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實行「貨幣特區」政策

宋朝雖然一開國疆域就比前代小,但畢竟還是個統一大國。可是這個統一大國的貨幣流通,卻出現了奇特的「割據」狀態,後人難以想像。

宋初曾對錢幣進行過規範,禁止使用小惡錢和鐵錢,結束了五代留下來的錢幣混亂。這一整頓,力度不可謂不小,但有兩個地區例外。

其中一個是四川,在宋朝開國後這裡仍然流通鐵錢。

在五代時,蜀地的老百姓用慣了「後蜀」的鐵錢。宋朝平蜀後,為了照顧當地民俗,對四川的貨幣實行一國兩制,允許鐵錢和銅錢同時使用。

當時官方規定,銅錢一當鐵錢十,但是鐵錢一直在貶值。

後來外地商人入川,一文銅錢就可以兌換到鐵錢十四。

這樣,就會出現一些問題。

由於銅錢與鐵錢的比值在變動,有人就會鑽空子,通過兩種錢的兌換牟利。

而且銅鐵兩錢的比值太懸殊,銅錢也會迅速從四川流失到境外去。

另外,有的不法分子看到銅錢值錢,就到處剜佛像、毀銅器、盜古墓,獲取銅料後,大肆盜鑄。

為了防止貨幣雙軌制帶來的混亂,朝廷就乾脆禁止銅錢入川,在四川徵稅也不收銅錢,於是四川就成了清一色的「鐵錢專用區」。

你們既然喜歡用鐵的,就用吧!不過,這鐵錢可不能帶出四川使用。

朝廷後來在四川專設了鐵錢監,給四川群眾供應鐵錢。到宋神宗的末年(一○八○年左右),大宋的鐵錢監一共有九個,鑄錢共計近八十九萬貫。

鐵錢成了地區貨幣,四川成了「鐵錢特區」。

中央政府允許鐵錢在某區域大面積流通,這在中國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宋真宗景德二年(一○○五年),又在四川新鑄了大鐵錢「景德元寶」,當銅錢一,當鐵錢十。

這種大鐵錢,個頭兒很大,每一貫重二十五斤八兩。一個人腰上只要是纏上一貫,走路就很費勁,更別說十貫八貫、千貫萬貫了!

大鐵錢一出來,又有好戲看了。

說實在的,一部古代的金融貨幣史,就是朝廷和民間人士的鬥智史。

當時政府的想法是,與銅錢相比,鐵錢就算再重,鑄造成本也還是低。鑄大鐵錢,一個當你十個,政府當然獲利甚多。同時大鐵錢用料多,民間仿製不划算,因此也就用不著擔心盜鑄。

可是民間不法分子並不傻,這種大鐵錢一出來,他們又動開了腦筋:這錢個頭這麼大,假如把它熔鑄成別的鐵器,豈不更值錢?

於是造錢黑戶們又忙開了,堅持數年如一日地融鐵錢,把這種「景德元寶」大半都給融化掉,做成別的器物去賣了。

「景德元寶」流通還不到十年,數量就所剩無幾。當局再鑄的時候,就只好減重,重量減了一半還多。

一直到三十五年後的宋仁宗時期,朝廷才緩過勁來,又開始鑄「康定元寶」大鐵錢,重量又恢復到跟原來差不多了。

——究竟道高,還是魔高?

歷史從來就沒有固定答案。

此外宋朝還有一個流通鐵錢的地方,那就是陝西。

陝西原本是銅錢流通地區,跟鐵錢一點瓜葛也沒有。可是到了宋仁宗時期(一○四一年左右),大宋跟西夏有了邊境戰事。

朝廷為了籌措戰費,就打起了歪主意,在陝西的近鄰河東(今山西)鑄了「慶歷重寶」大鐵錢,一當十。

這種鐵錢,只限在陝西流通,和原有的銅錢一起使用。

陝西老百姓從此倒了霉,被朝廷搜颳了一遍又一遍。

政府後來又鑄了「慶歷重寶」當十銅錢、鐵小平錢各一種,都是供陝西專用。

加上原有的制式通寶錢,陝西就有了四種不同的錢,幣制混亂不堪。

後來,有一些鐵小平錢也流到了河東,使河東也成了銅鐵錢兼用地區。

這樣一來,在大宋地面上,就出現了貨幣流通的「割據」局面,大部分地區流通銅錢,四川流通鐵錢,陝西銅鐵錢兼用。

宋朝對錢幣使用有嚴厲的法律,在這三個區域之間,不得越界私帶銅鐵錢,私帶兩貫就要判徒刑一年,私帶三貫的話,腦袋就要搬家了,屍首還要當街示眾。

川陝地區使用的鐵錢,原本價值就不高,政府還老是在出大錢,人們對鐵錢的信譽更加疑慮。

稍有風吹草動,就人心惶惶,以為鐵錢馬上要被廢止了。

仁宗至和年間(一○五四年左右),四川地方上試驗了幾年紙幣很有成效,長安有個叫毋湜的官員想出風頭,就上書建議朝廷取消陝西用的鐵錢,乾脆也用紙幣得了。

朝廷沒採納這個建議,但是消息不知怎麼的傳開了。

陝西的老百姓頓時慌了神,都爭先恐後拋出鐵錢,搶購日用品——這破鐵錢,過期就要作廢,還留著幹什麼?

可是商家也不是冤大頭,都堅決不收鐵錢。一時間長安城內惶恐不安,百姓議論紛紛。好多店舖見勢不妙,就上了門板,願怎麼的就怎麼的,生意我不做了。

陝西出現亂局,朝廷憂心忡忡,眾朝臣就請求宰相文彥博採取非常措施,制止混亂。

但是文彥博不同意——不成!政府越說往東走,老百姓就越往西跑,這是有過教訓的!

他心生一計,召來了一些絲絹行業的商人,拿出家中數百匹絹賣給他們,且特別交代,只收鐵錢,不要銅錢。

消息傳出,陝西民眾知道鐵錢不會廢了,人心大定,商店也恢復了營業。

——這就是文彥博老先生著名的「鐵錢回春」故事,史有明載,絕非傳說。據說後來秦檜也向他學了這一手。

文彥博,是北宋一代名相。

從小就聰慧過人,也像司馬光那樣砸過缸。

他先後伺候過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個皇帝,出將入相五十年,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罕見的,史稱:「公忠直亮,臨事果斷,皆有大臣之風」。

北宋人民攤上了這樣一個聰明果斷的宰相,真是大幸福。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