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貝殼錢通行了一千年

用什麼當錢最好,我們的先民老祖宗,也是「摸著石頭過河」,摸索了很多很多年,估計沒有二千年也差不多吧。

最合適當貨幣的東西,應該具備幾個條件:本身要有較高價值,來源稀少(物以稀為貴)、耐用、易於保存、便於攜帶、個頭兒大小差不多。

尤其便於保存這一點,很重要。

如果拿鴨子來做貨幣,你還得養活牠,有成本在裡面,不能計入價值。而且萬一死了,這「錢」也就沒了。不過古人拿家禽、牲畜做貨幣的時候,還比我們幸運一點,牲畜死了,好歹能落下肉吃,全家美餐幾頓。

現在,你把錢扔進基金公司,說給你「蒸發」掉七十%,你一點脾氣沒有,連肉湯都喝不上。因此北京現在流行一句話:「就算我二大爺(二伯父)開的基金公司,我也不買。」

尋找合適的自然貨幣,其歷史是漫長的,聰明的古人終於找到一樣東西,符合所有條件,那就是海貝。

海貝是一種海洋軟體動物。它的殼,是棗核形狀的,中間裂開一條帶齒的縫,外表光潔漂亮,有花紋,堅硬不易碎,大小都差不多,最適合做貨幣。最重要的,是它資源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出產很多,可避免貶值。

中國古代的貝幣原料,出於對質量的要求,主要是從海南來的。那時候海南還沒收歸華夏版圖(後來是漢武帝收進來的),屬海外無主領土。中原和海南,不僅隔著個大海,還隔著長江以南的「百越」地區,交通不便,路途遙遠。

運一麻袋貝回來,其本身價值就非常高了,拿來做貨幣正好。

古人這下不用趕著鴨子或背著老牛皮去買東西了。

懷裡揣一把貝殼就出發,體面,不佔地方,方便得多了。

它又是以個數為單位的,好計算。這就跟現在的「鋼蹦」差不多了,一隻羊,十個貝,一頭豬,八個貝,妥了!

那個古老的年代,按理說頂數海南人最富裕了,全華夏最大的造幣廠就在那兒。大海灘上,一退潮,「貨幣」到處都是,動手撿就是了。

估計那時候就有「造幣專業戶」,成天的撿海貝,運海貝,給中原地區提供資金。

這個「海貝本位制」的貨幣體系,從夏代開始,一直實行到秦滅六國,最後才廢止,前後總共有一千多年。

一千年,這得有多長?一般人沒概念。

咱們這麼舉例吧,說說從現在起倒退回去一千年是哪一年,大家就能有點概念了:是宋朝的第三個皇帝宋真宗時代。夠久遠的了吧?那時候的首都開封遺址,如今已經被沖積土埋在地下十四米了!

而咱們現在習慣使用的現代意義的紙幣,是從那一年開始的呢?

是從一九○六年,八國聯軍都來過北京以後了。是那時戶部銀行(後改名大清銀行)發行的。

當然在此之前,外國銀行就已經在中國發行了紙幣,各省官辦銀號也自行發了紙幣,但也早不了多少。這才多少年?一百多年。跟一千年能比嗎?

這下你該明白了:像是發財的「財」、貿易的「貿」、購買的「購」、貨物的「貨」、資本的「資」、賠償的「賠」,賬本的「賬」,還有「貴賤」、「賄賂」等等漢字裡邊,為什麼都有個「貝」字了吧?

這就是文化,是大夥掛在嘴邊的「中華文明」!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