這個字,最早就是這個字形。從這個字形看,很清楚的,「士」是甚麼呢?是一個人,他的頭髮梳起來,上面用一根棍,把頭髮串起來,這就是「士」。所以,「士」的本意就是成年男子,特指未婚的成年男子。

古時候一個男子成年的標誌就是這個——把頭髮梳起來然後插上一根棍。我們知道,在清代以前漢民族是留全髮的,人的一生只剪一次頭髮,就是出生三個月以後——大概是百日,或者不一定是百日,是一個吉日,三個月以後的吉日——剪一次頭髮,就是把胎毛剪掉。這一天母親就抱著孩子來到父親面前,由父親撫摸著孩子的頭,給他起一個名字——這個儀式叫做命名禮,就是說從此這個小孩有名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