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鬧不清「開元通寶」怎麼念

咱們還是來說大唐的貨幣。

大唐一開國,就有長治久安的氣象,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登基四年後,就下令進行幣制改革。錢,是國家經濟秩序的象徵,幣制亂七八糟、幣值暴漲暴跌的,還有什麼國家權威?

從他開始,徹底結束了五銖錢流通七百年的歷史。

他鑄的是一種新錢,錢文是「開元通寶」。

這個創新體制的「開元通寶」,值得說的實在太多。

首先說這「開元」是什麼意思。

這是指從唐高祖開始,要掃蕩以往幣制的積弊,開闢新紀元。

那麼「通寶」呢,就是新錢的名稱,與「五銖」有別。通,是指流通;寶,就是「寶貝」,錢的意思。

這本沒有任何異議。可是大唐的財政部——戶部,在鐫刻模具的錢文時,沒有考慮到一個問題。在此之前,無論五銖還是幾銖,錢文都只有兩個字,一左一右,讀起來不會有問題。

個別特殊的,還有一上一下的,叫直讀,也不會有問題。

而「開元通寶」是四個字,這就有潛在的麻煩了。他們按照古漢語的書寫習慣,在排列上是「開元」從上至下讀,「通寶」從右至左讀。

這個順序太複雜了!

老百姓沒那麼有學問,拿到新錢,都順時針來讀(旋讀),於是就讀成了「開通元寶」。

群眾是創造歷史的主要力量。老百姓這一錯,就錯出了道理。

從此人人都把這新錢叫做「元寶」。

到了後來,皇家也不得不承認既成事實。後來史思明發動叛亂,在佔領區鑄新錢,錢文乾脆就是「某某元寶」。

唐代宗時也鑄過「大歷元寶」,此後到宋、到清,都有各種「元寶」錢。從政府到民間,對這個概念都認可了!

至於後世把金錠、銀錠叫做「金元寶」、「銀元寶」,也都是從這兒衍變出來的。

所以說,元寶這個詞,是群眾誤打誤撞發明出來的。

百姓是百姓,咱們在這兒還得按照標準叫法,接著說這個通寶錢。

唐高祖李淵創立的這個通寶錢,是一個全新的貨幣體系。在開元通寶之後,歷朝歷代的皇帝,基本都用年號作為錢文標誌,通稱為年號錢。

「開元」雖然不是李淵的年號,但金融學界都公認它是年號錢系列的開端。

雖然說在南北朝的成漢國,就有過一種叫「漢興錢」的五銖錢,才是最早的年號錢;但那只是個偶然現象,而且流通的時間很短,沒有形成影響。

那麼,李淵為什麼要取消錢文上的重量標注,而代以「通寶」二字呢?

這是因為,在過去標注了重量的錢,經常會減重,錢名與實際幣重有時差了十萬八千里,影響不太好。

政府發行的銅錢,幣值大於實際重量,這就是造假。可是政府造假也是不得已啊。

現在採用「通寶」來命名,就可以掩蓋這個矛盾。

減重不減重的,你老百姓今後就不要再嘀嘀咕咕了。

再一個原因是,銅錢到了這時候,與稱量貨幣已脫鉤。它的流通職能大大加強,而它本身的實物價值已微不足道,基本成了一個抽象的交易媒介物。

唐朝的這個通寶錢,形制與五銖錢一樣,也是外圓內方。錢肉極好,有很寬的外廓邊,非常大氣。直徑為二.四厘米,幣材是銅、錫、鉛合金,一枚大概重四克。

當時政府立了法,一枚開元通寶重量為二.四銖,十文錢恰好重一兩。

後來唐人在使用重量標準時,嫌一兩重二十四銖算起來太麻煩,還不如一兩是十個「錢」好換算。於是,群眾又開始創造了,「錢」正式成為重量單位,一兩從此等於十錢,「銖」被徹底淘汰。

「開元錢」是繼漢武帝五銖錢之後的又一種好錢,其地位名副其實,對後世影響極大。後來宋元明清各朝鑄錢,大小輕重都以開元錢為標準。

另外,「錢」這一重量單位也就一直沿用到了現代。

只不過現代的我國人財大氣粗,稱重量算到「兩」就已很不耐煩,看樣子「錢」這個重量單位,差不多已經被群眾淘汰了。

這不是說笑話。財大氣粗的群眾,也是群眾啊!

大唐的開國皇帝李淵,也是個寵兒子的皇帝,他也給幾個兒子賜了鑄錢爐。他這一寵,兒子就有野心,互相嫉妒,最後鬧出一場骨肉相殘的「玄武門之變」來,老爺子本人也被迫退位當了太上皇。

這個李淵,做皇帝做得一般,但是在中國貨幣史上,地位卻無人可及。

他創制的「通寶錢」模式,從武德四年(六二一年)起,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共流通了一千二百九十年!

