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啊搖,一搖搖到「銀錠橋」

說起這個不怎麼樣的元朝,在中國的貨幣史上卻有重要地位,它是古代紙幣的鼎盛時期。

馬可波羅來中國的時候,看見過紙幣流通,他大感神奇。

——你付給我一張紙,我就賣給你東西。

在歐洲,聞所未聞!

他把這個見聞帶回歐洲,竟引起訕笑:一張小紙頭,就能買東西?胡扯!馬可先生從東方回來,喝多了酒吧。

可這是事實。

元朝發行紙幣比較成功,開初管理得也很好,致使財政收入大增。

不過先緊後鬆是王朝行政規律。到了後半期,政府就不按照規矩辦了,一缺錢,就增發紙幣,搞通貨膨脹,想方設法把百姓腰包裡的錢變到國庫裡。

元朝紙幣的特點,是以銀兩為單位,後來漸漸成為不可兌換現銀的純紙幣,完全脫離了代金券的性質,成為本位幣。

紙幣於忽必烈中統元年(一二六○年)開始發行,跟宋朝一樣也叫「交鈔」。

元交鈔很奇怪,是以絲為本位、以銀兩為單位。每張「面額」銀五十兩,值宋朝的「絲鈔」一千兩。

稍後又發行了代表錢的「中統元寶」交鈔,以此來收回宋的各種舊鈔。這就是元朝著名的「中統鈔」。

中統鈔的「面額」,從十文到二貫,共分十等。

最大的「二貫」當白銀一兩,十五貫當黃金一兩。

因為舊絲鈔是以「兩」為單位的,所以元朝人就約定俗成:把貫也叫做兩、百文叫做錢、十文叫做分、文叫做厘。

中統鈔的發行不分界,也就是不用到期更換,而是長期使用,只是在以舊鈔換新鈔時要繳納三十文「工本費」。

中統鈔發行之後,為了保持幣值穩定,政府就用買賣金銀的辦法來調節幣值。因此中統鈔可以說是金銀本位。為此,元廷在燕京和各地都設立了「平準庫」。

「平準」,是指運用「貴時拋售、賤時收買」的方式來調節市場價格,最早是漢代大經濟學家桑弘羊提出的理念並付諸實踐。

政府還禁止民間私自買賣金銀,只有國家才能對民間買賣,並且規定金銀只有儲值功能,沒有流通功能。這就有力地保證了紙幣的價值穩定,使紙幣成了唯一的流通貨幣。

中統鈔剛開始發行的時候,宋朝前事不遠,所以主持貨幣發行的大臣都非常謹慎,史書上說他們戰戰兢兢,猶如捧著一口破鍋,唯恐掉到地上摔碎了。這樣敬業,當然管理得很好,歷經十七年,沒有任何貶值。

但是在平宋戰爭開始後,元朝政府用錢增多,就加大了發行額。

我們多少都有點貨幣知識了,知道這麼做就是發「虛錢」。當時一年的發行額是過去一年的四倍,中統鈔應聲貶值,在後來幾年間物價也漲了近十倍!

元政府見勢不好,連忙推出《整治鈔法條畫》,規定官家用金銀兌換中統鈔仍按照原價,但是物價已經漲上去了,政府若按原價兌換,那不得虧死!所以整治也就是喊喊罷了。

元朝對貨幣的管理,到後來就不那麼有章法了,矛盾之處甚多。

比方政府禁止民間金銀交易,但是中央給各行省的財政撥款有時候用的卻是銀錠,這明顯又是把銀子當成貨幣來使用了,當然也就擋不住銀子在暗中進入流通領域。

有一個概念要在這裡特別強調一下,古代小說裡常說「一錠銀子」、「兩錠銀子」,這裡的「錠」,是銀子的計量單位,是從過去的「鋌」字演化而來的,在宋代有時候就這麼寫,在元代最終固定了下來。

錠,過去在宋朝有不同的重量等級,在元代則有了一個固定標準,等於五十兩銀子,或等於五十貫中統鈔。

至元三年(一三三七年),有一位貨幣總管官員發現,各地的平準庫在白銀出入庫過程中有偷竊行為。為了防止「碩鼠」,他奏請皇上,乾脆把五十兩白銀鑄成一錠,命名為「元寶」,這樣庫官若想作弊就有一定難度了。

過去唐錢的名稱就叫元寶,現在借過來用很方便,又可寓意「大元的寶貝」,豈不兩全其美?

從此,銀錠就正式被稱作元寶。

順便說一句,北京現在有個酒吧匯聚的「小資聖地」,叫做「銀錠橋」,位置在什剎前海與後海連接處。它之所以叫銀錠橋,就因其形狀酷似一隻倒扣的銀元寶。

要是有機會,大家不妨去那橋上走一走,也好沾一沾財富的光。

我想,就心理作用而言,這不比花幾萬塊錢買一個「吉祥車牌」差多少。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