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的貨幣政策各有高招兒

我們該向輝煌大唐揮手說再見了。讀史,這大概是最不忍釋卷的時刻。

華夏民族古代的面子,全都在大唐這裡。

各位讀者即使沒到過日本、韓國,總該吃過日本料理或韓國料理吧?看到那種精緻、那種彬彬有禮,我就能感受到大唐之風。

就更不要說那些衣袂飄飄的女性服裝、那些白牆黑瓦的清雅宮殿了。

這本來都是咱們的!

「禮失求諸於野」,我們現在還能說什麼?

好好的大唐,被無數的野心家你一鎯頭我一鎯頭,給敲打完了。

毀壞自己的國家,就像毀壞無主財產似的,不知這些人腦袋是怎麼長的?難道他們以為,自己的子孫後代都可以到火星上去生活?

唐一亡,果然就是亂紛紛的五代十國。就算是霸主、梟雄、草頭王,也免不了人頭滾滾,直鬧騰了半個世紀。

其間出了無數的皇帝與「國主」,但沒幾個是雄才大略的,都是能玩一天算一天。

華夏這個經濟上的務實民族,在政治上為何又如此虛無?還真是值得研究。

現在,我們來看五代十國的錢幣。

先弄清五代是哪五代,我們好心裡有數:按順序是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這些國名之所以都有一個「後現代」的「後」,是因為從周朝起,這些國名都有人曾用過,加個「後」是以示區別。

這些朝代的首都,除了後梁是在洛陽外,其餘的都建在開封。

五代的各朝,都鑄過自己的「元寶」或「通寶」,形制和重量一般都仿照開元錢。

唐朝遺留下來的缺錢的問題,在五代仍然存在。其中後唐也曾經效仿唐朝,下過禁止蓄錢的詔令,同時還禁止商人攜帶錢幣出境。後唐明宗時,還進一步規定,商人不準攜帶五百文以上的錢出城。

有錢,你就在城圈裡可著勁花吧!

這樣的限制,簡直沒法讓人做生意了,超出五百文價格的城鄉貿易怎麼進行?

以往在唐朝,因為錢不夠用,所以官方認可「省陌」的做法,不過有規定,一般是八百文到九百文為一貫。

到了後唐,每貫錢「短」得越來越厲害,朝廷不得不下令,必須維持在八百文一貫的標準上。市場稽查員一旦查到在交易中以「短錢」支付的,所有錢幣一律沒收。

政府為什麼要管「短錢」的事呢?——不涉及它的利益它怎麼會如此熱心?

原來,民間流行用「短錢」,實際上是市民自發地把手中的貨幣升值,如果不加以控制的話,皇家和政府的財富就會縮水。所以必須採取強制措施,讓足夠數量的貨幣在市面上流通,以抑制貨幣升值。

缺錢缺得各朝皇帝都抓了狂。

到了後晉,錢幣發展史上還出了一個小小的逆流。後晉太祖皇帝、也就是那個著名的賣國賊石敬瑭,大概被缺錢現象困擾得太苦惱了,就頒布了允許自由鑄錢的法令,當然他不是傻瓜,同時也規定了嚴格的標準,要求重量一定要與開元錢相同。

但這個法令是完全脫離實際的,各地都缺銅料,你讓民間鑄造足值的錢,怎麼可能?結果法令頒布一個月後,就不得不放寬限制,說鑄錢也可以略輕一點。

咱國的法律就怕沒彈性,只要有彈性,咱國的人就能鑽空子。這個口子一開,各地豪門富商就開始動腦子啦,鑄的錢,簡直五花八門,輕重不一,大小不一。貪心之徒更是往錢裡狠命地摻鉛摻錫。

後晉的錢幣樣式,成了萬國博覽會,在流通領域引起極大的混亂。石敬瑭的自由鑄幣政策,得不償失,實行了還不到一年,就只好匆忙收場。

這樣兒戲似地治國,國運想長久那是太難了。

後晉傳了兩代就完了,接著的是後漢。

在「省陌」問題上,後漢有一位宰相王章很有創意,他規定了一項官庫出納制度,就是百姓繳納官庫的錢,以「八十為陌」,而凡是官庫支付百姓的錢,則以「七十七為陌」。比值上雖然只有小小的差異,但官府就是要佔你這一點便宜!