在他確定了通寶錢一枚的重量為一錢、十枚重一兩以後,千年間無論怎樣改朝換代,銅錢的法定重量都沒再變過。

自此以後,中國古代的重量單位(衡法),兩以下就改為錢、分、厘的十進位制了。

自此以後,錢幣也再不以重量單位作為名稱,而以「寶」、「通寶」、「元寶」作為錢幣的名稱。

因此,在中國錢幣史上,李淵是個里程碑。

關於通寶錢的銘文書法和圖案標記,那也有得一說,藝術性相當之高。

過去五銖錢的錢文,大多是篆書,到了李淵創製通寶錢,改錢文為隸書。

「開元通寶」這四個字,就是「八分書」隸體,出自初唐書法名家歐陽詢的手筆,非常厚重。

開元通寶最有意思的,是上面還鑄有星、月、日、雙月、蓮紋等圖案。

有一種開元錢,在穿孔的上面有一「仰月如文」,也有是「俯月如文」。

這個痕跡,就叫做「月文」。

關於它的來源,說法不一。有人說是財政大臣在向皇帝進呈錢模臘樣時,被皇后掐了一指甲印,鑄錢時不敢改動,就遺留在了錢背上;也有人說這「月文」是楊貴妃的指甲痕。

後來金朝有人曾寫過「金釵墜後無因見,藏得開元一捻痕」的詩句,說的就是唐玄宗懷念楊貴妃、睹錢思人的情景。

這都是傳說了。比較嚴肅的說法,還是來自一些專家的觀點,說這是受到西域錢幣上鑄日、月、星圖案的影響,以此作為錢幣的一種特殊標記。

我認為此說甚有道理。

這樣的標記,歷經千年,至今仍保存在我們的錢幣上。

各位看官若不信,請你們立刻打開錢包,掏出一張二○○五年版的五十元或一百元人民幣來,觀察一下它的圖案構成。

看清了沒有,在這張大面值的票面上,除了國徽、頭像、面值、編號、水印暗記之外,還有什麼特殊標記?

如果你一無發現,那麼抱歉了,你肯定不具備做偵察兵的素質。

我來給你提示:在這張紙幣正面的左側中心、背面的右側中心,都各有一個圓形標記,裡面是帶有神秘意味的抽象幾何圖案。

這是什麼?

——這就是中國錢幣的「古老密碼」。

它是一個絕妙的圖案。我不說,基本無人知曉。

這個小小的圓環,就是一個高度抽象化的「日月星」標記,而且奇妙的是,它同時也是一個極為藝術化的方孔圓錢圖案。

此外,在圓環中,還能看出一個半隱半顯的「中」字,其意義是「中國錢幣」。

你看,開元通寶的影響,到今天都還在吧?這就是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小瞧了它行嗎?

開元通寶的至尊地位,在唐代無人能夠搖撼,只有兩次例外。

第一次向開元錢發起挑戰的,是唐太宗的兒子唐高宗,也就是武則天的老公。

他在乾封元年(六六六年)鑄過一種「乾封泉寶」,比開元錢略重一點,當開元錢十。這是大唐第一個正式的年號錢。

發行這個新錢,是唐高宗和武則天去泰山禪封之後幹的事,估計是活動花費太大了,想通過鑄大錢從民間撈一點油水,補補虧空。

而且,這次不光是鑄大錢,而且是修改了幣制,連貨幣的名稱都改了,估計也是不安分的武則天出的主意。

為了確保新錢流通,高宗還下詔嚴禁私鑄,違者立判死刑!

哪知道新錢出來,商人拒絕使用,根本流通不了。而且民間一見大錢出來了,知道是貨幣馬上要貶值,物價立刻狂漲,鬧得家家排隊買米買油,不得安生。

這下唐高宗和武則天也沒了辦法。他們清洗政敵絕不手軟,而對付商人——沒轍了。第二年就只好下詔把這大錢廢了,並昭告天下:開元通寶為「萬世之法」,今後再不敢打貨幣改制的主意。

「乾封泉寶」禁止流通後,仍然有儲值功能,可以兌換。

這次貨幣改制引起混亂的原因,一是新幣減重(幣值超過實際重量),等於掠奪民間財產,引起商人抵制;二是新錢出來後,與老錢並行,等於實行了「復本位制」,兩種錢以哪個為根本,不清楚了,造成幣制紊亂。

前一節咱們說過,唐代經濟處在騰飛狀態,商業一發達,貨幣用量就猛增,初唐至盛唐各代皇帝都拚命鑄錢,以供應市場。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