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集 冤死的晁錯(下)

晁錯是一個有學問的人、有才華的人、有思想的人,但不等於他就是一個適合搞政治的人。為甚麼呢?他性格有問題。晁錯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恃寵驕人,氣死了丞相申屠嘉,得罪了一大批正人君子。

他為人「峭直刻深」,咄咄逼人,逮住了理就不依不饒。他頭腦中只有「該不該做」,不考慮「能不能做」,以及是「現在就做」,還是「將來再做」。這些性格特徵就註定其很難完成特殊的歷史使命。

※※※

首先說,晁錯是一個有學問的人。晁錯最早是學「刑名之學」的。甚麼叫「刑名之學」呢?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學政治法律的,也就是說晁錯是政法學院或者政法系畢業的。因為他的學習成績還不錯,而且主要是文字功夫好,後來就當上了太常掌故。我們要知道,古人判案子很講究判決書的起草,要求判決書寫得很有文采。晁錯很有文采,所以選他做太常掌故。

太常掌故是個甚麼官呢?太常掌故是太常寺裡面的一個官。太常寺又是一個甚麼機構呢?太常寺就是我前面說過的漢代中央政府九個部當中的一個部,而且是第一部,主管祭祀、禮儀和教育。太常寺有一個活動叫做博士考試。這個漢代的博士不是現在的博士,它不是學位。漢代的博士是官,它的工作是掌握歷史知識,以備皇帝諮詢。因為那個時候治國靠經驗,而歷史上發生過一些甚麼事情,這些事情是怎麼處理的,要知道這些典故、這些故事,才好來處理當前的事務,所以需要有一批專門的人才掌握這個,這個官就叫做博士。

晁錯時來運轉是甚麼時候呢?是被太常寺選拔去讀《尚書》。我們知道,由於秦始皇焚書坑儒,古代典籍失傳,很多典籍流散在民間,傳人一代一代地沒有了。到了漢文帝的時候,懂得《尚書》的只剩下一個人,叫做濟南伏生。等漢文帝找到這個人的時候,他已經九十多歲了,不可能把他請到朝廷裏來了。怎麼辦呢?漢文帝只好下命令說,太常寺不是教育部嗎?選拔一個可造之才,到濟南伏生家裏去學。蒼天有眼,太常寺選中的就是晁錯。晁錯在濟南伏生家,跟著濟南伏生學了《尚書》——這是儒家的學說。他原來學的是法家的東西,現在又學了儒家的東西,這叫做學貫儒法。學問大長,名聲也大長。晁錯回到朝廷以後,說起話來是頭頭是道。漢文帝說,這是個人才啊,這個人才不能浪費了啊,那就去輔佐太子吧。太子就是後來的漢景帝。於是漢文帝就任命晁錯做了太子舍人,後來又做了太子門大夫,再後來做到太子家令。太子家令是個甚麼級別呢?算是一個中層幹部。

晁錯也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口才特別好,能言善辯。他進了太子府以後——太子嘛,他是儲君,就是他等著做皇帝,他平時不管事兒,沒甚麼事兒做,晁錯又一肚子學問——就天天跟太子談學問,談得太子對他有點崇拜,經常和他坐而論道。太子的家人也對他有點崇拜,就給他起了個外號叫「智囊」。

晁錯還是一個有思想的人,他非常關心國家大事。他雖然在太子府裡面做一個家令,或者還只是做一個門大夫,官職不大,但是位卑未敢忘憂國,不時地向漢文帝提出各種各樣的建議。他給漢文帝上了好幾道疏文,其中最有名的是談兩件事情的:一件事情是守邊,一件事情是勸農。這篇疏文後來被收入《漢書》的時候被分成兩部份,一部份收入晁錯的本傳,一部份收入《食貨志》——收入《食貨志》的後來被命名為《論貴粟疏》,這是一篇很有名的文章。晁錯可以說是西漢初年和賈誼齊名的思想家——賈誼,我們知道,他的《治安策》和《過秦論》都是非常有名的——晁錯的這兩篇疏文也被認為是可以和賈誼的那兩篇疏文齊名的「西漢鴻文」。從這個角度講,晁錯他又是一個有思想的人、有辦法的人,還是一個不甘寂寞的人。正因為他是一個有學問、有思想、有能力、還不甘寂寞的人,就命中注定了他會來淌朝政這汪「渾水」——他一定會來管這個國家的事情,他不會袖手旁觀的。

但問題是,晁錯這個人雖然有學問、有才華、有思想、有能力,但是他只適合做一個政論家,不適合做一個政治家。就是說,他發議論是可以的,出主意是可以的,真正做事、搞政治是不可以的。為甚麼呢?