又來這一套。

這樣與民爭利爭到如此斤斤計較的政權,怎麼能長得了?後漢也只傳了兩代就完了。

五代的最後一個朝代是後周。後周的第二個皇帝,是一位有名的明君——周世宗柴榮。

他是後周開國皇帝太祖郭威的內侄和養子,後人習慣稱他「柴世宗」。

柴世宗文治武功都有一套,所做的事當中,也有一件與錢幣有關。那就是他也學唐武宗滅佛。

他下詔廢止了全國三萬多所無皇家執照的寺廟(非敕賜寺額者),從這個數字來看,他要比唐武宗狠得多。

考慮到各州縣已經有好多年沒鑄錢了,而民間卻大批銷毀銅錢造器皿、鑄佛像,於是柴世宗限令被撤銷的寺廟,在五十天內把所有銅像銅器拆毀,送交官府用來鑄錢。

民間百姓有藏銅的,也要在五十天內上繳,官府照價給予補償。

過期匿而不送的,要重罰,五斤以上的死罪,一斤以下的判徒刑二年,還要株連鄰里和「居委會」的負責人。

真是鬧得雞飛狗跳牆啊!

鑄錢缺銅,害得佛寺屢屢遭殃,看來這個問題是越來越尖銳了。當歷史再也無法負荷一個沉重的包袱時,甩掉這個包袱、變通一種做法的可能性,也就隨時會出現了。

人們現在,還需要忍耐。

接下來再看十國。這十個小國,大都算不上什麼像樣的國,也沒有統一中原的志向,割據一方,混一天算一天。先混個皇帝或國王做做,等到哪天天塌了再說。

這其中,有六個國家有自己的鑄幣。我在這兒給他們點一下名。

不過即使點了名,大家可能也不知道它們是在什麼方位,那我就連它們的「首都」也一起點出來,這樣就能明白個八九。

記住:鑄了錢的六國,是成都的前蜀、長沙的楚國、福建長樂的閩國、廣州的南漢、成都的後蜀,還有金陵的南唐。

它們都先後鑄過各種「元寶」和「通寶」。

其中楚國的錢最「貪婪」,全是大錢。

先是鑄了「天策府寶」,有銅的和鐵的兩種。又鑄了「乾封泉寶」,也是有銅鐵兩種,據說還有鉛錢。

據宋人洪遵的《泉志》記載,楚國的鐵錢面值極高,九文就是一貫。

我的天!那不是鐵錢一當開元錢一百?

這鐵,難道是造宇宙飛船用的嗎?

這個「楚國」是什麼來頭?原來,黃巢起義時,木匠出身的許州人馬殷投身軍旅,東砍西殺十幾年,憑借智勇佔有了湖南一帶,後來受了後梁之封,做了「楚王」,又建立了天策府,經營起了一個小王國。

馬殷是亂世裡難得的一個聰明人。乾化元年(九一一年)時,他就鑄了這個「天策府寶」大錢,有銅鐵鉛三種,以鐵錢為多。

當時鐵錢一推出來,人們不大認可,還是銅錢的購買力高。據《十國紀年》載:馬殷鑄的鉛鐵錢,只在城中流通,城外還是用銅錢。

「天策府寶」是為天策府開府慶典所鑄,所以它既是一種通貨,也可以說是古代的紀念幣。

此錢久為錢幣學家所推重,聲譽極好,偽造的也多,一般都是拿真錢做模子翻鑄,表面很粗糙。

還有的偽錢在錢背添字,如楚、殷等,其實是畫蛇添足,一看就是假的。

馬殷後來又採納了謀臣的意見,就地取材,鑄「乾封泉寶」大鐵錢,有大小多種型號,背文有天、天府、策、天策、策府等。

乾封泉寶也有銅的,不過極為罕見。

歷史上發行鐵錢取得成功者不多,馬殷可謂首例。

楚國的鐵錢大而重,攜帶不便。

馬殷是怎麼推廣成功的呢?

原來他早考慮到這一點,對商人採取保護政策,允許商人以契券交易。

具體辦法是:一堆鐵錢,找個地方垛起來,商人之間交易只憑「契券」。比如,契券上寫明:「原張三所有鐵錢百貫,堆放於龍門客棧,現因交易某貨,歸李四所有。特此證明」之類。這叫「指垛交易」,錢不動地方,就變更了所有權。

這種契券,還不能算作紙幣,只是一種兌換券。

馬殷到底是勞動人民出身的,知道愛護百姓。在他的境內,不收商稅,於是四方商賈都如飛蛾撲火般的往他這兒來,把大批貨物運入湖南。

商人們賺到了鐵錢,出了「楚國免稅區」就不能使用,所以又都換成當地的土產運走,這就大大加快了當地的商品流通,連帶馬殷「公營」的絲茶業也獲得厚利,令他的楚國富甲天下。

另外還有閩、南漢、後蜀,都曾鑄過大鐵錢或者鉛錢。南漢的貨幣政策也隔壁楚國的相仿,規定銅錢歸政府收藏,在城內只許用政府發行的鉛錢,城外管不住,隨便。但是,鉛錢不許出城,銅錢不許進城,違者有死罪。

為什麼有這樣的政策?就是為了保證鉛錢不貶值。

——把銅錢驅逐出城外,可以為鉛錢製造一個「淨空」。否則混用的話,沒幾天鉛錢就會貶得一文不值。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