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就用雞魚鴨鵝做「貨幣」

劉仁恭死於非命,這是上天懲罰他。但是我們後世有玩錢幣的人(雅號「泉界發燒友」),可能還是會感謝他為唐朝錢幣史添了點花絮。

唐代的貨幣,除了上面所說的那些之外,還有一些也要交代一下。

在晚唐,西域地區唐朝的管轄區內,曾經鑄過兩種「通寶」,一種是「大歷元寶」,一種是「建中通寶」,這算是地方錢幣了,主要就在當地流通。

當時西域還有一個突騎施國,是遊牧民族政權,以前經常活動在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瑪克),也就是李白的故鄉。在武則天去世後,這個小國正式從屬於唐朝,為唐朝守衛西部邊境。

唐中宗封他們的首領為「懷德郡王」。

這個突騎施國,鑄過一種獨特的方孔圓錢,與開元錢的形制一樣,但錢文是粟特文。

這個粟特文,是中古伊朗東部的一種文字。

現代中國能懂得這種語言文字的人,那就等於學界的華南虎了,大概就只有陳寅恪、季羨林、周一良等幾位大師而已。

另外,在已經滅亡的高昌國舊地,唐朝時還活動著一支「西洲回鶻」,也是遊牧民族。他們也鑄了一種仿開元錢,錢文是回鶻文。

回鶻,在唐朝前期叫「回紇」,後來又改名叫「畏兀兒」——這名字有點眼熟吧?對了,他們就是今天維吾爾族人的祖先。

這兩種少數民族文字的銅錢,意義可謂重大,從中可以看出,華夏文化當時對西域的影響是何等之深!

除了這些錢幣之外,唐朝的貨幣種類其實相當豐富。由於唐朝從頭到尾都沒擺脫「缺錢」的困擾,因此,唐中央政府特別提倡穀帛貨幣化。

唐文宗甚至規定,在交易中凡是金額超過一百貫的,所用貨幣,糧食或布匹要佔一半才行。

到了滅佛皇帝唐武宗時,那就更厲害,他規定:交易超過五貫以上的,就要有一半的貨幣是穀帛。

在一些邊遠地區,因為流通的銅錢太少,那麼不用政府提倡,老百姓也會自動用實物代替錢幣。

那時候巴地的邊緣地區,就是用鹽和布匹充當貨幣的。巫峽一帶,則用水銀、硃砂、象齒、彩綢、頭巾等等充作貨幣(見《唐會要》)。

漢中一帶的風俗,就更具有鄉土氣息,不但現錢極少用,布帛也很少用。

老百姓到市場,都是物物交換,比如要買鹽的話,拿一斤麻或一兩絲去換,再不然雞魚鴨鵝也都行。

這樣的「原始貿易」,雖然看上去換算好像很複雜,但老百姓卻覺得很方便(見《元稹集.錢貨議狀》)。

——百姓們過得就是油鹽柴米的日子,你政府解決不了的事情,他們自然有辦法對付。

本帖在最前面,曾特別提到過雲南地區,在唐代那個地方叫做「南詔國」,也就是金庸小說《天龍八部》裡「小王子」段譽的家鄉。南詔國就一直不用金屬貨幣,用的是貝幣和絹帛。

雖然大唐的貨幣五花八門,但是政府卻沒把金銀正式算在貨幣序列裡。

中唐元和三年(八○八年),還曾一度下詔禁止開採銀礦。

可是金銀即便不再是法定貨幣了,它們在民間還是具有貨幣的功能。在嶺南,因為外貿發達,人們甚至只把金銀看做是貨幣。

晚唐詩人韋莊寫的著名詩篇《秦婦吟》,也說黃巢起義時,長安城裡「一斗黃金一升粟」。看來在特殊情況下,黃金也可以用作支付。

這沒有疑問:金和銀,永遠是和「財寶」連在一塊兒的。

古今都一樣!

有的東西,雖然號稱是財富,但是很虛。比如股票、基金、期貨、股指期貨,那隻不過是賬面數字,你把錢投進去,它要是給你「虛」掉了,你是無論如何也搞不懂是怎麼被「虛」掉的。

可是你買銀行的金銀幣,即便價格再跌,也沒有一種是跌到面值以下的。

如若不信,你今天就可以到銀行去確認。

不是有一首歌說「太陽是一把金梭,月亮是一把銀梭」麼?那我們不妨也可以這樣理解:金銀之價值,就如日月之永恆。

在古老的錢幣上,鑄有日與月的標記,其意義也在於此。

這是古人在向你暗示一個真理——

錢,永恆也!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