晁錯首先暴露出來的問題,是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當他還在太子府的時候,和朝中的大臣關係就不好。我們看《史記.袁盎晁錯列傳》裡面有這樣一句話,說袁盎及諸大功臣都不喜歡晁錯,很不喜歡他。你想想,他在太子府裡面不過做個舍人、門大夫、家令,並不是甚麼職權很大的、很重要的官員,只不過喜歡發發議論而已,大家就已經不喜歡他了;一旦他進入中樞,擔任重要職務,結果就可想而知了。果然,漢文帝駕崩,漢景帝繼位以後就重用晁錯——因為漢景帝覺得晁錯是一個智囊,所以他一上台,第一件事就是任命晁錯為內史。內史是個甚麼官呢?內史負責的是京城地區所有的行政工作,相當於現在一個首都的市長——所以晁錯是越過了副部級,直升正部級。這樣一來,晁錯恐怕是有點得意忘形,至少是有點趾高氣揚了。仗著漢景帝信任他,不停地提意見,不停地提建議,今天要改這個,明天要改那個……漢景帝是言聽計從,一一採納他的意見,這一下子弄得朝中的其他大臣就不太高興了。

我們知道中國古代的政治,在官場上都有一整套成文或者不成文的規矩,一般情況下都得因循守常。漢代政治在武帝以前是以道家的治國理念為國家意識形態的,主張清靜無為,主張一動不如一靜,主張以柔克剛。總而言之是不喜歡折騰。這是第一個特點。

第二個特點呢,漢初的那些高級官員基本上都是貴族或者功臣,有的是當年跟著劉邦一起打天下的,雖然能力不一定很強,但是熬熬年頭也就慢慢地熬上來了,所以大家對於像晁錯這樣一個靠著能言善辯、誇誇其談就青雲直上的傢伙很是看不上眼。那麼,晁錯這個時候應該怎麼樣呢?他呀,應該夾起尾巴做人。可他不,今天出個主意明天出個主意,像根「攪屎棍子」,攪得朝廷上下不得安寧,大家對他也就忍無可忍了。

第一個被晁錯惹毛的人是當時的丞相申屠嘉。申屠嘉被惹毛了以後,找了個碴子就要殺晁錯。找了個甚麼碴子呢?晁錯不是當了內史嗎?那就是首都的市長了,內史有一個辦公機構叫內史府,內史府有一個門朝東邊開,晁錯覺得這個門朝東邊開,出出進進不方便,他就在南邊開了一個門。南邊是甚麼?南邊是太上皇的廟,從南邊開一個門就得把太上皇的廟的外圍牆打一個洞。申屠嘉想,好傢伙,太上皇頭上動土啊,大不敬!於是找人商量著說,我們明天上朝的時候彈劾他。不知道這個消息怎麼就走漏了,晁錯得到消息之後連夜進宮去見漢景帝,把情況都說了。漢景帝說,這個事情朕給你做主了。

第二天一上朝,丞相申屠嘉就把這個事提出來。漢景帝說,哎呀,這個事兒朕知道了,這個晁錯他是在太上皇廟的牆上開了一個洞,不過那個牆不是內牆,那是外牆。晁錯他開的是最外面的那個,沒戳到裡面去。外面那個地方是幹甚麼的呢?是安置閒散官員的,沒甚麼了不起的。最後漢景帝說了一句最關鍵的話:這個事是朕讓他做的。申屠嘉沒有話說了,回到家裏吐血而死。這就是說,晁錯剛一上台就氣死一宰相。

申屠嘉是甚麼人啊?申屠嘉是跟著高祖劉邦打天下的功臣啊!這樣的人都搞不掂晁錯,還有誰能擺平他?晁錯——我們可以想像得出——他在朝中更加是恃寵驕人,不把別人放在眼裏了。

這裡順便要說一下申屠嘉這個人,他可不是小人。我們去看史書對申屠嘉的評價,這個人其實是一個非常廉潔的清官,有個說法叫「門不受私謁」。甚麼叫「門不受私謁」?就是他在自己家裏頭是從不接待客人的。其他的官員你不要到我家裏來談事,有事咱們上朝,到辦公室去談。袁盎曾經找過申屠嘉,申屠嘉說,袁公有甚麼事嗎?公事明天到辦公室找辦事員談,如果是私事,本丞相無私事,清官嘛。由這件事情而來,申屠嘉在這個朝廷當中威望是很高的。晁錯你得罪了申屠嘉,你就同時得罪了一批正人君子,比方說後來聯名上書要殺晁錯的廷尉張歐。他是個甚麼樣的人呢?也是個大好人。廷尉我不是說了嗎,是司法部長兼最高法院院長。張歐他辦案子有一個原則,就是拿了判決以後,他要先看,看了以後,如果他發現這個案子有疑點,比方說證據不足、程序不對,就要發回去重審;如果交上來的案卷左看右看都挑不出毛病,那是證據確鑿,這個人也確實是罪大惡極,不殺不足以平民憤,不能赦免他了,那張歐會親自到監獄裡去宣讀判決書,流著眼淚,是一邊哭一邊讀,說你犯了甚麼滔天罪行,不殺不足以平民憤,弄點好酒好肉伺候,你就上路吧。張歐是這麼一個人,你想這樣一個人都主張殺晁錯,晁錯得罪人得罪到甚麼程度,我們就可想而知了。

那麼,晁錯為甚麼不得人心呢?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政見不和。他主張削藩,其他人主張不動——「道不同,不相為謀」。第二個原因是性格不好。《史記》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